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向东 作品数:9 被引量:59 H指数:5 供职机构: 四川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成都市卫生局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多壁碳纳米管对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PC12细胞分化的影响 2013年 目的:观察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PC12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NGF)组和NGF+MWCNTs组(n=5),对照组予空白处理,其它2组加入NGF,NGF+MWCNTs组还加入MWCNTs,运用试剂盒CCK-8分别检测5、10、30、60μg/mL MWCNTs孵育48 h后的细胞活性;通过染色观察MWCNTs孵育细胞48 h的细胞状态,免疫荧光检测F-肌动蛋白、β-tubulinⅢ的构象变化。结果:MWCNTs浓度>30μg/mL时有细胞毒性;30μg/mL的MWCNTs孵育细胞48 h,MWCNTs导致F-肌动蛋白、β-tubulinⅢ在细胞边缘表达减弱或凝结成结节样。结论:MWCNTs浓度>30μg/mL,孵育48 h,对细胞有毒性作用,MWCNTs以团状或折叠状存在于细胞内,致细胞凋亡。 王晓平 罗向东 易刚关键词:多壁碳纳米管 PC12细胞 细胞毒性 臀部肌肉注射青霉素致脊髓横贯性损害一例 2001年 郭富强 杨友松 张天 罗向东 曾宪容关键词:青霉素 臀部肌肉注射 病例报告 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附四例报道)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探讨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的临床和神经影像特点.方法 对4例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演变过程、CSF、头颅CT和MRI、EEG动态变化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存在低钠血症,纠正后出现精神意识改变、构音和吞咽困难、四肢瘫痪、肌张力障碍等症状,临床过程有双相性.EEG出现一过性的重度异常.头颅CT及CSF均未见异常.MRI特征性影像晚于临床表现10 d以后出现,4例患者首次MRI均为阴性,7~13 d后复查才显示病灶.MRI示4例患者均存在脑桥外髓鞘溶解症病灶,T1WI加权低信号,T2WI加权高信号,对称性地累及双侧尾状核、豆状核、丘脑、脑岛叶皮质、海马头部等部位,其中3例同时存在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改变,呈脑桥基底部位对称性T1低、T2高信号的蝶形病灶;Flair加权异常信号更清楚.3例有好转或痊愈,其中1例遗留明显肌张力障碍.结论 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与慢性低钠血症有关,合并低血钾、低血氯时可能更易发生.治疗时应尽量避免过快纠正,临床病程具有双相性.MRI的特征性改变出现较迟,复查MRI是非常必要的. 代红源 黄雨兰 罗向东 曾宪容 肖军 孙红斌 郭富强关键词: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脑桥外髓鞘溶解症 低钠血症 磁共振成像 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的影响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血栓心脉宁片加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45例,疗程28d。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分别为(27.20±2.20)μmol/L和(26.59±1.34)μmol/L,而治疗后分别为(10.50±1.10)μmol/L和(15.21±1.17)μmol/L;治疗前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20.88±3.09)mg/L和(21.23±3.22)mg/L,而治疗后分别为(10.29±0.98)mg/L和(15.21±1.17)mg/L。两组治疗后Hcy、hs-CR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相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血栓心脉宁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 罗向东 曾宪容 郭富强关键词:血栓心脉宁片 急性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联合常规方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对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联合常规方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注射用血塞通加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RP水平。结果组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针联合常规方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疗效确切,治疗两周后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同时对血浆CRP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 罗向东 王普 曾宪容关键词:血塞通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反应蛋白 血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血清学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血清学成分及相关用药措施,以期为提高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入院确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78例,并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人员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并对比两组血清Delta-like-1(DLL1)、白介素IL-10、干扰素INF-γ的含量变化,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并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对症用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应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期与恢复期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血清IL-10、INF-γ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性脑膜炎患者DLL1血清含量(24.63±6.36)ng/ml,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的(3.42±2.61)ng/ml、化脓性脑膜炎的(2.63±2.33)ng/ml及对照组的(0.99±1.8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脊液检查中枢神经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好于治疗前(P<0.05)。结论 DLL1、IL-10、INF-γ等指标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对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以及病毒性脑膜炎;经临床对症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王晓平 李晓佳 罗向东 罗永杰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血清学 颅内感染患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颅内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1例颅内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我院体检的3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清中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51例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治愈组、好转组和加重/死亡组,分析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加重/死亡组比较,治愈组和好转组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血清降钙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可作为临床颅内感染诊断和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王晓平 罗向东关键词:颅内感染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预后 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抑郁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抑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90例血管性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片治疗组47例和单用帕罗西汀对照组43例,疗程均为8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6周、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帕罗西汀合并银杏叶片治疗组有效率为68.08%,帕罗西汀对照组有效率为51.16%,两组比较,疗效及HAMD总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帕罗西汀合并银杏叶片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68%,帕罗西汀治疗组为41.8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合并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抑郁的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且安全性好。 罗向东 吴景芬 周波 肖军关键词:血管性抑郁 帕罗西汀 银杏叶提取物 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抑郁对血清BDNF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抑郁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血管性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片治疗组(联用组)47例和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组(单用组)43例,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临床疗效,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和90例正常对照人群BDNF浓度作组间比较。结果①两组治疗8周以后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8周以后联用组有效率高于单用组,两组有效率及HAMD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联用组与单用组治疗前血清BDNF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治疗8周以后联用组和单用组血清BDNF浓度均高于治疗前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治疗8周后联用组与单用组、正常对照组3组血清BDN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抑郁比单用帕罗西汀治疗更为有效,二者均能显著提高血清BDNF水平,血清BDNF水平的提高可能是抗抑郁药物起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罗向东 吴景芬 周波 肖军关键词:血管性抑郁 帕罗西汀 银杏叶提取物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