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元伟

作品数:18 被引量:1,243H指数:11
供职机构:俄克拉荷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遥感
  • 5篇黄河三角洲
  • 4篇土地利用
  • 4篇耕地
  • 4篇GIS
  • 3篇农业
  • 3篇农业资源
  • 2篇信息提取
  • 2篇生态环境
  • 2篇生态环境脆弱...
  • 2篇农田
  • 2篇县域
  • 2篇小尺度
  • 2篇净初级生产力
  • 2篇决策树
  • 2篇环境脆弱
  • 2篇环境脆弱性
  • 2篇耕地变化
  • 2篇耕地质量
  • 2篇初级生产力

机构

  • 10篇山东农业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俄克拉荷马大...
  • 2篇河海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国家农业信息...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18篇秦元伟
  • 8篇赵庚星
  • 5篇刘纪远
  • 4篇董超
  • 4篇孟岩
  • 3篇颜长珍
  • 3篇闫慧敏
  • 3篇李百红
  • 2篇王瑞燕
  • 2篇刘文超
  • 2篇姜曙千
  • 2篇肖向明
  • 2篇唐秀美
  • 2篇周伟
  • 2篇程晋南
  • 1篇匡文慧
  • 1篇刘荣高
  • 1篇迟文峰
  • 1篇黄麟
  • 1篇吴晓青

