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剑芬 作品数:104 被引量:1,839 H指数:23 供职机构: 教育部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历史地理 更多>>
温度和湿度对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氮的影响 被引量:4 2015年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存在不同结论。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测定不同温度(15℃、25℃、35℃)和湿度(25%、50%、75%)条件下,培养35天后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和增量分别为红壤27.51mg·kg^-1、0.63~2.51mg·kg^-1,红黄壤55.53mg·kg^-1、2.09~5.11mg·kg^-1,黄壤76.01mg·kg^-1、3.04-7.64mg·kg^-1和山地草甸土165.17mg·kg^-1、6.23-13.51mg·kg^-1,均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P〈0.01),且与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显著相关(P〈0.05);温度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因海拔而异,增量最大的温度区间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湿度对不同海拔土壤MBN增量的影响规律一致,均为50%〉25%〉75%(P〈0.01)。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是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不同,但对湿度的响应规律保持一致,两者均影响土壤MBN含量变化。 范跃新 谢麟 陈仕东 郭剑芬 杨智杰 钟小剑 钟羡芳 徐玲琳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氮 温度 海拔 我国林业活动与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选择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引起的全球变暖,通过适当的林业活动可增强碳吸收汇、保护现有的碳贮存。着重评价了我国主要的林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以期为减排技术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杨玉盛 陈光水 郭剑芬 王健 曾宏达 盛浩 李熙波 杨智杰 谢锦升关键词:林业活动 温室气体 减排技术 凋落物双倍添加和移除对米槠林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1 2021年 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紧密相关,并能够活化土壤中营养元素从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更加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数量的变化及其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亚热带米槠林为研究对象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种凋落物处理(移除凋落物(NRNL)、添加双倍凋落物(NRDL)、保留凋落物(CK)),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水解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探讨排除根系作用下双倍添加和移除地上凋落物对米槠林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NRDL处理显著提高了CBH和LAP活性,同时提高了土壤总碳(TC)、全氮(TN)、矿质氮、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而NRNL处理只降低了土壤MBC含量。同时发现,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未受到凋落物输入处理的影响,CK、NRNL和NRDL处理土壤酶活性比ln(βG+CBH)∶ln(NAG+LAP)分别为1.25,1.36,1.30;ln(βG+CBH)∶ln(AP)分别为0.78,0.78,0.83;ln(NAG+LAP)∶ln(AP)分别为0.62,0.58,0.64。相关分析表明,TC、TN、矿质氮、DOC、DON、MBC和MBN分别与βG、CBH、AP和LA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DOC是驱动土壤水解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关键因子。综上,NRDL通过增加土壤DOC的浓度,从而提高土壤水解酶活性,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陆宇明 许恩兰 吴东梅 卢胜旭 刘小飞 郭剑芬关键词:米槠 凋落物 水解酶 土壤养分 亚热带6种老龄天然林及杉木人工林的枯落物持水性能 被引量:24 2010年 通过对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6种老龄天然林:木荷(Schima superba,SCS)、罗桴栲(Castanopsis fabri,CAF)、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TSO)、浙江桂(Cinnamo-mum chekiangense,CIC)、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ALG)、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CAC)及杉木人工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CUL)枯落物现存量和持水特性的研究表明,各林分枯落物现存量分别为木荷7.22 t.hm-2、细柄阿丁枫6.79 t.hm-2、浙江桂6.70 t.hm-2、观光木6.66 t.hm-2、罗桴栲6.57 t.hm-2、米槠5.96 t.hm-2和杉木人工林4.82 t.hm-2.最大持水率平均值是人工林(207.98%)>天然林(179.38%).各林分最大持水量分别为木荷13.33t.hm-2、细柄阿丁枫13.32 t.hm-2、观光木13.18 t.hm-2、罗桴栲10.84 t.hm-2、浙江桂10.52t.hm-2、米槠10.30 t.hm-2和杉木人工林9.95 t.hm-2.