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泉
-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肺穿刺活检42例临床应用体会
- 2003年
- 赵金泉
- 关键词:经皮肺穿刺活检肺周围型病变浸润性病变
- 联合检测胸腔积液和血清肿瘤标记物VEGF、TPS、CEA的临床价值探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肿瘤标记物组织多肽抗原(T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水平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62例恶性胸腔积液和35例良性胸腔积液的胸腔积液标本,及对应病人的血清样本,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及胸腔积液中的VEGF、TPS的含量;CEA的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结果:恶性组病人胸腔积液和血清肿瘤指标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且胸腔积液中的含量更高;联合检测3种肿瘤标记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更高,均明显高于测定任何一种肿瘤标记物。结论:联合检测胸腔积液或血清VEGF、TPS和CEA含量可以提高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对胸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胡晓蕴吴巧珍赵金泉
- 吸入布地奈德引起哮喘发作1例
- 2006年
- 赵金泉胡晓蕴董凌云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布地奈德
- 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1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了解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MP-IgM抗体,同时做胸部CT、血常规、血或痰培养等测定。结果本组1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样,可与其它疾病并存,阿奇霉素对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有效。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除肺炎表现外,易出现肺外症状,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需注意合并结核或肿瘤可能.
- 庄亚琴赵金泉
- 关键词:成人肺炎支原体
- 胞必佳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水75例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03年
- 赵金泉
- 关键词:恶性胸腔积液胞必佳顺铂药物治疗恶性胸水
- 阿斯美治疗咳、痰、喘症状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观察阿斯美对缓解咳嗽、咳痰、气喘症状的疗效。方法收集150例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给予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阿斯美治疗,对照组不给予阿斯美治疗,其他治疗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阿斯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和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斯美具有良好的症状改善作用,且副作用轻微。
- 胡晓蕴赵金泉吴巧珍
- 关键词:阿斯美呼吸系统疾病疗效
- 血清TPS、VEGF和CEA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前后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在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1例NSCLC患者在化疗前后分别测定肺癌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包括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胚抗原(CEA)的血清水平,观察其化疗前后的变化,同时在化疗后复查胸部CT以评价近期疗效,分析两者间的联系。结果化疗有效(CR+PR)组:血清TPS、VEGF和CE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与化疗前相比,仅TP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无效(SD+PD)组:化疗后血清TP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和CEA水平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前后血清TPS水平变化对于判定NSCLC化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胡晓蕴吴巧珍赵金泉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癌胚抗原
- 联合检测胸腔积液和血清肿瘤标记物VEGF、TPS、CEA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肿瘤标记物TPS、VEGF、CEA水平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62例恶性胸腔积液和35例良性胸腔积液的胸腔积液标本,及对应病人的血清样本,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及胸腔积液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多肽抗原(TPS)的含量;癌胚抗原(CEA)的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结果:恶性组病人胸腔积液和血清肿瘤指标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组,且胸腔积液中的含量更高;联合测定三种肿瘤标记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更高,均明显高于测定任何一种肿瘤标记物。结论:联合检测胸腔积液或血清VEGF、TPS和CEA含量可以提高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对胸腔积液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胡晓蕴吴巧珍赵金泉
- 胺碘酮致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衰竭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提高对胺碘酮所致肺间质纤维化的认识,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因误服过量胺碘酮致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衰竭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60岁,因“咳嗽、乏力伴畏寒2d”于2010年11月13日入院,入院前曾因“阵发性室上速”,给予胺碘酮150mg静注2次、300mg静脉滴注,后改为口服600mg/d,3次/d,后患者未遵医嘱按时减量,至人院时共使用胺碘酮50d总量30g。入院时患者呼吸急促,心率快,口唇及甲床发绀,双侧中、下肺部闻及广泛湿罗音及爆裂音。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11.18×10。/L,中性粒细胞0.87,谷丙转氨酶70U/L,白蛋白26.3g/L,总蛋白55.9g/L,C反应蛋白102.50mg/L,pH值7.441,PO234.80mmHg,PCO229mmHg,Sao268.9%,肺部CT示双肺呈问质性改变,以右肺尤著。肺功能检查提示: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重度降低。诊断为胺碘酮所致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呼吸衰竭I型。停用胺碘酮,面罩吸氧,先后给予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万古霉素、氟康唑以及甲泼尼龙和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后逐步好转,激素和乙酰半胱氨酸总疗程为7个月,停药后随访7个月,患者活动后无明显胸闷气促,肺CT间质纤维化改变吸收。结论肺间质纤维化为胺碘酮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使用胺碘酮前应进行利益/风险评价,长期用药应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定期检测肺功能,以减少和及时发现肺毒性。一旦临床诊断为肺毒性,应及时减量和停药,多数患者停药后可缓解,严重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 吴巧珍胡晓蕴徐东风赵金泉
- 关键词:胺碘酮肺毒性肺间质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