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湛
- 作品数:33 被引量:1,190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发挥小城镇发展对农村养老建设的基础作用
- 2024年
-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高于城市地区,规模巨大的农村老年人口使其养老需求更显迫切。重视小城镇发展对农村养老建设的基础作用,在强调村镇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互促共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以村镇协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发展仍有若干堵点:村镇协同发展欠缺有力的人口要素支撑、现有治理格局较多强调县城及中心镇的资源聚集、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及地方产业城乡分布不均衡。为此,应遵循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求,重视小城镇发展对农村养老建设的基础作用,做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胡湛
- 关键词:农村养老小城镇发展人口老龄化
- 共建共治共享基础上强化老龄工作保障
- 2022年
- 《意见》对新时代老龄工作提出了新的总体要求,聚焦干七个议题出台一揽子举措,其中“强化老龄工作保障”颇有看点。我国当代治理实践充分强调了“共治”,《意见》也在此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社区、家庭、社会组织以及学界等多元角色在强化老龄工作保障中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中国特色的“共治”高度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政府责任,由此最大限度发挥党和政府总揽全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 胡湛
- 关键词:老龄工作《意见》多元角色共治
- 反思中国式养老的“立”与“破”——基于家庭和性别的视角被引量:8
- 2023年
- 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常态,养老正演变为一个具备鲜明国家特征的综合治理议题。“中国式养老”脱胎于此背景而“立题”,既植根于学理性的术语革命,又回应了国家话语体系和话语能力建设的价值要求。本文在此基础上于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审视中国式养老,提出中国老龄社会治理天然包裹着家庭与性别议题,中国人的家庭特质与中国老年人的性别及队列差异将形塑“中国式养老”的需求结构和资源格局,由此聚焦性别和家庭双重视角来反思新时代中国式养老的“破题”,强化性别意识以具体诠释其高质量发展、依托家庭建设以凝练其治理特色及创新实践,助推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老年人口高质量发展。
- 胡湛孙昕
- 关键词:中国式养老性别平等家庭建设
- 中国当代家庭户变动的趋势分析——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考察被引量:91
- 2014年
- 本文根据1982-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家庭户变动的趋势,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家庭户数量增长迅速、规模持续缩减、结构趋于简化,夫妇核心家庭和二代标准核心家庭分别是升幅最大和降幅最大的家庭类型,尽管核心家庭仍是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但随着单身户大量增加和扩展家庭维持较大比重,已呈现"核心户为主、单身户与扩展户为辅"的格局。稳定的超低生育率、剧烈的人口迁移、快速的老龄化以及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我国家庭户变动的最主要动因。此外,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老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老人独立居住的比重大幅提升,而老人与子女同住比例显著下降,老人独居和多代同堂并列成为我国当前老年人居住安排的两大模式,未来的家庭政策对此应格外重视。
- 胡湛彭希哲
- 关键词:家庭结构老龄化
- 家庭建设视角下的“一老一小”问题及应对措施被引量:30
- 2022年
- 妥善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是我国进一步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核心要务之一。华东地区的实地调研表明,当前“一老”群体存在身心健康管理服务不足、养老服务资源错配、居住环境脱节于居住模式变迁等问题;“一小”群体面临托育服务短缺、教育资源不均衡、特定群体的监管缺失及心理健康困境,以家庭视角来看,这些问题映射出当前青壮年中坚群体普遍身处个人发展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压力博弈,凸显了当代家庭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型带来的冲击,也反衬了中国家庭政策及服务系统的相对缺位。亟须在全人口生命周期发展框架下,以强化家庭建设为支点完善“一老一小”支持体系,具体回应新时代人口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新诉求。
- 胡湛袁晶
- 关键词:家庭建设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生命周期
- 探索新时代居家养老新模式被引量:2
- 2024年
- 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是民生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变动增加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压力,家庭模式变迁和家庭功能重构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结构优化升级。为此,应推动“一老一小一家”政策整合,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性别差异,在加强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善用“数字红利”,着力扩大养老服务产业新需求,加快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 胡湛