枯落物平均现存量和平均最大持水量均为天然林(6.65 t.hm-2,11.95 t.hm-2)大于杉木人工林(4.82 t.hm-2,9.95t.hm-2).影响林地枯落物持水量的主要因素是枯落物现存量.各林分主要树种半分解层的枯落物现存量及最大持水量均大于未分解层. 马书国 杨玉盛 谢锦升 郭剑芬 杨智杰 高玉春关键词:枯落物 主要树种 现存量 最大持水量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of soil humus in a mixed forest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and Tsoongiodendron odorum 被引量:2 2002年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Xinkou Experimental Forestry Farm of Fujia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Province in January 1999. Taking pure stand of Chinese fir as control, the authors measured and studied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humic acid (HA), ratio of HA to fulvic acid (F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light spectrum and visible light spectrum of soil humus in the mixed forest of Chinese fir and Tsoong?tree. Compared to humus composition in the pure stand of Chinese fir,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 HA content, and the E4 value of HA for different layers of soil, except for the ratio of HA to FA,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mixed forest, while the ratios of E4 to E6 had a little decrease. The infrared light spectrum of humic acid had an absorptive peak at 1650 cm-1.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evels of humification and aromaticity of soil humus are higher in the mixed forest, which is favorabl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structure and nutrient supply, thus improving the soil fertility to a certain degree. 杨玉盛 郭剑芬 刘艳丽 林瑞余 陈光水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碳库及养分库 被引量:102 2004年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 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季节动态、C库及养分库的研究表明 ,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分别为 8.99t· hm- 2 、7.5 6t· hm- 2 和 4 .81t· hm- 2 ;枯枝落叶层中叶占现存量的比例分别为 6 4 .96 %、6 1.38%和 38.0 5 % ,枝占比例分别为 31.5 9%、37.83%和 4 2 .6 2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 ,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格氏栲天然林枯枝落叶层 C贮量为 4 .0 2 t· hm- 2 ,分别是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的 1.2 2倍和 1.77倍 ;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枯枝落叶层 C库与杉木人工林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0 .0 5 )。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养分贮量分别为 138.4 2 kg· hm- 2 、113.5 6 kg· hm- 2 和 72 .39kg· hm- 2 ;除 Mg外 ,格氏栲天然林枯枝落叶层中各种养分贮量均最高。与人工林相比 ,天然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C和养分贮量均最大。枯枝落叶层对林地长期生产力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杨玉盛 郭剑芬 林鹏 何宗明 谢锦升 陈光水关键词:枯枝落叶层 碳库 养分库 格氏栲 天然林 人工林 杉木和米槠凋落叶DOM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5年 DOM(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底物,凋落物淋溶的DOM对土壤碳矿化具有重要影响。选择中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凋落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月的短期室内培养,把不同凋落叶浸提出的DOM添加到培养瓶中,定期测定土壤碳矿化速率,计算土壤碳累积矿化量,探讨两种等浓度等量DOM添加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并分析DOM化学性质在土壤碳矿化过程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米槠凋落叶浸提得到的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和DON(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浓度均显著高于杉木凋落叶的(P<0.05),而杉木凋落叶浸提得到的DOM的UV吸收值(SUVA_(254))和HIX(Humification index)均显著低于米槠凋落叶的(P<0.01)。添加等浓度等量杉木和米槠凋落叶DOM到土壤中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碳矿化速率,在第1天内分别比对照高198%和168%,3d后下降到61.8%和44.1%,14d后基本处于平稳状态,表明外源有机物添加对土壤碳矿化的前期影响较大。