传媒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网络信息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乡镇级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变分析被引量:42
2010年
以山东广饶县丁庄镇为例,探索乡镇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的体系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在系统分析耕地自然环境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户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并构建指标体系,以模糊评判法综合评价了1979年、2005年和2007年的耕地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丁庄镇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明显的时空演变规律。一、二级地所占耕地面积从1979年的0.060%,增加到2005年的91.42%和2007年的98.62%,耕地质量稳步提高;耕地离行政中心、河流越远,离渤海越近,其质量降低,东北部近海地区和镇政府驻地附近地区耕地质量增幅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研究发现,作物平均产量与耕地质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该研究丰富了乡镇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的方法体系,对乡镇耕地质量评价及其耕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有积极指导意义。
秦元伟赵庚星董超唐秀美许国臣韩吉光
关键词:乡镇级综合评价农户行为
基于OLI影像的环渤海湾不透水面提取及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不透水面的分布规模、空间格局和变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Landsat 8卫星的成功发射使得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的陆地生态环境监测及其科学研究得以延续。本研究以该卫星搭载的陆地成像仪(OLI)影像为遥感数据源,基于植被-不透水面-土壤(V-I-S)模型,采用最小噪声分离法(MNF)和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地表信息遥感影像分类,并提取高反照和低反照覆盖初步提取不透水面,利用遥感指数去除水体、阴影等干扰物后,得到研究区不透水面的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相较于TM影像,OLI影像辐射分辨率提高为16bit,其波段范围普遍变窄,影像经大气校正后色彩丰富度提高,其不透水面提取精度较高;2013年,环渤海湾海岸带不透水面比例达到16.74%,其空间分布集中于城市中心城区和临港产业区;岸线向陆10km的海岸带区域和岸线外围填海区的不透水面面积达到1 794.30km2;与历史时期TM遥感影像提取结果相比,环渤海湾不透水面分布的趋海化现象明显,不透水面斑块聚集程度增加。
翟珂吴晓青秦元伟于璐杜培培
关键词:环渤海湾
中国森林覆盖度产品的差异性及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森林具有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5;van der Werf et al.,2009),同时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也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协议REDD+的重要内容(DeF ries et al.,2007;Grassi et al.,2008)。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状况,提高森林资源的蓄积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及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在森林砍伐和林业工程的双向驱动下,如何准确地监测中国森林覆盖度及其时空变化成为一大挑战。
秦元伟董金玮肖向明
关键词:天然林保护MILLENNIUM毁林水源涵养数据空间
基于遥感和GIS的黄河三角洲盐化土地动态及其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基于黄河三角洲3期遥感影像,以垦利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RS与GIS技术,通过构建土地盐化指数、土地盐化综合指数、土地变化驱动力重心与向量模型等,对研究区1987—2007年的盐化土地动态及其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垦利县的土地盐化程度呈现了重—轻—重的变化趋势,区域内盐化程度由沿海向内陆依次递减;且以黄河为轴线对称分布,黄河沿岸以及地势较高的西南部盐化程度较低。重度盐化土地先减后增;中度持续减少,轻度则是先增后减。海洋和黄河相互作用影响着垦利县的水盐运动,是该区土地盐化动态的内在驱动,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形式表现,是土地盐化动态的外在驱动力。研究为区域盐化地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百红赵庚星董超秦元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遥感GIS
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退化土地变化遥感监测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研究区,采用1987年5月7日和1998年5月5日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以及2005年4月13日中巴资源卫星影像数据,对遥感影像进行图像预处理。根据各地类光谱特征,以决策树分类方法剔除非盐碱地类信息,构建土地退化指数模型,获取研究区土地退化等级分布信息并分析其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5年,研究区重度退化土地比例由12.7%增加为20.5%;中度退化土地由39.5%降至18.2%;轻度退化土地等级由17.7%上升为40.2%;无退化土地则由30.1%下降为21.1%,总体呈现为重-轻-重的动态变化趋势。提出滨海盐碱土地信息遥感提取技术方法,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李百红赵庚星秦元伟孟岩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遥感监测决策树
滨海集约农区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以山东省广饶县为例被引量:18
2013年
论文以山东省广饶县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选取广饶县1979、2007年两期耕地质量评价相关数据,以50 m×50 m栅格为评价单元,以综合指数法为评价方法评价了广饶县两期耕地综合质量,并分析了从1979年到2007年广饶县耕地综合质量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1979年耕地质量等级占主要比例的为三四等地,2007年耕地质量等级占主要比例的为一二等地;两期耕地质量等级分布规律相似,耕地质量等级都是从西南内陆到东北沿海逐步降低;从1979年到2007年,广饶县耕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耕地养分含量普遍提高,使得广饶县的耕地质量等级普遍提高,较大面积的三四等耕地转换为一二等耕地,特别是南部地区耕地质量等级提高程度明显。
唐秀美潘瑜春秦元伟任艳敏
关键词:GIS耕地质量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被引量:948
2014年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关键词:卫星遥感土地利用变化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51
2016年
土地利用强度直接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土地利用可持续程度的重要测度指标。当前土地科学研究主要关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土地利用强度的高分辨率时空表达尚在探索阶段。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栅格成分数据、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空间化指标要素,根据地表被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及其可逆性分为人工地类、半人工地类、半天然地类、天然地类4个一级类型;依据耕作强度、人口密度等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分为22个二级类型,获得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中国土地利用强度图。21世纪初全国人工地类、半人工地类、半天然地类和天然地类的面积比例分别为0.71%、19.36%、58.93%和21%,人口分布密集的东南部土地利用强度类型多样,且整体高于人口稀疏的西北部;随着经度的增加,土地利用强度类型由以天然地类和半天然地类为主转变为半天然地类和半人工地类为主;东部省市区土地利用强度高于中、西部,西部省市区土地利用强度最低;土地利用强度类型呈区域性集聚分布。与已有研究相比,该研究有效刻画了中国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异质性,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交互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可持续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刘芳闫慧敏刘纪远肖向明秦元伟
关键词: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分异可持续性
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动态分析——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被引量:55
2009年
县域是中国同时具备地域、空间和行政独立性的最基本区域单元,科学评价该尺度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及变化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属性重新界定基础上,分别从稳定性、敏感性和区域适应性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并对该县1986~2003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发展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垦利县生态环境不稳定;1986~2003年期间,垦利县生态环境敏感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适应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垦利县生态环境自然因子的敏感性排序结果为地下水埋深>蒸降比>地下水矿化度>气温,确定地下水埋深、蒸降比和地下水矿化度为该区生态环境自然敏感因子。垦利县区域适应性的"障碍度"计算结果表明:盐碱地治理比例始终是第一障碍因素;农田防护林密度的限制集中出现在1995~1998年之间;化肥农药增长率自2000年以后成为主要障碍因素;有效灌溉面积比率和排涝体系面积比例的限制在1990年之前出现。研究结论认为,垦利县生态环境脆弱度呈现降低趋势,但仍处于脆弱状态,需重点关注敏感因素和障碍因素的发展变化。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体现出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根本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是对目前国内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
王瑞燕赵庚星周伟姜曙千秦元伟
关键词:县域敏感性适应性生态环境脆弱性
基于ArcGIS Engine的区域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被引量:4
2008年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及应用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利用ESRI公司的二次开发工具ArcGIS Engine,在Visual Basic环境下运用空间数据引擎结合数据库技术,进行了区域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该系统能够方便的组织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用户查询,输出分析与制图信息,其功能模块可对农业资源信息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挖掘,实现耕地地力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监测、农田水利管理等专业应用,为区域农业资源的信息化、农业生产实践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董超赵庚星孟岩秦元伟
关键词: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GI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