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手术
  • 5篇外科
  • 4篇基因
  • 3篇术后
  • 3篇肿瘤
  • 3篇外科手术
  • 3篇胃癌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组化
  • 3篇胶质
  • 3篇胶质瘤
  • 3篇并发
  • 3篇并发症
  • 3篇CD44V6
  • 2篇血肿
  • 2篇抑癌
  • 2篇抑癌基因
  • 2篇硬膜
  • 2篇硬膜下
  • 2篇硬膜下血肿

机构

  • 22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葫芦岛市中心...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沈阳二〇一医...
  • 1篇沈阳市第一人...

作者

  • 22篇董欣明
  • 12篇王成林
  • 5篇刘云会
  • 4篇胡家露
  • 4篇潘蔚然
  • 3篇潘尉然
  • 3篇袁玉会
  • 3篇关俊宏
  • 2篇赵崇智
  • 2篇李少一
  • 2篇于宏伟
  • 2篇于铁峰
  • 2篇陈铎
  • 1篇余云
  • 1篇刘国军
  • 1篇潘德生
  • 1篇丛杰
  • 1篇徐书刚
  • 1篇李少鹏
  • 1篇李钢

传媒

  • 8篇辽宁医学杂志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6例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手术入路,影响全切除的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颅咽管瘤手术病例4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障碍、下丘脑功能障碍、尿崩症。分别采用经翼点20例(43.5%)、经额下12例(26.1%)、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3例(6.5%),经前额纵裂入路5例(10.9%),经额叶皮层造瘘-侧脑室室间孔入路2例(4.3%)、翼点联合侧脑室室间孔入路4例(8.6%)切除肿瘤。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1例(67.4%)、大部切除15例(32.6%),围手术期死亡1例(2.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术者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术中对下丘脑及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术后并发症积极防治是影响颅咽管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陈铎董欣明关俊宏王成林
关键词:颅咽管瘤外科治疗预后
颅脑外伤后颅内并发症126例分析
2000年
李少一董欣明王成林王智慧
关键词:颅脑损伤并发症颅内并发症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治疗
2001年
李少一王成林赵崇智董欣明于铁峰
关键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外科手术
nm23和CD44 在胃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2年
目的 探讨nm23-H1和CD44基因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转移规律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3例胃癌。54例胃良性癌变中nm23-H1和CD44V6基因的表达,并将有否淋巴结转移作以比较。结果nm23在浅表性胃炎(CSG)中表达60.7%,萎缩性胃炎(CAG)中表达66.7%,胃癌(GC)中表达39.6%。CD44V6在CSG中无表达,在 CAG中表达19.0%,在GC中表达54%,在有淋巴转移和无淋巴转移组,nm23-H1表达率为37.1%、62.4%,差异显著(P<0.05)。CD44V6表达率为68.6%、35.7%,差异显著(P<0.05)。结论nm23-H1和CD44V6与胃癌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关系,检测nm23、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有助于临床预测胃癌淋巴转移及判断预后。
李学彦王娟胡家露董欣明
关键词:NM23CD44胃癌免疫组化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的各种类型并发症。结果26例中分流管梗阻16例,感染5例,硬膜下积液2例,硬膜下血肿1例,裂隙状脑室1例,分流管胸壁段皮下隧道处外露1例。经采用修正手术等相应措施后症状消失21例,好转5例。结论分流管梗阻、感染、过度分流是该手术的常见并发症。选择合适的分流装置、重视正确的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陈孟宗董欣明王成林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并发症
胶质瘤患者抑癌基因RASSF1A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RASSF1A抑癌基因在胶质瘤组织及脑正常组织中甲基化程度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46例脑胶质瘤组织及6例脑正常组织采自手术患者。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方法检测46例胶质瘤(其中包括星形细胞瘤19例,室管膜瘤16例,胶质母细胞瘤11例)及6例脑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并对RASSF1甲基化发生率与临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46例脑胶质瘤组织DNA标本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为65.2%(30/46);6例脑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RASSF1A在胶质瘤和脑正常组织之间发生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P<0.05)。在46例脑胶质瘤中RASSF1A有30例发生甲基化,其中低级别组14例(14/26),高级别组16例(16/20),两组之间甲基化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胶质母细胞瘤甲基化发生频率分别为63.2%(12/19),68.8%(11/16),63.6%(7/11)。在各组之间甲基化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ASSF1A基因甲基化程度与脑胶质瘤病理分型、肿瘤大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RASSF1A在胶质瘤中有甲基化发生,在脑正常组织中未发生甲基化,检测胶质瘤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对临床判断肿瘤发生发展有指导意义。
董欣明刘云会潘尉然
关键词:胶质瘤RASSF1A甲基化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经颅骨硬脑膜穿刺置氧法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
1999年
以往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近年来我们采用经颅骨硬脑膜穿刺治疗此类血肿,收到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76岁,最小52岁,平均62岁。有外伤史5例,外伤史最长时间为4个月,最短时间为6周...
董欣明潘德生赵崇智王成林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老年人
RASSF1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RASSF1抑癌基因两种不同转录子RASSF1A、RASSF1B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RASSF1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46例脑胶质瘤组织及6例脑正常组织中RASSF1A、RASSF1B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RASSF1A在6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完全表达。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为47.8%(22/4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ASSF1B在正常脑组织中可完全表达,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为26.1%(12/4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ASSF1A、RASSF1B在胶质瘤中表达缺失率与各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ASSF1A、RASSF1B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缺失程度不同,RASSF1A表达缺失更明显。RASSF1A、RASSF1B在胶质瘤中表达缺失率与各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检测RASSF1A在脑胶质瘤中的缺失情况对临床判断肿瘤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董欣明李学彦刘云会潘尉然
关键词:脑胶质瘤RASSF1抑癌基因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脑损伤后高血糖对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研究脑损伤后高血糖对大鼠血 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 4组 :正常对照组 (Ⅰ组 ) ,高血糖组 (Ⅱ组 ) ,脑损伤后正常血糖组 (Ⅲ组 ) ,脑损伤后高血糖组 (Ⅳ组 )。应用流体冲击装置制作大鼠脑损伤模型 ,然后分别对高血糖及正常血糖组的血 脑屏障结构的损伤的标记物伊文蓝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在相同脑损伤的情况下 ,高血糖组的伊文蓝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 (P <0 .0 1) ;同时以上 2组的伊文蓝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血糖组 (无脑损伤组 ,P <0 .0 0 1) ;而正常对照组与高血糖组的伊文蓝含量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脑损伤后高血糖使大鼠血
李少鹏王成林董欣明
关键词:脑损伤高血糖血-脑屏障通透性继发性损伤
伽玛刀治疗分泌型垂体腺瘤120例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评价伽玛刀作为首选方法治疗分泌型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7月至2003年12月应用伽玛刀作为首选治疗120例分泌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等剂量曲线45%~70%、周边剂量15~32Gy(平均28.5Gy),中心剂量为35~70Gy(平均45.5Gy),靶点165个(平均1~3个)。结果120例患者中1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病例内分泌激素水平控制率为48.6%;肿瘤生长控制率96.2%;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为2.7%;肿瘤卒中发生率0.9%。结论伽玛刀作为首选治疗分泌型垂体腺瘤安全、有效,肿瘤生长控制良好。
袁玉会董欣明于宏伟关俊宏王成林
关键词:催乳素瘤放射外科手术伽玛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