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飞

作品数:21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电气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臭氧
  • 7篇流层
  • 6篇平流层
  • 5篇对流层
  • 4篇平流层臭氧
  • 4篇海温
  • 3篇同化
  • 3篇飞行
  • 3篇飞行活动
  • 3篇大气环境
  • 2篇对流层顶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生成
  • 2篇血管生成活性
  • 2篇血管生成抑制
  • 2篇血管生成抑制...
  • 2篇抑素
  • 2篇抑制剂
  • 2篇抑制血管
  • 2篇制剂

机构

  • 13篇兰州大学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教育部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利兹大学

作者

  • 21篇谢飞
  • 7篇田文寿
  • 5篇张健恺
  • 3篇雒佳丽
  • 2篇舒建川
  • 2篇谢亲建
  • 2篇宋鹏
  • 2篇海洋
  • 2篇支德娟
  • 2篇李建平
  • 2篇李洋
  • 2篇李红玉
  • 2篇王宁波
  • 2篇李婷
  • 2篇马兴铭
  • 2篇史彦斌
  • 2篇刘燕
  • 2篇王欣
  • 2篇田红瑛
  • 2篇段建功

传媒

  • 4篇气象学报
  • 2篇干旱气象
  • 2篇电力系统保护...
  • 2篇第31届中国...
  • 1篇大气科学
  • 1篇高原气象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7年和2011年春季北极臭氧损耗事件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SLIMCAT化学传输模式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和2011年北极地区平流层臭氧异常偏低事件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997和2011年3月北极地区大气臭氧柱总量(TCO)异常值都达到了约-80 DU,并且在30—200 hPa(中下平流层)区域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异常约占整层大气臭氧柱总量异常的80%。分析表明发生在这两年的极端臭氧偏低事件均可能是由于上一年冬季的拉尼娜事件导致上传的行星波减少,使得北极极涡加强,平流层温度异常偏低,生成了更多极地云,引起更强的臭氧化学损耗导致的。对比这两年的大气臭氧柱总量变化发现,2011年的柱总量减少得更快。2011年北极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臭氧下降要明显强于1997年,其主要原因应该是2010—2011冬季的拉尼娜活动更强,北太平洋海温更高,进一步减弱阿留申低压和平流层波活动。这导致2011年极涡温度异常偏低更强烈,形成了更多的极地平流层云甚至出现了第二类极地平流层云,最终加速该年春季的臭氧化学损耗引起的。
索春男田文寿谢飞雒佳丽张健恺
关键词:臭氧损耗海温异常
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联合调制作用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部型ENSO和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对冬季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独立影响和联合调制作用。研究表明,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在中部型厄尔尼诺年增加,而在中部型拉尼娜年减少;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年份,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增加,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结果则相反。相比之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平流层臭氧异常对准两年振荡活动的响应明显小于其对ENSO活动的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引起的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增加,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造成的平流层臭氧的减少。在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下,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仅导致北半球平流层臭氧含量少量升高,而中部型拉尼娜事件期间臭氧会大幅度减少。因此,准两年振荡东风位相会加强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而减弱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准两年振荡西风位相会减弱中部型厄尔尼诺而加强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对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影响。
李小婷田文寿谢飞张如华雒佳丽雒佳丽
臭氧变化的辐射效应对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的影响
本文利用气候模式模拟研究了臭氧变化的辐射效应对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影响,比较了大气中臭氧浓度变化15%和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对大气的温度结构,平流层水汽和穿过对流层顶的物质通量影响的相对强弱。结果表明,全球臭氧减少15%能造...
谢飞田文寿Martyn Chipperfield
关键词:臭氧变化海温变化
文献传递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以及平流层水汽与臭氧的研究
相比于对流层天气系统研究,平流层大气过程的研究比较薄弱。近些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和中层大气模式的发展,平流层大气过程的研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从平流层研究一些前沿科学问题入手,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大气化学...
谢飞
