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建萍

作品数:14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农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小麦
  • 5篇黄土高原
  • 4篇冬小麦
  • 4篇陇东黄土
  • 4篇陇东黄土高原
  • 3篇土壤
  • 3篇农业
  • 3篇干旱
  • 2篇冬小麦生产
  • 2篇生态响应
  • 2篇水分
  • 2篇土壤干旱
  • 2篇农业灾害
  • 2篇气候
  • 2篇作物
  • 2篇小麦生产
  • 2篇麦田
  • 1篇育种
  • 1篇越冬
  • 1篇生长势

机构

  • 14篇陇东学院
  • 8篇中国气象局兰...
  • 2篇兰州中心气象...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赵建萍
  • 8篇郭海英
  • 5篇杨兴国
  • 2篇万信
  • 1篇刘自成
  • 1篇葛剑平
  • 1篇卢启科
  • 1篇张成
  • 1篇杨虓
  • 1篇索安宁

传媒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陇东学院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甘肃农业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甘肃高师学报
  • 1篇全国农业气象...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陇东黄土高原土壤干旱特征分析被引量:16
2007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麦田不同时期土壤各层次水分含量的分析,揭示了陇东黄土高原塬区土壤干旱特征,逐月分析了干旱的季节分布以及不同季节水分在土壤各层次的分布特征。分析认为2m土层干旱概率明显高于0.5m土层,但0.5m土层重旱出现概率明显偏高,各层次干旱出现频率均未超过45%。干旱的季节分布特征表现为:3月~6月土壤水分持续减少,干旱持续发展,6月上中旬是陇东麦田最干旱的时期。小麦收获后,7月分土壤水分开始回升,7月~9月为土壤水分恢复平衡阶段,10月为土壤水分恢复平衡后相对稳定阶段。收墒期降水可以使2m土层土壤水分基本恢复到适宜状态,土壤储水主要分布在2m土层,即2m为土壤水库下限深度。8月开始,麦田中下层土壤水分运动方向发生逆转,由前期的向上运动转变为向下运动。麦田涝渍现象出现在秋季,主要出现在土壤中下层。早春和晚秋麦田重旱发生概率较低,秋季是陇东麦田土壤水分含量最高的时期,晚秋2m土层平均含水量超过早春,土壤水分于秋季恢复平衡,晚秋-早春,即越冬期降水量小于土壤蒸散量,土壤水分有一定损耗。
郭海英赵建萍韩涛万信黄斌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干旱
黄土高原塬区麦田土壤干旱特征被引量:2
2006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麦田不同时期土壤各层次水分含量的分析,揭示了陇东黄土高原塬区土壤干旱特征。分析显示,麦田土壤从上层到下层,干旱发生频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干旱强度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重旱主要出现在春末初夏,土壤中、上层出现概率最高,1 m以下土层基本不出现重旱现象;过湿现象主要出现在秋季,土壤中、下层出现概率最高,1 m以上土层基本不出现过湿现象;晚秋是董志塬麦田土壤含水量最丰沛的时期,春末初夏是最干旱的时期,早春出现重旱的几率较小。
郭海英赵建萍万信杨兴国黄斌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干旱
冬小麦生产年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麦田耗水量、不同时期土壤水分含量及其与降水量、耗水量和产量关系的研究,揭示了陇东黄土高原塬区麦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特征。分析显示:麦田耗水主要来源于生产年自然降水,降水多,耗水量大,产量高,一个生产年土壤水分可以得到有效补充,否则耗水量小,产量低;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并非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的年份,但降水量最少的年份肯定是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低的年份;上年收墒期降水充沛,土壤水库贮水充足,可以有效防御和缓解来年春旱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是冬小麦丰产的基础,同样,即使底墒不足,只要春季降水充足、适时,冬小麦也可以取得较好收成;如果上年秋旱和当年春旱同时出现,天旱地也旱,必然导致冬小麦大减产。
郭海英赵建萍黄斌万信杨兴国
关键词:麦田水分变化冬小麦
庆阳市农业经济结构现状与调整思路及运作方式被引量:1
2005年
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是庆阳市农业结构中的制约因素。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搞好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赵建萍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
陇东黄土高原气候要素对冬小麦生长势的影响
2007年
以陇东黄土高原有代表性的董志塬上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叶面积与植株高度之积表示停止生长期、拔节期、乳熟期等几个关键发育期生长势。通过分析发现,停止生长期生长势和气象要素相关不显著,拔节期、生长势和返青期~拔节期降水量相关显著,并和≥0℃积温、光照时数呈明显负相关,而乳熟期生长势和拔节期~乳熟期光照时数相关性达到极显著程度。
赵建萍
关键词:气候资源冬小麦生长势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物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8
