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海波

作品数:14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Science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年代际
  • 9篇年代际变化
  • 6篇年际
  • 6篇年际变化
  • 3篇台湾以东
  • 3篇群岛
  • 3篇西边界流
  • 3篇琉球群岛
  • 3篇黑潮
  • 3篇北太平洋
  • 2篇位涡
  • 2篇南太平洋
  • 2篇海脊
  • 2篇ROSSBY
  • 1篇东海黑潮
  • 1篇信号
  • 1篇异常信号
  • 1篇跃层
  • 1篇输运
  • 1篇塔斯曼海

机构

  • 14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4篇胡海波
  • 11篇刘秦玉
  • 3篇贾英来
  • 3篇刘伟
  • 2篇刘伟
  • 1篇吴德星
  • 1篇刘海龙
  • 1篇孟祥凤
  • 1篇林霄沛
  • 1篇陈儒
  • 1篇孙友庆

传媒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海洋学报
  • 2篇中国海洋湖沼...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首届Ar...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太平洋中部“潜沉”对台湾以东海洋层结的影响途径
本文采用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资料,确定了在北太平洋中部 (28°N-35°N,150°E-170°W)潜沉的低位涡水体位于密度跃层的等密度面25.4σθ和25.8σθ...
刘秦玉胡海波
关键词:台湾以东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北太平洋中部“潜沉”对台湾以东海洋层结的影响途径
本文采用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资料,确定了在北太平洋中部(28°N—35°N,150°E—170°W)潜沉的低位涡水体位于密度跃层的等密度面25.4σθ和25.8σθ之...
刘秦玉胡海波
关键词:台湾以东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琉球海脊与太平洋西边界流
通过最新的高分辨率再分析海洋数据资料,对于东海黑潮以及琉球群岛以东海域的海流进行了研究。发现琉球群岛以东存在西边界流,最大流速出现在 600~1200m 深度的地形坡度最大处,大小约为0.2m/s。冲绳岛以南水道的水交换...
郑小童刘秦玉胡海波Miyazawa Yasumasa贾英来
关键词:琉球群岛西边界流
文献传递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本文根据潜沉率计算公式(Huang 和 Qiu,1995),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和海洋—大气界面的通量观测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三个模态水形成区逐年的潜沉率,研究了潜沉率产生年际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
胡海波刘秦玉刘伟
关键词: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南太平洋潜沉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异常信号的传播
2007年
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SODA)计算了南太平洋逐年的潜沉率,并主要研究副热带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潜沉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该海域潜沉率的年际变化周期为2~6 a,年代际变化周期大约为32 a;该海域潜沉率在年际尺度上的变化主要受混合层深度平流项影响,在年代际尺度上局地风应力旋度的变化是导致潜沉率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温度异常信号传播和水质点轨迹追踪的研究证实副热带南太平洋东部潜沉区的温度异常信号能够通过海洋内部通道影响热带东太平洋,信号传播时间需要10 a左右。
孙友庆吴德星孟祥凤林霄沛胡海波
关键词: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及其机制被引量:7
2006年
根据Huang和Qiu 1995年的潜沉率计算公式,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和海洋-大气界面的通量观测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3个模态水形成区逐年的潜沉率,研究了潜沉率产生年际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主要周期分别为6,2~5和2a;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3个形成区的潜沉率都发现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在1985年以前,西部模态水形成区的潜沉率年际变化最为显著,但1985后年际变化振幅明显减小;在中部模态水形成区,1975-1992年间潜沉率随时间的变化的振幅较大,潜沉率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也达到33.99m/a,而在1970-1975年间和1993-1998年间潜沉率都小于20m/a;西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的潜沉率的年际变化与这里海面的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中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则取决于局地Ekman流的年际变化,而在东部模态水形成区局地风应力旋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潜沉率的大小.
胡海波刘秦玉刘伟
关键词: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本文根据潜沉率计算公式(Huang和Qiu,1995),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和海洋-大气界面的通量观测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三个模态水形成区逐年的潜沉率,研究了潜沉率产生年际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中部...
胡海波刘秦玉刘伟
关键词: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北太平洋晚冬海表温度持续异常现象的机制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依据再分析的海洋温度、盐度月平均资料和观测的热通量资料,确定了北太平洋中纬度晚冬海表温度(SST)持续异常现象较明显的海域是位于38°—42°N,158°E—172°W的西部海域和位于35°—42°N,172°W—145°W的东部海域。分析结果表明,西部海域,晚冬SST持续异常现象的主要机制是海洋上混合层的"再现机制";而东部海域晚冬SST的持续异常现象主要是海面净热通量的持续异常所致。由于冬季北太平洋西风异常导致的上混合层深度季节的差异在1976年前后的不同,1976年后晚冬混合层深度深,"再现机制"的作用明显,SST持续异常现象更容易出现。
陈儒刘秦玉胡海波
关键词:海表温度热通量年代际变化
琉球海脊与太平洋西边界流
<正>通过最新的高分辨率再分析海洋数据资料,对于东海黑潮以及琉球群岛以东海域的海流进行了研究。发现琉球群岛以东存在西边界流,最大流速出现在600~1200m 深度的地形坡度最大处,大小约为0.2m/s。冲绳岛以南水道的水...
郑小童刘秦玉胡海波Miyazawa Yasumasa贾英来
关键词:琉球群岛西边界流黑潮
文献传递
琉球群岛以东的西边界流与东海黑潮流量时空特征的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通过最新的高分辨率再分析海洋数据资料,对于东海黑潮以及琉球群岛以东海域的海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琉球群岛以东西边界流最大流速出现在600~1200m深度的地形坡度最大处,大小约为0.2m/s。由于冲绳岛以南庆良间水道的水交换对于东海黑潮流量有重要的影响,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从南向北逐渐递增,平均流量为28×10^6~35×10^6 m^3/s;琉球群岛以东的西边界流流量则比东海黑潮小一个量级,平均值小于其变化的方差;由于受庆良间水道海流的影响,冲绳岛东侧的流量要远小于奄美大岛东侧的流量。同一纬度大洋中西传的Rossby波对琉球群岛以东的西边界流有较大影响,因此琉球群岛以东西边界流的流量有大约100d的显著变化周期。庆良间水道以南的东海黑潮由于主要受台湾以东黑潮流量的控制,也有大约100d的显著变化周期,庆良间水道以北的东海黑潮则没有该特征。
郑小童刘秦玉胡海波Miyazawa-Yasumasa贾英来
关键词:琉球群岛西边界流东海黑潮ROSSBY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