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根模

作品数:69 被引量:348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市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7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6篇地震
  • 15篇地震危险
  • 13篇断层
  • 12篇地震危险性
  • 9篇地震迁移
  • 8篇地震预报
  • 8篇地质
  • 7篇地震活动
  • 7篇震前
  • 6篇地震前
  • 6篇应力场
  • 6篇前兆
  • 6篇青藏高原
  • 6篇活断层
  • 5篇青藏高原东南...
  • 5篇南缘
  • 5篇大地震
  • 4篇地震前兆
  • 4篇地震危险性评...
  • 4篇声波

机构

  • 62篇天津市地震局
  • 14篇中国地质科学...
  • 7篇天津地震局
  • 5篇国家测绘地理...
  • 4篇国土资源部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国家地震局

作者

  • 69篇赵根模
  • 23篇杨港生
  • 14篇吴中海
  • 8篇刘杰
  • 8篇姚兰予
  • 6篇聂永安
  • 6篇马淑芹
  • 6篇王大宏
  • 5篇刁桂苓
  • 5篇陈化然
  • 4篇任峰
  • 4篇邱虎
  • 3篇刘艳辉
  • 3篇刘砚越
  • 3篇陈宇坤
  • 2篇赵国敏
  • 2篇李振海
  • 2篇李文栋
  • 2篇田山
  • 2篇蒋瑶