培养过程中,添加杉木和米槠凋落叶DOM的土壤碳矿化累积量均能采用双因素指数模型进行拟合(r^2=0.99),但添加两者凋落叶DOM后土壤碳矿化累积量没有显著差异。 万菁娟 郭剑芬 刘小飞 纪淑蓉 任卫岭 吴君君 杨玉盛关键词:米槠 杉木 DOM 凋落叶 有机碳矿化 严重侵蚀红壤封禁管理后土壤性质的变化 被引量:39 2002年 采取人工施肥、补植与封山育林相结合的措施对福建长汀河田严重侵蚀红壤进行治理 (称封禁管理 ) ,对治理后的林地及对照的土壤持水性能、抗蚀性能、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土壤呼吸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治理后土壤的持水性能和抗蚀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土壤养分贮量和速效性养分供应强度亦得到明显改善 ,土壤微生物总数明显增加 ,土壤水解性酶、氧化还原酶活性和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得到显著加强 ,但它们的绝对数值与正常的土壤相比都还较小 .表明采用封禁管理进行治理是改良严重侵蚀红壤的有效途径之一 。 谢锦升 杨玉盛 陈光水 郭剑芬关键词:土壤性质 土壤侵蚀 土壤持水性 土壤抗蚀性 土壤肥力 水土保持 不同来源可溶性有机物对亚热带森林土壤CO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室内培养法,比较分析了亚热带地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鲜叶及凋落叶浸提得到的可溶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组成和化学性质差异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来源的DOM后,土壤CO2瞬时排放速率在培养第1天内均显著高于对照(添加去离子水)(p<0.05),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1.5%(添加杉木鲜叶DOM)、12.8%(添加米槠鲜叶DOM)、61.0%(添加杉木凋落叶DOM)和113.3%(添加米槠凋落叶DOM),但培养5天后,分别下降到对照的24.1%、8.3%、14.6%和13.2%,随后逐渐趋于平稳。单次添加外源DOM到土壤中,引起土壤CO2排放速率增加的强度较大,但持续时间短暂。培养31天时,添加不同来源的DOM均对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培养59天时,添加杉木鲜叶和凋落叶DOM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均显著高于添加米槠鲜叶和凋落叶DOM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但添加相同树种鲜叶与凋落叶DOM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结束后,添加杉木鲜叶DOM和杉木凋落叶DOM后增加的土壤碳排放量,分别是外源添加可溶性有机碳量的1.76倍和2.56倍,而添加米槠鲜叶DOM和米槠凋落叶DOM后增加的土壤碳排放量只占外源添加可溶性有机碳量的22.5%和50.0%,表明单次添加不同来源的DOM对土壤总有机碳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 万菁娟 郭剑芬 纪淑蓉 任卫岭 司友涛 杨玉盛关键词:碳矿化 米槠 可溶性有机物 鲜叶 凋落叶 可溶性有机质输入对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 被引量:17 2017年 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它对森林土壤碳吸存的影响已引起高度关注,但DOM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及机制仍不清楚。通过室内为期36 h的短期培养实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凋落叶DOM、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凋落叶DOM、杉木死根DOM、米槠死根DOM输入对11年生杉木人工林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以期揭示DOM在森林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完善森林碳循环模型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3)C标记区分不同来源CO_2后发现添加米槠凋落叶DOM和杉木凋落叶DOM处理中来自DOM的CO_2排放速率前期迅速升高,至12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第2小时的8.0和3.4倍,之后下降,第12小时分别为第36小时的4.6和7.0倍;来自土壤有机碳的CO_2排放速率同样在第12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同时间点对照的10.1倍和6.3倍。对不同来源CO_2累积排放量进行区分发现,土壤添加凋落叶DOM后来自DOM的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大于添加死根DOM的(P<0.01),其中来自米槠凋落叶DOM的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大于来自杉木凋落叶DOM的(P<0.05),这与添加不同来源DOM中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不同DOM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强度不同,培养36h期间添加凋落叶DOM后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强度始终高于添加死根DOM的。添加米槠凋落叶DOM、杉木凋落叶DOM、米槠死根DOM、杉木死根DOM所引起的激发效应都在第5小时达到峰值,第36小时时添加杉木死根DOM出现负激发效应。可见,添加不同来源DOM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产生了不同的激发效应,这除了与不同来源DOM性质有关外,还可能与DOM添加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有关。有关DOM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微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政 蔡小真 唐偲頔 郭剑芬关键词:^13C 凋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