关键词:大气环流模式海温甲烷排放平流层臭氧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平流层臭氧变化对对流层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4年
平流层对对流层的作用是准确评估、预测对流层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平流层成分尤其是臭氧的变化,可以改变平流层乃至对流层的辐射平衡,从而影响平流层、对流层的热动力过程。本文从辐射、动力2个角度介绍了平流层臭氧影响对流层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平流层臭氧可以通过长短波辐射的方式对对流层大气造成辐射强迫,利用大气化学气候模式可以定量计算平流层臭氧变化引起的辐射强迫,但是辐射强迫的估算受模式中辐射传输模块本身缺陷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动力方面,平流层臭氧变化产生的辐射效应可以改变温度的垂直和经向梯度,造成波折射指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平流层甚至对流层内波的折射与反射,通过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内的波—流相互作用,对对流层气候产生影响。另外,南极臭氧损耗可通过大气环状模影响冬春季中高纬度对流层的天气气候,但是其影响的强度大小以及物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确认。值得注意的是,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变化与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相比南半球要更加复杂,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张健恺刘玮韩元元韩元元谢飞王飞洋
关键词:平流层臭氧大气辐射
梅雨发生前对流层顶及平流层异常信号的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NCEP和欧洲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20a梅雨观测资料,分析了梅雨发生前江淮地区对流层顶和位涡的异常以及北半球环状模指数的变化。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在梅雨开始前3—5天会出现对流层顶的下降,且高度的经向变化比纬向变化更为明显。对流层顶的降低与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入侵、东亚季风的爆发以及急流轴北跳引起的频繁的对流层顶折卷过程有关。对流层顶的下降伴随着来自平流层的高位涡冷空气的入侵。而梅雨发生前江淮地区上空对应正位涡异常,这一异常的建立和维持与贝加尔湖、西西伯利亚、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正位涡异常有关;而梅雨发生前江淮地区平流层温度达到极大值,梅雨爆发后开始下降,纬向风则处于西风到东风的转换期。梅雨期的总降水量与对流层上部平流层下部的北半球环状模指数存在一致的正相关关系,而在梅雨发生前15—30天,这种相关性尤为显著。这一结果说明,在对流层顶附近的北半球环状模指数对梅雨期降水量的预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雒佳丽田文寿张培群胡俊谢飞
关键词:梅雨平流层异常信号
经向海温梯度变化对平流层温度和环流的影响
利用大气化学气候模式分析了平流层大气对不同经向梯度的海温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海温均匀增加和海温梯度增加都会使得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且使北半球极涡减弱。全球海温均匀增加对南半球平流层的影响更为显著,但海温梯度增加对北半球平流...
胡定珠田文寿谢飞舒建川Sandip DHOMSE
关键词:对流层顶
文献传递
弱电网且谐波畸变背景下分布式电源并网系统谐振抑制
2023年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配电网远端场景下,并网逆变器系统可能同时受到弱电网较大内阻抗及其背景谐波的影响,而仅优化并网逆变器的控制设计却不易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弱电网且谐波畸变背景下分布式电源并网系统谐振抑制方法。该方法将并网逆变器电网电压全前馈控制与并联接入的有源阻尼器相融合,利用前者抑制谐波电压畸变的影响,利用后者重塑并网系统的输出导纳,抑制并网系统与弱电网间的谐振。同时,给出有源阻尼器虚拟电阻阻值的设计方法以及提升并网系统的截止频率的方法。基于Matlab/Simulink的时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并网系统既能够有效抑制谐波电压畸变引发的并网电流畸变,也能够抑制因网侧导纳存在而引起的谐波谐振。
金国彬谢飞李国庆辛业春杨明城马煜凯
关键词:谐波电压有源阻尼
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分数将平均增加约0.8×10^(-6)。南半球平流层甲烷转化为水汽的效率比北半球高。在北半球平流层中,1 mol甲烷分子可以转化为约1.63 mol的水汽分子,而在南半球1 mol甲烷分子大概可以转化为约1.82 mol的水汽分子。甲烷排放增加50%将使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以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增加1%—3%,使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近8%,而秋季(南半球春季)南极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幅度可高达20%,南极臭氧的这种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甲烷增加造成的化学反馈所致。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甲烷增加引起的臭氧变化主要与甲烷氧化导致的水汽增加有关。研究还表明,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臭氧的恢复作用其实与溴化物排放的减少一样重要。
谢飞田文寿李建平张健恺商林
关键词:甲烷排放平流层臭氧南极臭氧洞
ENSO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冬春季臭氧的影响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大气化学气候模式分析了ENSO对于北半球1-2-3月(以下简称JFM)中纬度臭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l Nio年,北太平洋、美国南部、东北非和东亚地区的臭氧柱总量相比气候平均值异常偏强,而在中欧和北...
张健恺田文寿谢飞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