- 关键词:居家养老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
- 中国老年人劳动参与和老年友好型职业健康保障体系建设被引量:1
- 2024年
- 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社会常态以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意味着提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通过劳动参与,积极投入经济建设;同时推动老年人参与发展过程和分享发展成果,对全社会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也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现实情境,提出从环境性支持和内在能力支持两个方面建设老年友好型职业健康保障体系。总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低龄老年人口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能,而目前老年人参与就业比例较低、教育水平偏低、就业渠道有限。在未来的老年友好型职业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中,应完善老龄劳动者的制度环境和职业环境支持,制定老年人就业法律法规、建设老年友好型工作环境;同时应为老龄劳动者提供内在能力支持,维持老龄化过程中的工作能力,激发老年人主观能动性,并关注劳动人口的全生命周期职业发展,实现劳动人口在老龄化过程中更好地参与经济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构建一个包容、可持续的社会,让老年人的劳动参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 王尚慧胡湛
-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 重新诠释“计划生育”的内涵——实现“家庭自主生育”转型并避免误读“鼓励生育”被引量:12
- 2019年
- 当前关于我国生育政策进一步改革的讨论及争议层出不穷。立足于当前人口态势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全新诠释,基于目前的全面二孩政策,"有计划的按政策生育"应尽快转型为"有计划的家庭自主生育"。后计划生育时代的人口战略不应将"计划生育"狭义化,"计划生育"不等同于"只生一个好"或"只生两个好",更不等同于"限制生育"和"控制生育",它依然是"有计划的",即倡导夫妇根据个体条件、家庭状况以及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判断而自主地决定其生育计划,从强调公民义务转变为尊重公民权利。不仅如此,在加快实现自主生育的同时亦要避免错误解读"鼓励生育",以免生育政策重新陷于工具理性和干预主义。应将生育友好型政策纳入家庭政策及相关社会政策的功能体系,且不能为了"多生"而偏废"善养"。
- 胡湛彭希哲
- 关键词:生育政策家庭政策人口老龄化
- 妇女儿童发展两纲要的新变化与新时代家庭教育被引量:1
- 2021年
- 新妇女儿童发展两纲要最突出的亮点之一是对家庭的重视和支持达到了全新高度,突出了家庭和家庭教育在妇女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这一导向有助于在积极推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避免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同时有效整合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在强调家庭建设的系统性的同时精细识别和精准应对妇女儿童问题,在强化家庭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单元的特殊效能的同时赋予家庭更大自主权,在重构家庭文化伦理观的同时形成新时代的思想合力。“新两纲”背景下推动家庭教育亟须打造家庭教育共同体、拓展家庭教育对象、搭建全生命周期式的家庭教育链、升级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及开展精细化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 袁晶胡湛
- 关键词:妇女儿童家庭家庭教育
- 数智时代的中国式养老--数字机遇与算法挑战
- 2024年
- 老龄化和数字化正在形成的历史性交汇,拓宽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内涵和想象空间。中国是老年人口最多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龄化的发展与生育意愿低迷、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等人口现象相伴生,并有疆域范畴广和区域差异大等约束条件,城乡养老服务不均衡相对突出,面临的养老压力较为繁重和复杂。中国特有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更对养老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出了特定要求,中国式养老作为严肃的学理命题和实践主题由此浮现,并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同步和相协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族群属性和文化特质。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数智技术积极赋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协调供需两端的失衡矛盾,助推养老事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促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若干新的机遇。但同时也衍生了新的挑战,老年人遭遇新型“数字鸿沟”而被隔绝于数字红利之外,算法年龄歧视和算法黑箱等伦理失范现象威胁老年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加剧不平等和不安全等风险。为此有必要从技术规范、法律规制和价值重塑等方面建立以人为本、人机智能协同的算法治理体系,坚持“算法向善”与积极老龄观相结合,提升老年人的信息能力和算法素养,构建更加包容、安全和有效的数智化养老服务体系,使数智技术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力量,更好服务于老年人的全面发展。
- 胡湛尹思薇
-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中国式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