2006年
通过对多年来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和主要果树苹果、梨发育物候和气候变化的同步观测,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农作物发育物候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分析发现,董志塬近35年来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为主(冬小麦越冬期增温线性趋势达0.0672℃a/),和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基本一致。增温线性趋势达0.0507℃a/,远高于全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平均增温幅度,也高于陇东黄土高原近35年平均增温幅度(0.0348℃a/),是陇东黄土高原增温中心地带。气候变暖对董志塬冬小麦和果树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春季发育期普遍提前,冬小麦越冬期显著缩短(缩短的线性趋势达0.674d a/),而冬小麦和果树春季各发育期间隔并未出现缩短的趋势。而且由于当地种植冬小麦品种为强冬性、长日照型品种,发育期提前导致日长缩短,对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抵消了一部分增温的影响,因此果树春季各发育期提前的线性趋势比冬小麦明显。就果树而言,梨树春季发育期提前的线性趋势又比苹果树明显。结论认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农业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地气候变化特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趋利避害,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郭海英赵建萍索安宁杨兴国黄斌葛剑平
关键词:物候期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响应
DNA分子标记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6年
建立于DNA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麦抗病育种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AFLP、RFLP、RAPD、SCAR、STS和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上的应用,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抗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种质资源研究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
赵建萍
关键词:分子标记抗病育种小麦
庆阳地区黄花菜越冬覆盖水热效应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在西峰设置田间黄花菜越冬期地膜覆盖和玉米秸秆覆盖小区试验,观察越冬期土壤水分损耗、早春地温变化特征,并分析不同覆盖材料水、热资源对黄花菜发育期、生长量、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秋季降水充沛、土壤底墒充足、冬季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偏少的年型,越冬地膜覆盖能最大限度保持土壤水库蓄水,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提高春季地温,促使黄花菜生长发育进程加快,生长势旺盛,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春旱造成的危害,对增产增收十分有利。
郭海英赵建萍张谋草黄斌王宁珍
关键词:黄花菜越冬水热效应
陇东塬区适生农作物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对比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残塬"董志塬"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和当家牧草紫花苜蓿、特色作物黄花菜耗水量、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得出底墒较好的偏旱年份(有春旱),冬小麦耗水量最大,全生长季耗水量481mm,春季生长期耗水量312mm。紫花苜蓿经济效益最高,约为冬小麦和黄花菜经济效益的2.4~2.5倍,冬小麦和黄花菜经济效益比较接近;底墒较差的偏旱年份(有春旱),冬小麦耗水量接近紫花苜蓿,全生长季耗水量386mm,春季生长期耗水量210mm,但基本没有经济效益,而紫花苜蓿经济效益持续上升,黄花菜经济效益比较稳定。结论认为陇东塬区紫花苜蓿种植气候风险最小,经济效益较高,黄花菜次之,冬小麦种植气候风险最大,经济效益较差,播种面积应逐步压缩。
郭海英赵建萍杨兴国黄斌张谋草王宁珍
关键词:农作物水分利用率
陇东紫花苜蓿生物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被引量:4
2006年
分析了2年生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规律、地上生长量、地下生长量及气象要素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陇东地区种植气候适应性较好,鲜干比高,适宜青饲。由于初秋热量条件限制,陇东塬区2年生陇东紫花苜蓿第三茬分枝后便停止生长,每茬全生育期需要≥0℃积温约1100℃~1150℃;其中萌芽~分枝期春季约280℃,夏季约330℃;分枝~现蕾期460℃左右;现蕾~开花期360℃左右,从第一茬到第三茬.产草量和植株高度依次降低,但分枝数依次增多,显蕾期前后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郭海英赵建萍李宗王宁珍张谋草黄斌
关键词:紫花苜蓿气象要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