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灼礼

作品数:40 被引量:35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6篇地震
  • 14篇地震活动
  • 7篇地震活动性
  • 7篇地震预报
  • 7篇前兆
  • 6篇地震前
  • 6篇地震前兆
  • 6篇震前
  • 4篇非线性
  • 4篇大地震
  • 3篇地震预测
  • 3篇断裂带
  • 3篇震源
  • 3篇强震
  • 3篇自组织
  • 3篇裂带
  • 2篇地震构造
  • 2篇地震活动特征
  • 2篇地震类型
  • 2篇形变

机构

  • 17篇四川省地震局
  • 12篇中国地震局
  • 7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国家地震局
  • 2篇北京市地震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加州理工学院

作者

  • 40篇罗灼礼
  • 8篇王伟君
  • 5篇闻学泽
  • 5篇孟国杰
  • 5篇罗伟
  • 4篇罗伟
  • 4篇陈农
  • 3篇朱航
  • 2篇钱洪
  • 2篇丁鉴海
  • 2篇胡先明
  • 2篇崔承禹
  • 2篇程万正
  • 2篇罗伟
  • 2篇刘德富
  • 2篇陈荣华
  • 1篇张晋开
  • 1篇程式
  • 1篇吴碧春
  • 1篇泰益

传媒

  • 13篇地震
  • 6篇四川地震
  • 5篇中国地震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学刊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第一次全国地...
  • 1篇1991年中...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3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5
  • 3篇1994
  • 4篇1991
  • 2篇1990
  • 5篇1989
  • 2篇1979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鲜水河断裂带上特征地震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8
1990年
特征地震是大地震原地重复的重要表现形式.现有资料的初步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大地震属特征地震模式,其地震破裂长度、同震位错量以及断层错动方式,在原地保持较长时间的一致性.由于大地震屡屡在原地重复发生,沿断裂特定地段累积位错分布与一次地震的位错相一致,从而导致断层滑动速率的同步变化.本文以1973年炉霍地震为例,研究了鲜水河断裂的特征地震现象.该段的地震活动属特征地震模式,不服从古登堡-里克特的线性震级频度关系.特征地震不仅对断错地貌、滑动速率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这种地震模式是以特定震级的大地震为主导,几乎没有中等震级地震发生,这对地震活动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钱洪罗灼礼闻学泽
关键词:断裂带特征地震位错
判定强震活动特性的时间结构变异诊断法
<正> 许多资料和工作表明,某一地区的地震活动处于同一状态时,是以确定性为主的:当状态发生转折变化时,则以随机性为主,这—时段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似乎是完全随机地出现的,只有当这个系统的行为具有足够的随机性时,才会进入以大...
孟国杰罗灼礼
文献传递
热红外震兆成因的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67
1998年
对完整岩石破裂前和既存断层粘滑失稳前的红外辐射温度场进行了遥感观测研究。发现岩石破裂前在未来断层处出现条带状的红外热像。粘滑失稳前断层团销点出现升温现象。声发射测量表明,岩石破裂前已有大量做破裂产生。地壳中的既存断层和大展前的微小破裂均可能为震前地壳中的热能转移提供通道,从而导致地面热红外展兆的出现。
耿乃光于萍邓明德崔承禹罗灼礼
关键词:地震前兆遥感温度异常热红外辐射
汶川8级大震的未解之谜和启示
2012年
1汶川大震揭示的最重要、最突出的科学观测事实 ①观测到了汶川大震“奇异”的地震初始破裂的波形;②获取了近场地震观测资料和388个强震动台站合格的观测记录,最大峰值加速度记录为957.7cm/s2;③首次获得了前所未见、鲜为人知的板内压性(逆冲)-压扭性大震形成的大规模、组合式的地表破裂带,即NE向主中央断裂带的地表破裂带,NW向小渔洞次一级地表破裂带,NE向主边界断裂的地表破裂带及山前地表破裂带;④获得了由GPS、INSAR观测的地震形变场、位移场图像;⑤获得了与大震有关的紫坪铺水库地震活动性资料;⑥获得了大震前成都地震台“地电”等异常观测资料;
罗灼礼
关键词:8级大震地震观测资料地表破裂带加速度记录中央断裂带INSAR
