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胜利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外向流
  • 4篇恒星
  • 3篇恒星形成
  • 3篇分子云
  • 2篇星际
  • 2篇喷流
  • 2篇分子
  • 2篇IRAS
  • 1篇大质量恒星
  • 1篇电离氢区
  • 1篇星际分子
  • 1篇星际介质
  • 1篇双极
  • 1篇水脉泽
  • 1篇坍缩
  • 1篇天体
  • 1篇天体物理
  • 1篇天体物理学
  • 1篇物理环境
  • 1篇吸积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秦胜利
  • 3篇吴月芳
  • 1篇席尚忠
  • 1篇张晋
  • 1篇刘祥
  • 1篇加尔肯·叶生...
  • 1篇邓李才
  • 1篇王均智
  • 1篇赵刚
  • 1篇杨戟
  • 1篇王俊杰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A...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天文学进展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CO分子外向流的搜寻和研究
第一部分给出了恒星形成研究的进展,主要为小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模式和观测支持的证据,指出小质量恒星是通过塌缩,吸积和外流而形成;第二部分主要是结合青海毫米波望远镜的CO观测资料,对恒星形成中的最具有观测特征的分子外向流和分...
秦胜利
关键词:分子云外向流喷流
新高速双极外向流源S39和IRAS 06306+0232
2002年
用紫金山天文台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水脉泽源S39和IRAS 06306+0232两个大质量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 J=1-0的成图观测,发现这两个源都有双极外向流.计算了它们的参量.结果表明:外向流质量和星体质量流失率比低质量年轻星体附近的外向流要大得多.它们的成协红外源的热光度也大,但外向流与其成协源关系的分析表明,辐射压仍不足以驱动外向流.S39中有多个不同演化状态的星体存在,说明这个区域中的恒星形成可能是一个序列,而不是爆发形成.
秦胜利吴月芳
关键词:喷流恒星形成
84个IRAS源中的水脉泽探测
2006年
用乌鲁木齐站25m望远镜上新安装的谱线测量系统,对84个包括年轻星及OH/IR星候选体的IRAS源进行了水脉泽搜寻.在4个恒星形成区及1个晚期恒星包层中测到新水脉泽.新的脉泽成分在两个已知脉泽源中测到.在另一个6年前已熄灭的源中,在不同速度上测到强的脉泽,表明水脉泽在该源中的新爆发.
吴月芳加尔肯·叶生别克王均智刘祥秦胜利张晋
关键词:星际介质拱星包层
恒星形成过程中的天体物理现象被引量:4
2004年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环境中。近30多年的观测研究使得天文学家对小质量恒星的形成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小质量恒星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而形成。至于大质量恒星,其形成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现有的观测证据表明:大质量恒星也可能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来形成,但也不排除在星团中通过中小质量恒星聚合而成的因素。大质量恒星形成与致密电离氢区(UCHII)成协较好,而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成协的分子云环境中,既有大质量恒星也有小质量恒星形成。综述了恒星形成各个阶段的观测结果和研究现状以及成协的天体物理环境情况。未来的观测和研究重点在于:大质量恒星形成以及星团环境中的恒星形成。
秦胜利王俊杰赵刚吴月芳
关键词:天体物理学恒星形成坍缩吸积盘外向流HII区
年轻恒星形成过程的分子谱线诊断
2001年
恒星是宇宙的基本天体 ,理解恒星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是天体物理最有兴趣的课题之一。目前了解的恒星形成的一个基本图象是 ,恒星是由一个足够大质量的星际分子气体云在其自引力作用下塌缩而形成。在早期塌缩过程中形成一颗原恒星 (胚胎 ) ,并且伴随环绕该原恒星的吸积盘。原恒星吸积星际介质中的分子物质 ,通过吸积盘转移到原恒星表面 ,原恒星的质量随着增大。在吸积过程中也同时伴随物质向外的剧烈喷发。由于盘的存在 ,这种喷发通常沿垂直于盘的方向进行 ,出现双极的空间分布。在天文观测上 ,一种典型的表现是分子气体的外向流 ,观测表现为从原恒星双极的红蓝移气体运动[1] 。由于恒星形成于星际分子中 ,因此 ,对星际分子的谱线探测是研究恒星形成的强有力手段。现在已经发现和证认的星际分子总数有一百多种 ,其中丰富度最高的气体是H2 。在所有的星际分子中 ,丰度仅次于H2的CO分子的转动跃迁谱易激发 ,相对于星际介质的不透明度小 ,观测上易于实现 ,因此 ,CO分子就成为探索原恒星形成的有力探针。在毫米波段出现的J=1- 0和J=2 - 1跃迁谱线以及CO同位素的谱线是最常使用的观测探针。八十年代以来又陆续发现了环形分子SiC2 、C3 H、C3 H2 及含磷分子PN和CN等 ,给宇宙中有机世界的探测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席尚忠秦胜利邓李才杨戟
关键词:星际分子分子云恒星
不同天体物理环境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毫米/亚毫米波观测研究
秦胜利
关键词:恒星形成大质量恒星分子云外向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