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蓉

作品数:15 被引量:95H指数:7
供职机构:宜兴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护理
  • 5篇动脉瘤
  • 5篇介入
  • 3篇术后
  • 3篇术后患者
  • 3篇颅内
  • 3篇颅内动脉
  • 3篇颅内动脉瘤
  • 3篇介入治疗
  • 3篇集束化护理
  • 3篇后患
  • 2篇心理
  • 2篇心理护理
  • 2篇神经外科
  • 2篇栓塞
  • 2篇栓塞术
  • 2篇气管
  • 2篇气管切开
  • 2篇切开
  • 2篇重症

机构

  • 15篇宜兴市人民医...

作者

  • 15篇范蓉
  • 8篇周燕萍
  • 4篇王亚琴
  • 3篇吴海峰
  • 1篇徐芳
  • 1篇胡梅仙
  • 1篇王燕

传媒

  • 4篇齐鲁护理杂志
  • 3篇江苏省第十八...
  • 1篇智慧健康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缝隙护理在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无缝隙护理在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2月在本院行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样本,以随机数组排列分组,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实验组/30例(无缝隙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心理健康水平、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无缝隙护理开展后,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各项研究指标有明确的优化(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在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中,护理效果较为明确,满足患者实际护理需要,构建良好医患关系,优化预后结局,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沈洁范蓉王燕诸瑶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急性脑梗死并发症
路径式健康教育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路径式健康教育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心理干预、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并发症预防等在内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路径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健康教育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路径式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范蓉户红玲
关键词:健康教育
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探讨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98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掌握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应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对远期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
周燕萍沈洁范蓉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自我管理能力
ICU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及护理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了解ICU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为家属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凋查ICU患者家属对患者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费用、医务人员服务要求、探视方面的制度等的需求。结果 100%的家属非常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90.0%的家属在患者病情变化时需要及时接到通知,71.4%家属需要了解费用问题,65.1%的家属需要在提出疑问时医务人员如实回答,63.5%的家属需要适当延长探视时间。结论护士应为ICU患者家属及时提供患者的病情,相关知识的解答,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家属等,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息环境。
范蓉
关键词:心理护理
目的导向性认知康复训练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目的导向性认知康复训练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认知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措施;将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目的导向性认知康复训练方案。随访12周,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采用自行编制的《颅内动脉瘤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评估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结果: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绪管理、信息管理、社会管理等生活自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目的导向性认知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颅内动脉瘤栓塞介入术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王亚琴范蓉史江丽吴梦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康复训练
SBAR沟通模式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床边交接班的应用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床边交接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该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2015年7月~2016年7月实施SBAR前的患者35例为对照组,2016年8月-2017年7月实施SBAR后的患者35例为观察组。在SBAR沟通模式实施前与实施1年后对护理服务质量和交接班效果进行评价。护理服务质量采用《中文版护表》(NASR)进行测评。结果SBAR实施后《中文版护理服务质量评价量表》(SERVQUAL)响应性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及总表得分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SBAR后NASR各维度得分与总表得分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可显著提高护理服务及护士交接班质量,提高护士观察病情及护理能力,有利于护理工作人员的交流,值得临床推广。
周燕萍周伟益陶惠芳范蓉
关键词:沟通模式重度颅脑损伤护理床边交接班
叙事性心理护理对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探讨叙事性心理护理对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为拓宽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心理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包括健康教育、营养干预、用药指导、并发症预防等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应用叙事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生存质量、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股动脉血栓形成、颅内压升高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叙事性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范蓉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心理状态
脑出血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中的集束化护理措施应用
目的:气管切开可畅通呼吸道,是脑出血患者急救过程中重要步骤,但易继发感染,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需行特殊护理.集束化护理是运用循证医学将目前已证实有效的一系列操作、治疗、护理等措施集合在一起,使患者得到最好的处置.方法:在相...
范蓉吴海峰王亚琴周燕萍
ICU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综合护理措施探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措施对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作用。方法:2010-02~2011-05本院ICU共收治需机械通气(MV)的患者50例,其中33例行气管插管,17例经气管切开,对其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观察VAP的发生情况,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指导临床ICU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治疗。结果:50例机械通气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发生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8例,发生率16.0%;其中有4例死于该病,死亡率8.0%。结论:加强ICU和人员的管理、严格的隔离制度、加强胃肠营养及管理、加强人工气道管理以及增加患者机体防御功能等是可有效降低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和死亡率。
范蓉
关键词:综合护理
风险评估联合护理分级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联合护理分级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1日~2021年4月30日收治的89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风险评估联合护理分级。比较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生存质量、负性情绪。结果:实验组不安全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采用风险评估联合护理分级,可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改善健康状况,疏导不良情绪。
诸瑶范蓉周燕萍
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症风险评估护理分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