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静蓉

作品数:65 被引量:515H指数:11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 12篇哲学宗教
  • 12篇文化科学
  • 9篇社会学
  • 8篇经济管理
  • 4篇艺术
  • 3篇政治法律
  • 2篇语言文字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2篇记忆
  • 8篇文学
  • 8篇怀旧
  • 6篇社会
  • 6篇城市
  • 5篇代人
  • 5篇文化
  • 5篇现代人
  • 5篇伦理
  • 5篇媒介
  • 5篇创伤记忆
  • 4篇社会学
  • 4篇情感
  • 3篇都市
  • 3篇都市病
  • 3篇审美
  • 3篇老建筑
  • 3篇怀疑
  • 3篇建筑
  • 3篇城市化

机构

  • 60篇暨南大学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64篇赵静蓉
  • 1篇姜宇辉
  • 1篇汤拥华

传媒

  • 5篇江西社会科学
  • 4篇探索与争鸣
  • 4篇学术研究
  • 3篇南京师大学报...
  • 3篇江海学刊
  • 3篇文艺理论研究
  • 3篇暨南学报(哲...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文化研究
  • 2篇文艺争鸣
  • 2篇文艺研究
  • 2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粤海风
  • 1篇国际新闻界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俄罗斯文艺
  • 1篇当代电影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年份

  • 2篇2025
  • 6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09
  • 3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0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现代人归属感的缺失——以“公域”与“私域”的区隔为视角被引量:12
2014年
"公"、"私"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史,但其原义是一组具有背反关系和伦理本性的二元对立概念,"公域"、"私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区隔,决定性地影响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定位和归属问题。而在西方的"公共领域"理论中,"公域"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功能。在现代生活中,公私领域的结构转型带来了认同焦虑。受大众传媒或新媒体的影响,"公域"与"私域"之间的界限愈益模糊。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私人领域越来越被日益扩张的公共空间所征用;另一方面,一个以全社会为单位的公共空间正在形成。
赵静蓉
关键词:公域私域
黑格尔对现代性的自识与反思被引量:3
2005年
黑格尔是第一个使现代性成为问题的人。他从思辨和理性的角度观照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以及现代文明的历史意义问题,在其艺术观、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反思意识。他使对文明与人性冲突关系的现代性批判在张扬理性的思路上发展到极致,黑格尔本人也由此成为疏远人类的存在本源最远的思想家。
赵静蓉
关键词:黑格尔
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人类学解读被引量:9
2009年
18世纪晚期,浪漫主义应对理性的危机应运而生。它从批判理性和对美的最高设定两个方面出发,借助于恢复人类的艺术信仰、解放人类的原始感情以及回归人类的原始本能,来纠正人类自身的失衡和畸变。它改写了人类片面和极端崇拜理性的历史,以自然、神话、民间文学等为武器建构了人类的审美的集体记忆。
赵静蓉
关键词:集体记忆浪漫主义
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被引量:4
1999年
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是连接当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和符号学美学两大流派的中介,本文试通过对符号内涵的界定、符号性行为与符号的功能三方面的阐析,综论朗格理论的意义与局限,给定其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赵静蓉
关键词:苏珊·朗格艺术符号
国家记忆的生成机制与经典建构被引量:26
2020年
国家记忆是一种作为社会强制力量的集体记忆或黏结记忆,它有两种生成机制:强制性“嵌入”和“诗性自觉”。“嵌入”式记忆包括强制记忆和强制遗忘,“诗性自觉”主要指诗性的思维、文学想象以及文字的延宕。经典是对国家记忆之建构过程及其结果的重要呈现。判断何为经典的标准必须依靠动态的经典形成的过程才能确立下来,在此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和学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背景下记忆产生危机,应当处理好经典对国家记忆的形塑问题。
赵静蓉
关键词:集体记忆
论情感与形式被引量:1
1998年
本文认为,形式具备情感内涵,源于艺术家的“情感投射”和形式自身的“吸附”功能,因而具有“唤情”特性。而接受者的心理结构与形式结构(实为情感结构)的相通又使接受者能够从形式中感知情感。对于熟悉的形式,接受者的“认知图式”产生同化功能;对于陌生的形式,接受者以分析单独意象及设定意象间关系的方式创造或寻求形式的情感意蕴。情感与形式之间是互蕴。
赵静蓉
关键词:认知图式异质同构同化
从怀旧感看斯宾格勒的文化观被引量:1
2006年
怀旧既象征了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之间的不连续性,又体现出现代人弥合这一不连续性的努力。从怀旧的角度切入斯宾格勒文化观的语境,其核心问题是都市之根与城乡两栖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大城市的思乡病”的揭示,表现出斯宾格勒对现代生活的认可以及以审美现代性反拨启蒙现代性的新思路。
赵静蓉
关键词:斯宾格勒文化城市
作为方法论的创伤记忆被引量:11
2016年
创伤记忆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功能层面都具备了方法论的特征,它作为结构而非素材在我们见证过去、反思现实以及建构历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自传性的记忆写作,还是不同文化语境下对灾难与战争的反思,更或者是对文学、社会的梳理,创伤记忆都是不能被替代的文化遗产,研究创伤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构建善的记忆伦理和政治德性。
赵静蓉
关键词:创伤记忆方法论伦理
现代人的“都市病”:对城市化的怀疑与反思
城市生活中的怀旧现象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在问题。它表现了现代人的"都市病",既有空间意义上的"思乡",也有时间意义上的"恋旧",都反映出人类对在群体生活中自我定位的需要。但城市怀旧并非一个普遍的、大众化的社会问题,而是...
赵静蓉
关键词:城市化怀旧老建筑
新文化地理学观照下《浮世画家》之“家”的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新文化地理学注重空间研究,认为文化由空间组成,空间和地方是建构文化体验意义地图的核心力量,而地理景观是价值观念的象征系统。“家”之于新文化地理学便是典型的文化地理景观之一。“家”是贯穿石黑一雄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家庭住宅是物化的地理景观,家庭是由权力和性别区分的文化地理景观。在小说《浮世画家》中,小野从“离家”到“寻家”再到“归家”,经历了没有“在家感”的家宅空间、替代性的“艺术家庭”和双重回归的“精神家园”。小说中的“家”既是物理意义上的表征空间,也是权力意义上的空间表征,是休息之地同时也是抵抗之地,是意义居所也是民族寓言。
赵静蓉张培芳
关键词:地理景观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