传媒

  • 6篇地质力学学报
  • 5篇地震
  • 5篇中国地震
  • 5篇地质通报
  • 4篇华北地震科学
  • 4篇华南地震
  • 4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地震地质
  • 3篇西北地震学报
  • 3篇地震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内陆地震
  • 2篇海洋通报
  • 2篇高原地震
  • 1篇地壳形变与地...
  • 1篇地震学刊
  • 1篇灾害学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天津地质学会...
  • 1篇天津建设科技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5篇2005
  • 3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9篇2000
  • 4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4篇1996
  • 2篇1995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日本列岛及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估计被引量:1
1996年
1994-1995年初日本列岛及中国东南沿海发生一组大地震,其中包括引起重大破坏的阪神大地震。从地震横向迁移角度对这些大地震集中发生对大陆地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大震引起的应变波动传播速度馒、周期长、能量大、影响距离和深度大,其波峰可能触发地震。据Bott和Dean的非弹性介质应变波运动方程解释了从海沟到内陆的大震迁移,指出1918年以来迁移序列目前对山西地震带及贺兰山地震带有影响;1994-1995年的地震序列在2020年左右将对渤海──郯庐断裂产生影响,2030年左右对华北平原产生影响;目前可能激发广东、福建沿海发生中等地震。
赵根模杨港生姚兰予
关键词:地震迁移日本列岛中国东南沿海
东亚大陆的地震迁移(一)──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巨震及火山活动迁移被引量:13
1995年
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震迁移系列──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大地震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横向迁移,历时约134年,距离约2600km,速度约为19km/a,迁移方向与板块俯冲方向一致,与板块边界走向垂直.迁移有两个分支:一支向西终止于大陆中央经向带(贺兰山-六盘山断裂带),触发了华北历史上最强大的地震活动幕,构成“S”形迁移迹线,包括4次M≥8.0地震;另一支向北经过朝鲜半岛,终止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触发了长白山和五大莲池的火山喷发活动.迁移的时-空间线性度良好,速度稳定,并逐渐衰减.推测与海沟板块俯冲突然加速引起软流圈物质的扰动有关.
赵根模姚兰予
关键词:地震迁移火山活动巨震
与深井注水有关的灾害地质问题
1989年
深井注水诱发地震事件曾启发了关于人工控制地震的设想,这类事件介于实验室岩石破坏试验与天然地震之间。河北任邱油田注水地震已断续达十年之久,烈度曾达Ⅴ度。黑龙江大庆油田、吉林扶余油田和甘肃玉门油田注水导致井孔套管损坏。这些灾害在其他油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由此每年要损失几百万吨原油产量。
赵根模张德元
关键词:地震灾害诱发地震
天津软土地区设计地震动参数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结合具体工程及天津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对地表(或近地表)地震动参数进行评估分析,发现拐点周期有所放大。
刘砚越李振海付仲生赵根模崔晓峰
关键词:地震动参数
大同地震与大同火山群
1990年
文章重点讨论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构造与大同地震和大同火山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大同地震与周围地区地震具有指示前兆意义的见解。
赵根模
关键词:大同地震火山群鄂尔多斯块体地质构造地震前兆
声波剖面法在渤海活断层评价探测中试验研究
<正>声波剖面方法由于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信号发射频率,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地层剖面(图1),能够显示出沉积地层的结构与构造特征,广泛用于工程地质勘探和活断层探查,经过在渤海湾活断层探测试验中证明声波方法对海域和沿海平原活断层...
杨港生赵根模
文献传递
2015尼泊尔大地震及喜马拉雅造山带未来地震趋势被引量:7
2015年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级大地震是发生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的低角度逆冲断层运动,特点是震源很浅,震中烈度达Ⅺ度,震害严重。破裂带走向北西西—南东东,穿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使首都建筑遭受严重破坏。该震是1934年以来尼泊尔最大地震,标志着喜马拉雅带自1950年以来半个世纪的平静期已经结束。自2005年进入新活动期,至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已达到活动高潮。预计将持续十到几十年。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今后可能沿喜马拉雅带走向发生纵向迁移,将在喜马拉雅带东段发生更大的地震,从而使地震高潮达到顶峰而结束,可能对我国西藏东南、不丹和印度边界产生破坏。另外还可能沿着与喜马拉雅带走向垂直方向向北迁移(即横向迁移),在几年之内即可在西藏、青海引起破坏性地震,需要相关省市做好监测预报和防灾工作。
赵根模刘杰吴中海
关键词:地震迁移地震趋势
声波探测显示的渤海湾西部全新世断层活动被引量:7
2005年
本文展示了渤海湾西部浅地层声纳探测成果,讨论了渤海湾西部全新世和晚更新世上部地层划分、晚冰期与冰后期的沉积地层学特点及最新断裂活动的证据等。声波探测由于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信号发射频度,可以获得高品质浅地层剖面,显示出沉积地层的结构与构造细节,如斜层理等三角洲沉积标志特征可清晰显示,水平层理不发育的黄土堆积特征也有显示。在声波剖面中地层界面的中断和弯折变形显示了最新断裂活动的证据,依据地层学资料,确定其年代距今仅为几千年,即全新世中期。这些断层的平面位置与基底或第三纪地质构造图中的断层位置一致,表明有些断层活动贯穿了更新世并延续到全新世,这些勘探成果对渤海西部断层活动性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声波剖面中还发现一些垂向小型结构构造,其成因不明,是否代表了某种地质事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赵根模赵国敏杨港生王大宏
关键词:声波全新世活断层
地震触发响应系数动态图象扫描及华北近期地震危险区预测
1998年
从理论上讲,地震之间存在力学相关性,尤其是一个地震带内在临界状态,地震间相互作用增强。利用这种关系用地震触发响应系数扫描方法,可在一个强震发生后预测下次强震发生的地点。地震引起的应力场扰动包括静态、动态扰动,包括断层弹性位错,也有断层蠕动,可以有弹性地震波和粘弹性形变波的传播实现,有弹性变形,也有永久变形,有瞬间的,也有长久的效应等。这方面已提出好多种效应假说,多种效应共同作用的后果是一个。At值综合了强震后多种作用的后果,计算简便,一般在强震后一至几个月内即可进行,即可预测下次强震位置。
赵根模杨港生
关键词:地震触发地震危险性分析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构造成因及对青藏高原及邻区未来强震趋势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2015年尼泊尔Ms8.1地震的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地质构造特点表明,此次大震是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向欧亚板块进行低角度俯冲的结果。地震破裂从北西向东南方向传播,累计长度达170km,最大倾向滑移量5-7m。其发震断裂全新世活动强烈,历史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M≥7.5地震的原地复发平均间隔在500年左右,而在地震活跃阶段分段破裂的平均间隔只有10年左右,并且历史地震活动在最近1800年期间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从西向东迁移规律。历史地震活动过程揭示,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带上目前存在兴都库什、尼泊尔西部、锡金-不丹和印缅交界区4个地震空区段,特别是位于此次地震东部的两个空区,未来地震危险性较显著。由于印-欧大陆俯冲碰撞作用是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也是中国大陆强震频发的主要地质构造原因,这决定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大震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大地震活跃阶段在时间上的交替出现和大地震沿垂直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纵向迁移过程。进一步结合青藏高原及邻区历史地震活动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分析成果推断,在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新一轮活跃过程中,中国大陆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地震形势,尤其是青藏高原及邻区晚第四纪活动性显著的区域性活动构造带或断裂带的潜在强震危险性比较突出,主要包括:藏南的近南北向裂谷带与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带,川滇地块中的安宁河-小江断裂带与大凉山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与畹町断裂带、澜沧-景洪断裂带和滇西北大理-丽江裂陷带,西北地区的西昆仑山前逆冲-褶皱带、阿尔金断裂带和天山的主要逆冲-褶皱变形带等。但当前活动构造调查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对区域大地震危险性做出更准�
吴中海赵根模刘杰
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青藏高原地震危险性评价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