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恒

作品数:14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X线
  • 5篇X线计算
  • 5篇X线计算机
  • 4篇血管
  • 4篇血管造影
  • 4篇造影
  • 4篇病理
  • 4篇病理学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造影术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纵隔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腮腺
  • 2篇双源CT血管...
  • 2篇腔内隔绝
  • 2篇肿瘤
  • 2篇主动脉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华西...
  • 5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四川大学
  • 2篇自贡市第六人...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成都市新都区...

作者

  • 13篇邵恒
  • 9篇杨志刚
  • 6篇陈静
  • 6篇唐思诗
  • 5篇沈江
  • 5篇伍东升
  • 5篇温晓玲
  • 4篇邓雯
  • 4篇刘露
  • 3篇彭礼清
  • 3篇文凌仪
  • 3篇叶奕兰
  • 2篇许春华
  • 2篇张洪静
  • 1篇刘曦
  • 1篇褚志刚
  • 1篇郭应坤
  • 1篇张帅
  • 1篇董志辉
  • 1篇邝琰

传媒

  • 7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国工业医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癌骨性胸廓转移的优势解剖分布及其转移类型的多层螺旋CT研究
2012年
为明确乳腺癌骨性胸廓转移特点及规律,本研究收集了72例未经骨转移治疗的乳腺癌骨性胸廓转移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回顾分析骨性胸廓转移的优势解剖分布及转移类型。结果发现转移灶以胸椎最多见,左侧第4肋骨是肋骨转移最多受累部位,右乳癌患者更易出现双侧肋骨转移(65%)及双侧上肢带骨(54.5%)转移;28例患者表现为溶骨转移(38.9%),30例发生成骨转移(41.7%),转移类型中以成骨转移为主;乳腺癌骨性胸廓转移存在一定的规律及特点。
陈静邵恒杨志刚邓雯彭礼清唐思诗
关键词:乳腺癌骨转移多层螺旋CT
颈胸交界区淋巴结肿瘤病变MD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被引量:4
2012年
为了明确颈胸交界区淋巴源性肿瘤病变的MDCT影像表现特点、解剖及病理学基础,回顾性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下颈部和上胸部的淋巴源性肿瘤病变69例(其中淋巴瘤41例,转移瘤28例),分析病变的MDCT表现特点及分布规律,阐明影像学表现与解剖、病理学的相关性。发现淋巴瘤41例中,病灶主要分布于颈外侧浅部21例(51.2%),颈深静脉链区27例(65.9%),锁骨上区31例(75.6%),上纵隔气管旁19例(46.3%),主动脉弓旁23例(56.1%),主肺动脉窗22例(53.7%),前上纵隔17例(41.5%),隆突下11例(26.8%),上纵隔食管旁7例(17.1%);淋巴结转移瘤28例,原发肿瘤为鼻咽癌5例、甲状腺癌7例、肺癌10例和食管癌6例,大多数循淋巴回流方向逐级转移,少部分跳跃式转移,主要分布于颈静脉链周围区23例(82.1%),锁骨上窝区21例(75%),上纵隔气管旁17例(60.7%),前上纵隔18例(64.3%),主动脉弓旁10例(35.7%),肺动脉窗11例(39.2%),上纵隔食管旁8例(28.6%)。因此,颈胸交界区域淋巴源性肿瘤病变可同时累及下颈部和上胸部,其影像学表现及优势解剖分布与其解剖、病理特点密切相关。
叶奕兰杨志刚邵恒陈静唐思诗文凌仪
关键词:纵隔胸腔病理学
腮腺腺淋巴瘤的增强MSCT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研究腮腺腺淋巴瘤的16层MSCT增强影像特点,结合病理基础进行评价,以提升对该类型肿瘤CT征象的认识。方法:观察34例经病理确诊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16排MSCT增强影像特征,对病变发生的部位、形态、密度、增强CT特点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3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共86个病变。12例双侧同时发病(双侧单发2例,双侧多发10例),22例单侧发病(单侧单发12例,单侧多发10例);66个病变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增强扫描动脉期各病变多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病变内囊变区无强化。结论:出现在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后下极的结节或肿块,常见多发病变,边界清楚,增强为中度或显著强化,内部可见大小不等的囊变、液化,是腮腺腺淋巴瘤较为特异性的增强MSCT征象。
沈江邵恒伍东升刘露许春华温晓玲
关键词:腮腺腺淋巴瘤MSCT病理学
腮腺少见肿瘤的增强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肿瘤增强CT表现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腮腺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基底细胞瘤6例,肌细胞上皮瘤5例,脉管瘤4例,淋巴上皮囊肿及腮腺脂肪瘤各3例,软骨肉瘤1例。在增强CT图像上,从病变所在腮腺的位置、病变大小和形态、病变密度以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底细胞瘤发生在腮腺浅叶,边界清楚,病变内易囊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明显强化肿块,边缘或内部可见结节状强化,可伴有增大的淋巴结。肌细胞上皮瘤多发于腮腺浅叶,易发生小囊变,少数病变内可有小点状钙化。实性部分增强后中度-明显强化,多有典型的动脉期强化结节和边缘显著强化。血管瘤为软组织肿块,病变较大可占据整个腮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见静脉石,突出于腮腺表面,增强后轻度-明显强化。淋巴上皮囊肿囊液较黏稠,CT值密度较高。软骨肉瘤以囊性为主的肿块,含边缘钙化、骨化成分的肿块。腮腺脂肪瘤可见脂肪密度肿块,边界清晰,无强化,病变内可见纤维分隔。结论腮腺少见肿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揭示其病理基础;增强CT是诊断腮腺少见肿瘤病变性质有效的影像检查手段。
温晓玲沈江伍东升邵恒刘露许春华
关键词:CT病理学
甲状腺病变累及至上纵隔的MDCT表现特征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明确甲状腺病变累及至上纵隔的多层螺旋CT(MDCT)影像表现特点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回顾性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累及至上纵隔的甲状腺病变49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甲状腺瘤13例,甲状腺癌14例),结合其解剖、病理学基础,分析其MDCT表现特征及优势解剖分布。结果发现甲状病变向下位于前上纵隔约占67.3%(33/49)、后上纵隔14.3%(7/49)、跨前后纵隔18.4%(9/49);不同性质病变有各自特征性的MDCT表现: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局限多发结节、肿块为主,约占77.3%(17/22);甲状腺腺瘤以单发肿块为主,约占92.3%(12/13);甲状腺癌以单发肿块为主,约占57.1%(8/14),9例合并有颈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因此,甲状腺病变累及至上纵隔,位于前上纵隔多见,后纵隔少见,其影像学表现及优势解剖分布与其解剖、病理基础密切相关。
