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源
- 作品数:21 被引量:41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的首位被引量:7
- 2011年
- 研究目的:探讨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改革开放前,中国采取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效率很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改革开放后,人口快速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增强,中国实行了"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战略,虽然降低了建设用地—GDP弹性系数,但是并没有解决上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研究结论:新时期,人口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渐趋增强,上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亟需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首位,在此基础上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郑振源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提高耕地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更为重要被引量:47
- 2011年
- 研究目的:探讨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和措施。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研究结果:耕地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农用地质量下降和农业生产能力低下,已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研究结论:现阶段应多管齐下,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不仅要高度重视土地污染问题,转变传统粮食供给观念,而且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力度,改变强调数量为主的占补平衡观念,代以新补耕地数量、产量不低于被占用耕地数量、产量的双向衡量标准,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 王静黄晓宇郑振源邵晓梅
- 关键词:耕地质量粮食安全土地利用
-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被引量:53
- 2005年
- 研究目的:初步建立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分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总体理论和主题理论三个层次。基于过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包括建立规划模型的方法、编制规划方案的方法以及评价规划方案的方法。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产物,宜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以及国际土地利用规划的变革中不断发展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
- 蔡玉梅郑振源马彦琳
-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被引量:88
- 2004年
- 研究目的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方法。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因果分析。研究结果指出以分配指令性控制指标为特征的《1997~20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失灵的原因;提出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思路。研究结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革的内容是把耕地保护放到“五个统筹”的发展观中来,确定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目标;改指令性控制指标为预测性、指导性规划指标;以纠正市场失灵作为规划的主要内容;改目标规划为行动规划;强调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 郑振源
-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标准
- 基于改进的农业生态区法的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评价被引量:81
- 2004年
- 研究目的发展适合于中国的农业生态区(AEZ)方法,并应用于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评价的实践。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结果在2000年投入水平下的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为食用粮58984.28万吨,油料3017.76万吨,糖料9744.46万吨。研究结论AEZ是宏观尺度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有效方法。受基础数据精度、评价参数适用性等影响,评价的结果仍然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 谢俊奇蔡玉梅郑振源林培
- 关键词:AEZ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建设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被引量:5
- 2016年
- 土地产权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要素之一。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之际,需要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研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就和不足,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建议。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设定四种用益物权、两种担保物权,改土地公有公用的公有制为公有私用的公有制,激活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激励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由于公有私用的产权制度结构尚不完善,对经济增长起着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作用。主要缺陷是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两种产权制度不平等以及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某些权能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文本在分析了各种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选项的利弊之后,提出了坚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的土地公有制以及完善各种土地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具体建议。
- 郑振源
- 关键词: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刍议被引量:13
- 2019年
- 每一项经济制度的运行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制度和法律都是动态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制度和法律为其发展服务。宅基地制度也是这样。而今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并进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宅基地制度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一个既能保障农民的居住权并不断改善其居住条件,又能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宅基地制度。
- 郑振源
- 关键词:宅基地制度居住权居住条件计划经济利用效率
- 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被引量:18
- 2012年
- 研究目的:为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构建政策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研究结果:(1)转变政府职能,由市场取代政府成为土地资源的基本配置者;(2)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和平等保护集体土地产权;(3)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4)改革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给被征地者公平补偿,执行合意、公开的征地程序。研究结论:建立开放、竞争、城乡统一而有序的土地市场是推进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
- 郑振源
-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制度
-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被引量:1
- 2014年
-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计划配置为市场配置。首先,要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为此须转变政府职能,划清政府与市场的界线;改革产权制度,把公有公用的土地公有制改成公有私用的土地公有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开放集体土地入市;改革征地制度。其次,要建立适应市场配置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政府主要有4种调控手段:确立以公众参与式的规划制订办法;正确实施土地用途分区,限制土地使用权,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能促进节约用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土地收益的财税制度,使税收、投资、补贴成为国家调控土地的主要手段;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
- 郑振源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
- 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点
- 2014年
-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明了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即“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 郑振源
-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宏观经济稳定公平竞争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