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晗华
-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之探讨被引量:1
- 2012年
- 《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扩展了传统贿赂犯罪的主体。犯罪主体表述中的"近亲属"、"关系密切人"等模糊性用语,难具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对犯罪主体进行清晰界定,对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 蒋晗华
- 关键词:犯罪主体近亲属关系密切人
- 浅析犯罪行为可否成为先行行为被引量:9
- 2002年
- 蒋晗华
- 关键词:特定义务不作为犯罪刑法理论犯罪行为犯罪成立不真正不作为犯
- 论刑事推定与证明困难——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为切入点被引量:4
- 2015年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证明的困难限制了其实践操作性,引入刑事推定有利于破解证明困难造成的诉讼僵局。作为证据证明的补充手段,刑事推定在司法证明中具有可用性。但基于推定的或然性本质,应对事实推定的运用和法律推定的创制进行严格规制。推定处于实体和程序的交界处,证明困难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借助推定这一视角反思和改进我国的刑事立法,拉近实体与程序的距离。
- 蒋晗华
- 关键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刑事推定规制
- 渎职罪刑法适用中凸现的问题及其立法完善被引量:2
- 2007年
- 渎职罪原案的认定,应区分实质有罪与程序有罪,从而正确把握原案罪的成立标准;立法机关应当赋予检察机关渎职罪原案立案管辖权;渎职罪的重大损失,应以发案时实际损失认定;已经挽回的损失,只能作为从轻处理情节考虑;渎职行为与损失结果存在时间差时,应以结果发生之日起计算追诉期限。
- 蒋晗华章惠萍
- 关键词:渎职罪原案
- 刑法修正案的合理性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1997年刑法颁行至今,我国已出台刑法修正案9个。为了追求"良法之治",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单纯解释适用刑法修正案的层面,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对刑法修正案加以完善。基于理性刑法观,刑法修正案应具备形式合理性,实现稳定性与发展性的协调,还应具备实质合理性,构建完善的动态犯罪圈。
- 康均心蒋晗华
-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刑法理念
-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犯罪研究——以社会敌意为视角
- 2016年
- 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群体性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以及结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 蒋晗华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犯罪研究敌意社会
- 企业融资刑事风险在集资诈骗罪司法认定中的体现——结合吴英案的思考
- 2015年
- 民间融资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终因长期缺乏法律身份,逐渐被法律法规界定为"非法集资"。司法机关在处理部分集资诈骗案件中,罔顾企业民间融资的特殊性,按照传统的集资诈骗罪理论,去适用现代非典型的集资案件。同时对融资纠纷案件采取"先刑后民"的处理思路,致使民营企业置身于刑事法律风险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经济领域"泛刑法化"的趋势。
- 蒋晗华
- 关键词:企业融资集资诈骗罪司法认定
-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犯罪研究——以社会敌意为视角被引量:7
- 2016年
-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谣言无处不在。网络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网络谣言是社会敌意情绪的非理性宣泄。网络谣言往往利用、加深敌意,影响群体性事件的进程。对敌意型网络谣言犯罪的防控对策应当从社会和法律两个层面进行设计。对网络谣言的社会治理,可通过社会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减少社会敌意;还可通过畅通社会沟通渠道和利益诉求渠道,化解社会敌意。对网络谣言的刑事治理,应做到在有效规制网络谣言犯罪的同时,保障言论自由与民意畅通。
- 蒋晗华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社会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