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显
-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油气藏阶段性多因素综合分类法及其应用--以三塘湖盆地油气藏为例
- 2010年
- 油气藏类型分析是勘探开发阶段的基础工作与重要环节,油气藏类型划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要求能有效地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由于油气勘探和开发之间具有阶段性和紧密联系性,因此,油气藏类型的划分也体现阶段性和联系性。油气藏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具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如勘探阶段的沉积特征、储集特征、圈闭成因和成藏特征等,开发阶段的储层参数、流体物性、渗流特征和温压特征等,这些研究与描述的重要因素就是不同阶段油气藏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因而提出阶段性多因素综合分类法,即需要结合特定的油气藏勘探开发阶段,采取相应的依据进行油气藏分类,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勘探开发实践。以三塘湖盆地为例,对油气藏进行了阶段性多因素综合分类,并讨论分类结果在油气勘探开发实际阶段中的意义,说明阶段性多因素综合分类法的有效性。
- 黄福喜陈洪德王茂显张生兵张宏吴美娥赵立群
- 关键词:油气藏三塘湖盆地油气藏特征
- 基于三相渗流机理的自然递减模型研究——以温米油田为例被引量:12
- 2004年
- 为了掌握当地下存在三相渗流时的油田开发规律,有效控制自然递减,从分析地层流体渗流机理入手,结合油气水三相渗流时产量积分表达式,系统分析含水、地层压力、生产压差、气油比、剖面动用对产量的影响,并利用Visual Basic编制开发程序,建立了基于三相渗流机理的自然递减率多因素计算模型。实践证明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相对误差在5%之内,吻合程度较高。利用该模型可以量化评价含水、地层压力、生产压差、气油比、剖面动用的变化对自然递减的影响,提高制定技术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提高油藏管理水平。
- 孙欣华刘永军王前荣石晓燕王岚王茂显
- 关键词:渗流机理生产压差气油比温米油田油气水
- 新疆马朗凹陷油气二次运移模式及其勘探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针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在石油地质分析化验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一般模式特征,采用动、静态结合、单项与多项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油气二次运移特征。结果表明,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泥质烃源岩在晚侏罗世开始大量成熟排烃;具有早白垩世末期和晚白垩世末期两次成藏关键时期;以断层、不整合面、裂缝与连通性地层为运移通道,以垂向运移、短距离运移、源内聚集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油气运聚特征。油气二次运移模式表现为:中、新生界以背斜、断背斜、岩性型聚集模式为主,上古生界以断块、断阶、地层型聚集模式为主。研究成果经实践证明在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 黄福喜陈洪德王茂显张宏陈旋
- 关键词: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油气二次运移
-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叠系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吐哈盆地三叠系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目前对该盆地的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尚存争议。本文应用成藏分析理论,从盆地整体出发,探讨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认为油气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征,成藏期主要决定于构造运动期次、圈闭发育与时空配置,以及断层活动时期等因素;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前陆盆地的性质控制,盆地的不同区带、不同构造段和不同层位,其主控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 黄福喜陈洪德王茂显张宏陈旋
- 关键词: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三叠系主控因素
- 吐哈盆地鄯善地区岩性油气藏特征与勘探目标被引量:1
- 2009年
- 吐哈盆地鄯善地区岩性油气藏的油层砂体以中薄层为主,沉积体系控制砂体的展布,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与沉积相带密切相关。在详细研究油气运聚规律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层位标定与解释、层序地层分析、储层预测和含油气性预测是本区有效的勘探方法。本文探讨了研究区的油气分布规律与储层预测问题,指出丘东生烃区是开辟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的接替区,温吉桑构造带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鄯善地区中北部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潜在区。
- 黄福喜陈洪德唐静陈旋高平王茂显
- 关键词:吐哈盆地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勘探目标
- “三低”复杂油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牛圈湖油藏属于特低渗、低压、低流度的典型"三低"砂岩油藏,在超前注水井组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编制了开发方案。方案实施过程中储层表现出非均质性严重、注水效果差、单井产量低等现象。经过近2年对储层发育特征、油水见效特征及开发技术政策适应性的分析研究,认为储层认识程度低和初期超破裂压力注水是造成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通过优化开发方案部署,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区域建产;降低注水强度,实施温和注水;采用重复压裂、化学调剖等工艺技术降低含水,提高油井产量等技术,改善了"三低"油藏的开发效果,为提高此类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崔英怀于家义吴美娥王茂显张中劲
- 关键词:低压特低渗非均质温和注水
- 吐鲁番拗陷深层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关系被引量:1
- 2011年
- 综合吐鲁番拗陷深层地震、钻井和露头等资料,本文建立复杂构造带区域地质大剖面,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恢复。主要目的是动态地再现构造的形成过程,精确地判断出古今圈闭的时空展布,合理地解释油气的运聚成藏及散失与构造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海西期—印支早期为拗隆雏形形成期,变形强度南强北弱;印支晚期—燕山期为构造持续隆升发展变形期,具有由南到北变形渐晚、变形强度减弱的整体特征;喜马拉雅期为深层古构造调整改造定型期,调整改造强度具有北强南弱,以及中段强、东西两段弱的特征。构造运动与圈闭形成的突出特征是印支末期以隆升剥蚀作用为主,中晚燕山期以继承性褶皱加强作用为主,喜马拉雅期以逆冲褶皱改造作用为主。圈闭形成与油气运移的配置有四种关系:海西期—印支早期形成的圈闭早于油气的生排烃期,印支末期—中燕山期形成的圈闭大致与油气生排烃同期,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稍晚于生排烃期,晚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圈闭大大晚于生排烃期。
- 黄福喜陈洪德张宏许忠林王茂显张生斌
- 关键词:平衡剖面
- 裂缝性特低渗砂岩油藏侧钻水平井综合分析——以巴喀油田为例
- 2004年
- 吐哈盆地内的巴喀油田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油藏地质特征适合于水平井开采。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选取了2口套变井作为试验对象,它们同具有油层厚度大、层位较为单一、裂缝较发育、设计水平段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域的特点。实施过程中,由于工艺技术的欠缺和地质认识上的差异造成2口井低产。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认识到水平井设计方面要特别加强油田油藏地质特征、目的层剩余油分布状况和裂缝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优选出剩余油较富集、裂缝又相对发育的有利区域作为侧钻目标,尽可能规避风险。
- 刘成邵明记张国松王茂显王炜
- 关键词:砂岩油藏巴喀油田水平井技术吐哈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