叶奕兰杨志刚邵恒陈静唐思诗文凌仪
关键词:甲状腺上纵隔解剖学病理学
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移植物及血管特征的双源CT血管成像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双源CT评价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移植物及血管变化的特点。对39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患者的双源CT血管成像图像进行分析。发现39例患者术后均无支架断裂及移位,术后内漏15例(Ⅰ型12例、Ⅱ型2例、不明原因1例),17例假腔大量血栓形成,1例支架段假腔完全吸收。术前15例肾灌注异常病例,术后肾灌注改善9例,并且越靠近原发破口封堵部位,其血管重塑情况越明显。因此,双源CT血管成像可准确评价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移植物情况及血管的解剖病理特点。
邵恒杨志刚唐思诗陈静邓雯彭礼清
关键词: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主动脉夹层
粉尘作业人员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粉尘作业人员发生肺动脉高压(PAH)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工种、接尘时间、融合块形成以及肺气肿征象、肺大泡、继发性肺结核等尘肺病常见并发症为观察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多分类变量进行组内对照比较。结果粉尘作业人员发生PAH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工种(P=0.036,OR=1.134)、接尘时间(P=0.016,OR=1.145)、融合块形成(P=0.001,OR=1.777)、肺气肿征象(P=0.004,OR=1.679)、继发性肺结核(P=0,OR=2.065)。工种组内比较显示,石匠与石料开采加工、石英砂接尘组发生PAH的可能性是其他组的1.59~2.545倍。随着接尘时间的增长,发生PAH的可能性成倍增加。结论接尘工人出现肺气肿征象、继发性肺结核等并发症应及时进行临床干预,阻止PAH的进展;不同工种的危险性、接尘时间的累积效应、融合块形成是预防PAH和改善预后中应引起重视的因素。
沈江伍东升温晓玲邵恒刘露李鹏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尘肺病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通畅性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运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通畅性的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7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排除植入支架信息不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以及屏气不佳严重影响图象质量者;最后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纳入研究,其中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66岁;共植入支架109枚,支架植入时间6个月~3年。评估60例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象质量,观察支架的解剖分布,并对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的图象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图象质量全部满足诊断要求,植入的109枚支架均可评价,支架的优势解剖分布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本组有101枚(92.66%)支架无再狭窄,8枚(7.34%)支架再狭窄(狭窄程度≥50%),其中3枚(2.75%)表现为支架内沿支架贴壁走行的低密度充盈缺损,另5枚(4.59%)支架表现为边缘型再狭窄。支架断面图象显示支架再狭窄最佳。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可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通畅性进行直观评价。
邵恒杨志刚邓雯陈静唐思诗叶奕兰褚志刚董志辉
关键词:X线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脏核磁共振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评价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I)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TTE)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致性以及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分级的影响。对32例患者进行CMRI和2DTTE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及射血分数(EF),并据EF将左心室收缩功能分为三级。采用Bland-Altman法评价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使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评价两种测量方法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EDV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TTE组测得ESV明显低于CMRI组(P<0.05),而EF则较CMRI组明显偏高(P<0.05)。Bland-Altman法发现两种方法有良好的一致性。两种方法在左心室收缩功能分级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MRI相比,32例患者中,使用2DTTE,5例测量值所得心功能分级升高一级,1例升高二级,共5例由失代偿升高到正常。CMRI和2DTTE均可获得心室收缩功能参数;但对有心室功能障碍的患者,CMRI更具诊断价值。
文凌仪邵恒邝琰刘曦张帅郭应坤杨志刚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收缩功能
假性动脉瘤的双源CT血管成像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血管造影对假性动脉瘤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1例假性动脉瘤DSCT血管造影图像上的形态、大小、破口、瘤内血栓及继发周围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33.3%)假性动脉瘤表现为圆形,椭圆形11例(52.4%),哑铃状3例(14.3%);瘤体大小1.6~8.0cm,瘤体长度0.5~8.9cm。11例(84.6%)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可见破口;18例(85.7%)可见瘤内血栓。结论:DSCT可准确评价假性动脉瘤的解剖、病理特点。
沈江杨志刚邵恒温晓玲伍东升张洪静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