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相勇 作品数:12 被引量:16 H指数:3 供职机构: 甘肃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UW与HTK保存液在肝脏移植术中临床效果对比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020年 目的比较肝脏移植术中两种常用的器官保存液(UW液与HTK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对比UW(UW液组)与HTK(HTK液组)两种保存液对移植肝脏保存效果的研究,提取资料并评价后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35 024例受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UW液组比较,HTK液组的术后胆管并发症发生率[RR=1.30,95%CI(1.07,1.58),P=0.008]和术后7 d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MD=112.45,95%CI(93.34,131.56),P<0.01]均较低,而术后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发生率[RR=1.07,95%CI(0.52,2.18),P=0.86]、术后不同时间点移植肝和受者存活率(P>0.05)、术后再移植率[RR=0.83,95%CI(0.48,1.45),P=0.5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RR=1.27,95%CI(0.96,1.68),P=0.33]、7 d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MD=31.79,95%CI(–161.84,225.42),P=0.75]、总胆红素水平[MD=19.42,95%CI(–10.83,49.67),P=0.21]、凝血酶原时间[MD=1.75,95%CI(0.01,3.49),P=0.838]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TK保存液对移植肝的保存安全且有效,具有与UW保存液相似的效果,关于二者对肝移植术后受者和移植肝远期存活率的影响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来系统评价。 韩彩文 程明霞 董保龙 司牟博 杨佳 蒋文杰 蔡辉 郝相勇 郭天康关键词:肝脏移植 UW液 HTK液 META分析 槲皮素联合survivin反义核苷酸对肝癌细胞凋亡协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探讨槲皮素联合survivin反义核苷酸(ASODN)对肝癌SSMC-7721细胞株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常规培养SSMC-7721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评价survivin ASODN联合槲皮素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urvivin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转染SSMC-7721细胞后,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且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联合槲皮索和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作用更为显著(t=4.317,P〈0.01);RT-PCR及免疫组化显示ASODN和槲皮素均使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survivin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联合槲皮素能明显抑制肝癌SSMC-772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蔡辉 乔成钢 郭天康 李荣范 达明绪 李安强 郝相勇关键词:细胞凋亡 槲皮素 SURVIVIN CXCR7、CXCR4对靶向调控胃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杨婧 郝相勇 魏丽 郭天康 王艳红 黄显斌 景武堂 该项目收集完整的胃癌各期病人CXCR4和CXCR7临床表达谱,分析了CXCR4和CXCR7和胃癌病人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和生存期分析。成功建立了CXCR7shRNA慢病毒载体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1.CXCR...关键词:关键词:胃癌 细胞增殖 生物标志物预测肝细胞癌患者抗PD-1/PD-L1治疗客观疗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22年 近年来,抗PD-1/PD-L1免疫治疗的出现为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临床实践发现大约只有10%~30%的HCC患者才能从抗PD-1/PD-L1的治疗中获益。因此,精确筛选出抗PD-1/PD-L1治疗的获益人群成为目前的一大难题。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以及精准诊疗生物标志物的迅速发展,为HCC患者抗PD-1/PD-L1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帮助。生物标志物是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不仅可以筛选出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还能够避免毒副反应。本文中,笔者主要阐述HCC患者抗PD-1/PD-L1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柳利利 张成仁 郝相勇 田宏伟 邓渊 李雄 蒋智良 郭天康关键词:生物标记 雷利度胺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雷利度胺对Molm-1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噻唑蓝法检测不同浓度雷利度胺(60、120、180、240、300 mg/L)在不同的时段(24、48、72 h)处理Molm-13细胞后其增殖率的变化;不同浓度的雷利度胺(120、180、240 mg/L)作用Molm-13细胞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荧光显微镜观测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变化。结果雷利度胺处理Molm-13细胞48 h后,Molm-13细胞出现浓度依赖性凋亡率和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雷利度胺可抑制Molm-13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 郭长安 李明玉 郝相勇 李永红 李红玲关键词:雷利度胺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细胞增殖 趋化因子受体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factor receptor 7,CXCR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 N K I、C B M、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关于C X C R7在胃癌中表达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用Rev Man5.3对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病例对照研究,共425个病例,胃癌组320例,正常对照组1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XCR7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OR=46.35,95%CI:19.99-107.43).并且CXCR7的表达与胃癌组织的浸润深度(OR=0.17,95%CI:0.05-0.58)、淋巴结转移(OR=0.23,95%C I:0.12-0.44)、临床分期(O R=0.29,95%CI:0.16-0.54)有关.至于CXCR7是否影响胃癌组织的分化,目前尚不能确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明确、证实.结论胃癌组织中CXCR7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C X C R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说明CXCR7在胃癌的发展、转移中发挥作用. 杨婧 黄显斌 郝相勇 魏丽 景武堂 郭天康关键词:趋化因子受体7 胃癌 病例对照研究 META分析 细节教育决定医疗技术创新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效果——在美国坦帕总医院的访学见闻与启示 被引量:1 2017年 通过在美国坦帕总医院的访问学习发现,美国坦帕总医院在医疗技术、医生规范化培训、医院学术交流、优质护理、医院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关注细节,细节成就了创新和品质。美国坦帕总医院在细节方面的努力促进了医疗技术创新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值得借鉴与学习。 郝相勇关键词:细节教育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98例胃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u-PA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u-PA与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0),u-PA与VEGF在低分化、浸润达浆膜层、有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Ⅲ期+Ⅳ期)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浸润未达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Ⅰ期+Ⅱ期)组(P<0.05)。u-PA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568,P=0.000)。结论:u-PA与VEGF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并且与胃癌的侵袭转移相关,它们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断胃癌侵袭转移潜能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同时,二者在胃癌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u-PA和VEGF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成晓舟 郭天康 达明绪 郝相勇 景武堂 胡东平关键词:胃癌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nSOD模拟化合物抗胃癌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李红玲 郝相勇 徐香玖 黄海云 王艳红 郭长安 张玲芳 张旭霞 王霞 杨孝来 李伟华 该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化合物(MnSODm)在胃癌细胞中的抗癌作用及机制。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胃癌BGC-823细胞的凋亡,用Western bolt检测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和Bcl-2蛋白表达,...关键词:关键词:胃癌 细胞凋亡 蛋白表达 循环生物标记物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早期诊断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但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ANHCC)因缺乏可靠的生物标记物而面临诊断难题。本综述系统探讨了多种循环生物标记物在ANHCC早期诊断中的潜力,包括AFP-L3、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外泌体、循环游离核糖核苷酸(cfDNA)、循环肿瘤细胞、骨桥蛋白、对氧磷酶1、自身抗体及RNA相关标记物。研究表明,这些标记物的联合应用,特别是AFP-L3与PIVKA-Ⅱ的结合,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和特异度。此外,外泌体、cfDNA及RNA标记物凭借其无创性和高稳定性,在诊断中表现出较大潜力。尽管已有诸多进展,仍需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研究以验证相关发现,解决检测方法标准化等挑战,并进一步阐明潜在机制。这些研究进展有望为ANHCC的早期发现和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支持。 刘昂 苏鑫 李鉴 徐晓 赵常春 郝相勇关键词:甲胎蛋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