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报实践被引量:4
1989年
本文根据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所形成的档案文件、技术材料、地震简报和工作报告等资料,介绍了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和预防过程,预报的技术思路、方法和依据,并初步总结了这次地震预报的经验教训。
罗灼礼江在雄
关键词:地震预报地震前兆松潘地震
地震类型及短期趋势的经验性综合判定探讨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根据地震现场分析预报工作的实践和西南地区中强震序列参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初步提出和总结了地震类型的早期判定及震区短期趋势估计的经验性综合方法,供现场地震预报参考。
程万正罗灼礼
关键词:地震
关于地震丛集特征、成因及临界状态的讨论被引量:24
2002年
给出了研究地震临界丛集现象的最新方法 ,即时间变异诊断方法。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地震丛集活动特征和成因 ,结合中国大陆及邻区 M≥ 8.0大震序列和华北地区自 1 966年以来 M≥6. 0地震序列 ,研究了丛集状态的自相似性及临界时间分支现象。对发震系统的内部时间给出了定义 ,并研究了地震丛集的非线性时间结构特征。研究认为 :1事件的发生意味着系统现存的能量一次跳跃式的释放和状态的一次转换。只有当系统以某种足够随机方式动作时 ,系统状态才会转换 ,事件才会发生 ;2涨落是系统状态的探测器 ,在临界状态时系统出现很大的涨落 ,时间变异系数δ =1。临界丛集是由系统内在随机性决定的 ,事件发生时间是随机地出现的 ,未来可能出现不止一次的δ =1的临界点 ;3相继发生的事件 ( M≥ M0 )可以反映系统的演化过程和特征 ,丛集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综合反映 ;4事件丛集和丛集的事件具有自相似性和分形结构 ,也具有耗散系统的自组织和映射特点 ;5根据时间变异系数 ,系统内部时间 (年龄 ) ,时间间隔与所经历时间非线性关系式以及映射和迭代方法可以用来预测未来地震趋势和未来 M≥ M0 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点。
罗灼礼孟国杰
关键词:地震丛集非线性自相似性映射迭代方法
地震临界丛集的判定及其应用
2004年
介绍了地震临界时间丛集的判定方法—时间结构变异诊断方法。把时间结构变异诊断方法运用于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及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特性研究 ,并按此方法预测了中国大陆未来大震可能发生的时间点。研究认为 ,时间结构变异诊断法不仅可以用作前震序列和余震序列以及正常震群活动的判断 ,同时也适用于区域地震活动状态的描述。震例研究表明 ,时间结构变异诊断法在地震预测中具有实际意义。
孟国杰罗灼礼牛安福翟璐媛
关键词:非线性地震预测地震活动特征
鲜水河全新世断裂带的分段性、几何特征及其地震构造意义被引量:98
1989年
由五条左旋走滑的主要分支断层组成的鲜水河全新世断裂带,以惠远寺拉分区为界,可分为结构特征不同的两段:北西段结构较为简单;南东段则表现了由若干分支断层组成的复杂结构.这种断裂结构的分段性,造成了历史强震活动性的分段差异,同时也可能是断层近代滑动速率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 该断裂带主要的几何特征之一是具有“多重羽列”性质.本文按阶区尺度的相对大小,作了羽列级别划分.其中,A级羽列不连续区伴有明显的地貌效应,是该断裂带分段的界限,其对历史上7级左右地震的破裂具有较明显的终止作用;B,C两级羽列不连续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地貌显示,但对历史上大地震的破裂不具有明显的终止作用;更低级别的羽列几何则是在第四纪盖层中发育的地震地裂缝的主要组合型式. 另一种重要的几何特征是断层弯曲.无论沿整个断裂带还是在一些断层段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走向弯曲.局部弯曲的结果,可能是造成一些大地震时不对称破裂扩展和烈度衰减的重要几何影响因素,同时也可能是大地震或强震原地重复的构造条件之一.文中最后分析和讨论了两次历史大地震发震断层的立体模型.
闻学泽C.R.Allen罗灼礼钱洪周华伟黄伟师
关键词:断裂带分段性地震构造全新世
震源应力场、形变场、倾斜场
本文通过水平准构造应力作用,计算了扭性、压扭性、张扭性、压性、张性等的点源和线源的应力场,垂直形变场和倾斜场。给出了较为简单的函数关系。文中还给出了对于点、源垂直形变场和倾斜场的表达式。
罗灼礼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