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秀平

作品数:7 被引量:5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表面抗原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基因
  • 4篇肝炎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前S1
  • 3篇细胞
  • 3篇肝炎病毒
  • 3篇病毒
  • 2篇乙肝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细胞性
  • 2篇抗体
  • 2篇抗原
  • 2篇病毒表面
  • 2篇病毒表面抗原
  • 1篇蛋白
  • 1篇乙肝表面抗原
  • 1篇乙肝病毒

机构

  • 7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7篇王秀平
  • 7篇田淑芳
  • 5篇阮薇琴
  • 5篇阮力
  • 4篇宗芳
  • 4篇杨芙蓉
  • 3篇张陵林
  • 3篇陈红
  • 2篇任贵方
  • 2篇杨安道
  • 2篇王文
  • 2篇李军
  • 2篇刘文军
  • 2篇朱既明
  • 1篇史立
  • 1篇甘晓丹
  • 1篇王文
  • 1篇梅雅芳
  • 1篇董怡
  • 1篇于孟学

传媒

  • 3篇病毒学报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年份

  • 3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主蛋白基因转基因细胞系的建立与细胞性质的研究被引量:16
1991年
使用本研究室以前构造的双拷贝乙肝病毒重组DNA质粒pSV_2DHBR2-32经改造构成pSV_2DHBR1-32。用此质粒转化CHO-dhfr^-细胞,经克隆、选择、加压增殖建立7个高产HBs-Ag的细胞系,其中首选B43对其生物学性状研究的结果说明,未发现微生物污染,无致瘤性,遗传稳定,纯度满意,核酸杂交试验说明该细胞是整合型,每个细胞约有200个左右的S基因拷贝,转瓶培养研究B43细胞分泌HBsAg的最佳条件为转瓶容积4升,表面积1300cm^2,细胞长成单层后换维持液150ml,其后每48小时收、换液1次,在36℃每小时8转,连续收液60天左右, 每升收液最高产HBsAg为7.5mg。此细胞可用作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生产的候选细胞系。
任贵方阮薇琴田淑芳梅雅芳阮力杨安道杨芙蓉王申王秀平朱既明
关键词: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S和前S1融合基因转基因细胞系的建立与细胞性质的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构建了 pCHBSSIG质粒 ,其特点是CMV立即早期启动子调控乙型肝炎 (乙肝 )表面抗原S +前S1融合基因在前 ,SV40早期启动子调控GS扩增基因在后 ,此质粒转化到CHO dhfr-细胞中 ,经克隆加MSX及MTX筛选、扩增 ,建立了 7个高效表达乙肝表面抗原S及前S1融合蛋白细胞系GdSS1,并检测了其中GdSS1 18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表明 :未发现微生物污染 ,无致瘤性 ,遗传稳定 ,电镜下可观察到 2 2nm的颗粒 ,纯化后的蛋白在SDS PAGE及Westernblot中显示出特异性的 2 7kD、30kD乙肝表面抗原S和前S1的融合蛋白带。主蛋白的反向被动血凝(RPHA)滴度为 1∶2 5 6~ 1∶5 12 ,前S1蛋白的ELISA滴度为 1∶12 8。
田淑芳刘文军杨芙蓉宗芳李军阮薇琴陈红王文王秀平张陵林阮力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基因在中国地鼠卵巢细胞中的高效表达及其产物活性的初步检测被引量:2
1993年
构建了pSV2DHWS2S质粒,使dhfr扩增基因及乙型肝炎病毒的Pre-S_2+S基因分别在两个SV40早期启动子的调控之下。此质粒转化到CHO-dhfr^-细胞,经克隆、加氨甲喋呤(MTX)筛选、扩增,建立了3个高效分泌HBsAg中蛋白及主蛋白的克隆细胞系。检测了其中的M6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免疫电镜下可观察到22nm的颗粒;该细胞用转瓶连续培养60天,每2天收、换液1次,每升HBsAg平均产量为2.9mg。经初步纯化,在SDS-PAGE中显示23k、27k主蛋白带及33k、36k中蛋白带。主蛋白及中蛋白的反相血凝(RPHA)滴度分别为64和128;中蛋白的ELISA滴度为320。部分品系小鼠免疫后能产生滴度为8的抗Pre-S_2抗体。3只家免中仅有1只在免疫后第1、2周可测出Pre-S_2抗体,而3只兔的S抗体滴度都较高,持续时间也较长。
田淑芳杨安道阮薇琴强东王秀平任贵方朱既明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
乙型肝炎表面S+前S1融合基因转化CHO-dhfr^-的细胞染色体变化及致瘤性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表面S +前S1融合重组DNA(乙型肝炎重组DNA)整合到中国地鼠卵巢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阴性突变株细胞 (CHOdhfr- )染色体的变化及致瘤性。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HBsAg的表面抗原S +前S1基因的质粒经转染、克隆、加压 (MTX和MSX)筛选出高效表达乙型肝炎表面S +S1融合抗原的转基因细胞株 (GdSS1 18)进行染色体制片 ,同时将制备的细胞、细胞DNA和细胞匀浆皮下接种裸鼠观察 3周。结果 整合了外源乙型肝炎重组DNA的转基因细胞系 (GdSS1 18)不同的传代均发生染色体结构畸变 ,畸变率为 11% ,5 6%及 2 9% ,而未整合外源乙型肝炎重组DNA的对照CHOdhfr- 细胞为 6% ,二者的染色体众数无明显变化 ,均为 2 0条。整合与未整合外源重组DNA的细胞接种裸鼠以后观察 3周均无肿瘤生长。结论 整合有外源乙型肝炎重组DNA的细胞株 (GdSS1 18)其染色体结构畸变率高于未整合的CHO dhfr- 对照细胞 ,但二者的染色体众数仍为 2 0条 ;不同代数GdSS1 18细胞产物接种裸鼠后未见肿瘤的生长。
田淑芳阮薇琴王秀平张陵林杨芙蓉宗芳阮力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仓鼠致瘤性
风湿性疾病患者滑膜培养上清液中IL-1、TNF-α及PGE_2的动态观察被引量:24
1994年
通过关节镜技术采取膝关节滑膜并进行培养,分别于第1、4、7、14、28天收获上清液,测定33例上清液IL-1生物活性,其中类风湿关节炎(RA)11例:测定3O例TNF-α生物活性,RAg例;测定44例PGE2含量,RA11例。结果表明:IL-1增殖指数(GI)、TNF-α杀伤率(KR),RA组明显高于非滑膜炎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IL-1与TNF-α高值出现的滑膜培养时间有很好的一致性。RA组使用改变病情药(DMARDs),特别是联合治疗的患者,IL-1及TNF-α活性有被压低的趋势。PGE2含量,RA+滑膜炎组明显高于骨性关节炎+非滑膜炎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提示细胞因子IL-1及TNF-α在RA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实验结果或许为类风湿新的治疗途径和战略提供一些线索。
于孟学张丽华史立甘晓丹李东兵董怡田淑芳王秀平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性白细胞介素1
变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s抗原抗体的制备和应用被引量:3
2001年
宗芳田淑芳陈红王文张陵林王秀平阮力
高效表达乙肝表面S(主蛋白)和前S1(大蛋白)融合抗原的转基因哺乳动物细胞系
在乙肝表面抗原PreS1(21-47)基因片段与S基因的第223位相连的基础上在其下游引入RNA加聚A信号AATAA、乙肝病毒增强子1(En1)和增强子2(En2),及突变的x基因(mX)构成pCHBSS1G质粒。将pC...
田淑芳阮力刘文军杨芙蓉宗芳李军陈红王文阮薇琴王秀平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