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秀玲

作品数:6 被引量:88H指数:4
供职机构:铜仁学院生物科学与化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石漠化
  • 3篇物量
  • 2篇蓄积
  • 2篇蓄积量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生物量
  • 2篇石漠化治理
  • 1篇地貌
  • 1篇移民
  • 1篇森林生物
  • 1篇森林生物量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恢复
  • 1篇生态修复
  • 1篇生态移民
  • 1篇西南山地
  • 1篇陆生
  • 1篇陆生贝类

机构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铜仁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6篇田秀玲
  • 4篇倪健
  • 1篇朱飞鸽
  • 1篇吕娜
  • 1篇夏婧

传媒

  • 2篇铜仁学院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贵州省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被引量:43
2011年
利用1996—2000年贵州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5500个样地的资料,依据主要森林类型蓄积量-生物量的转换函数估算贵州省各种林地的生物量,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貌上森林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贵州省林地和非林地乔灌木的总生物量为3.51×108 t,其中非喀斯特林木占82%,喀斯特林木占18%.不同林地类型的生物量存在差异,林分生物量最高,占总林地生物量的71.4%.喀斯特林地总生物量明显低于非喀斯特林地.不同优势种(组)中,杉木林总生物量最高,达5.38×107 t,硬阔类为4.99×107 t,马尾松、云南松及栎类在2.87×107~3.54×107 t,柏木和软阔叶类分别为1.52×107 t和1.43×107 t,其他优势种(组)均低于1.0×107 t.行政区划上,黔东南州的林地总生物量(9.83×107 t)和林分生物量(5.88×107 t)为遵义、铜仁和黔南地区的2~3倍,且远高于黔西南、毕节、贵阳、安顺和六盘水地区(总生物量为0.53×107~1.85×107 t,林分生物量为0.16×107~0.86×107t).高生物量(>400 t·hm-2)和中高生物量密度(100~400 t·hm-2)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东和黔西北地区,以竹林和林分类型为主,少数分布在黔西南地区,中低生物量(30~100 t·hm-2)广布于全省的林地及部分非林地,低生物量(0~30 t·hm-2)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贵州省森林的生物量偏低,与高原和山区地形有关,也与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现象及喀斯特森林土层浅薄、缺水干旱等特点相关,同时说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剧烈.
田秀玲夏婧夏焕柏倪健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蓄积量
贵阳地区陆生贝类对农林的危害及防治
2007年
本文介绍了贵阳地区对农林业具危害的11科,14个种的陆生贝类,并对其防治方法进行概括总结。
田秀玲
关键词:陆生贝类
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变化与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研究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作为一种土地退化的特殊景观现象,严重制约着西南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了该地区的贫困程度。近年来,在国家、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的齐心合力下,石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石漠化的总体增长趋势仍未得到基...
田秀玲
关键词:喀斯特山地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生物量生态系统恢复
1996年~2005年贵州森林分布格局与生物量的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以贵州省1996年~2005年两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为基础,利用主要森林类型的蓄积量―生物量转换函数,估算该10年内贵州省各种林地的生物量,分析了主要森林类型分布格局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喀斯特地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6年~2005年期间,贵州省林业用地面积净增7.68×105hm2,总生物量由2.58×108t增长到3.43×108t,10年间增加了0.85×108t,其中,喀斯特地区的林地增长和非林地减少幅度均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林种组成方面,防护林及特用林面积大幅增加,用材林、炭薪林等面积则急剧降低,防护林生物量在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区均大幅度提高,其他林种的生物量变化不明显。除极少数特例外,喀斯特森林的蓄积量及生物量均较非喀斯特地区低。
田秀玲夏婧夏焕柏倪健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生物量蓄积量
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的原则、途径与问题被引量:27
2010年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作为一种土地退化的特殊景观现象,严重制约着西南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了该地区的贫困程度。近年来,在国家、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的齐心合力下,石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石漠化的总体增长趋势仍未得到基本遏制,治理形势依旧严峻。本文尝试将现有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理论、原则和途径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就目前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注意事项。在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治理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治理要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经济与生态兼顾并重、因地制宜、分区域治理、技术与措施的可操作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年的石漠化治理实践,人们摸索出了许多成功、有效的治理途径,包括生态修复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沼气工程、生态移民、草地畜牧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然而,石漠化治理过程和治理之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的安置及素质教育,石漠化治理范围的确定,沼气池的管护、维修和改造,草地畜牧业发展中牧场规模的大小、管理人员经济管理意识的培养、养殖技术的提高,"坡改梯"工程的设计、建造及梯坎的改良,"植树造林"项目中物种的选择及造林管林结合等方面,进一步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可对长期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田秀玲倪健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西南山地石漠化生态修复生态移民
贵州省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现状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已经成为决定西南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中植被的生态恢复无疑是极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物种选择又是重中之重.通过互联网搜索、文献阅读和野外实地考察,针对喀斯特分布极广且石漠化最为严重的贵州省,本研究调查和分析了喀斯特山区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所选择的物种分布现状,对其恢复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希望能对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恢复,尤其是对即将全面铺开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结果表明:在贵州省78个岩溶县(市、区)的328个地点,共调查收集到用于植被恢复的物种87种,其中生态林物种26种(主要是松、杉、柏、香椿、杨树和车桑子等),经济林物种47种,包括26种药用植物(太子参、天麻等)和其他21种经济林物种(茶、油茶、梨、桃、李、板栗等),另外有牧草14种(白花三叶草、黑麦草、紫花苜蓿等).这些物种聚集或零散种植在不同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区:A区(黔西高原山地)、B区(黔中丘原山地)、C区(黔东低山丘陵)和D区(无石漠化).就恢复效果而言,油茶、茶、中药材、花卉栽培及草地畜牧业均显示出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板栗、核桃、花椒、桃、梨等经济林物种也在其生长适宜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然而,植被生态恢复中所营造的人工林,均存在树种单一、物种配置简单、经营粗放等问题,林分的整体功能和生态、经济效益较低,亟待进行改造;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物种配置措施.
田秀玲吕娜朱飞鸽倪健
关键词:石漠化植被恢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