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增辉

作品数:24 被引量:92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虚拟现实
  • 6篇入路
  • 6篇颅内
  • 5篇动脉瘤
  • 5篇微创
  • 4篇手术
  • 4篇颅内动脉
  • 4篇颅内动脉瘤
  • 3篇虚拟现实技术
  • 3篇血管
  • 3篇乙状窦
  • 3篇影像
  • 3篇预后
  • 3篇远外侧入路
  • 3篇外侧入路
  • 3篇颅底
  • 3篇胶质
  • 3篇侧入路
  • 2篇动脉瘤破裂
  • 2篇血流

机构

  • 22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解放军第30...
  • 2篇北京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厦门医学院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包头医学院
  • 1篇济南市第四人...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24篇钱增辉
  • 16篇刘爱华
  • 10篇吴中学
  • 7篇彭汤明
  • 7篇吴京
  • 7篇康慧斌
  • 5篇李佑祥
  • 5篇姜除寒
  • 4篇汤可
  • 4篇杨新健
  • 4篇纪文军
  • 3篇温小龙
  • 2篇江涛
  • 2篇许孝飞
  • 2篇符策基
  • 2篇贾建文
  • 2篇赵艺
  • 2篇徐文娟
  • 2篇梁径山
  • 2篇李一鸣

传媒

  • 6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医学教育管理

年份

  • 4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虚拟现实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窦。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窦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钱增辉汤可刘爱华
关键词: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虚拟现实
机器学习结合影像组学特征鉴别间变性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结合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间变性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41例经病理证实的间变性胶质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n=140)和验证组(n=101)。使用MRIcron软件在训练组患者术前T1增强影像上勾勒肿瘤边界,运用Matlab软件提取肿瘤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建立胶质瘤鉴别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对间变性胶质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的预测效果。结果241例胶质瘤患者中,经病理证实为间变性胶质细胞瘤101例、胶质母细胞瘤140例。训练组和验证组中,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胶质细胞瘤患者的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性胶质细胞瘤患者的性别分布,肿瘤位置,肿瘤坏死、水肿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tlab软件共提取431个影像组学特征,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11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SVM分类器建立的模型预测训练组患者胶质瘤类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2,预测验证组患者胶质瘤类型的AUC为0.875。结论结合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可有效鉴别间变性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
王策钱增辉蔡泽豪康庄陈宝师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
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加以探究。
徐文娟康慧斌纪文军钱增辉温小龙李佑祥姜除寒吴中学刘爱华
关键词:超声
虚拟现实技术在微创化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解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静脉结节前缘为目标显露区的标志点,以开颅和显露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直径为2em的圆柱状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再缩小圆柱直径至1cm进行微创化设计;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创化前路径中包含乙状窦前缘、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包含部分颈内动脉的体积为(41.57±2.38)mm3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60.64±2.13)mm3。微创化后手术路径经过部分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副神经。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静脉结构体积分别为(2168.00±12.90)mm3、(26.43±1.71)mm3和(780.32±18.74)mm3,均小于微创化前的(7083.40±156.24)mm3、(130.24±1.88)mm3和(2411.00±162.8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49、217.286、54.402,P值均〈0.01)。结论模拟手术路径中,操作方向和范围确定,可实现量化比较。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有助于减少术中对骨性结构的磨除和神经血管的损伤。
钱增辉梁径山汤可李一鸣刘爱华
关键词:乙状窦前入路虚拟现实颅底
硬脑膜动静脉瘘并颅内出血的临床多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颅内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1996至2006年144例DAVF住院病人的性别、年龄、瘘口流速、血供来源、病变部位以及静脉引流方式对颅内出血的影响。结果DAVF颅内出血的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病变部位、静脉引流方式对颅内出血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VF颅内出血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静脉引流方式对颅内出血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引流方式是DAVF颅内出血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性别和病变部位对评估DAVF颅内出血风险有一定的意义。
刘爱华彭汤明贾建文杨新健姜除寒钱增辉吴京吴中学李佑祥
关键词:动静脉瘘颅内出血
结核性脑积水诊治现况及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结核性脑积水伴随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现阶段在神经外科治疗方面依然存在许多挑战和争议,难点主要围绕治疗方式以及时机的选择.尤其在分流管材料学进步,内镜技术发展,影像学采集相关信息日趋丰富的背景下,采取最为合适的治疗手段,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对于改善结核性脑积水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钱增辉刘爱华汤可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脑积水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一氧化氮合酶与脑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脑动脉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脑动脉瘤病理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取2009至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北京天坛医院脑动脉瘤患者经手术切除的标本,共12例作为试验组,取10例颞叶癫痫患者经手术切除的颞叶皮层动脉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明胶酶谱法测定标本MMP2和9的活性,化学比色法测定标本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及iNOS的活性.结果 试验组MMP2和9的比活分别为(199 598±125 288)灰度面积·mg-1·L-1、(719 253±376 519)灰度面积·mg-1·L-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TNOS和iNOS活力分别为(23.6±6.6)U/mg蛋白,(11.4±2.6) U/mg蛋白,TNOS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NOS的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活力在TNOS活力中所占的比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2、MMP9、iNOS与脑动脉瘤的形成密切相关.
吴日乐许孝飞刘爱华李文辉彭汤明钱增辉吴京康慧斌吴中学
关键词: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
犬与兔两种顶端动脉瘤模型的建立与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建立犬与兔两种顶端动脉瘤模型并比较.方法 分别选用10条犬和25只兔,采用血管移植法结合酶诱导法分别制成犬与兔的顶端动脉瘤模型.结果 建立犬顶端动脉瘤模型10个,1例术后1d破裂,犬动脉瘤模型建立术后的直径为(5.20±0.37) mm(n=10),术后3周动脉瘤直径为(5.42±0.42) mm(n =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兔顶端动脉瘤模型25个,3例分别于术后1、14、16d破裂,兔动脉瘤模型建立术后的直径为(2.10 ±0.22) mm(n=25),术后3周动脉瘤直径为(3.02±0.36) mm(n =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移植法结合酶诱导法制作动脉瘤模型成功率高、成本低,在形态、病理方面与临床动脉瘤更加相似.犬动脉瘤模型手术耐受力强、存活率高,适合行造影及介入栓塞实验.兔动脉瘤模型具有自发生长、自发破裂的生物学特点,适合进行组织学和病理学研究.
许孝飞吴日乐刘爱华姜鹏彭汤明郭社卫钱增辉吴中学
Kawase入路操作方向对脑干显露影响的虚拟现实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在虚拟现实建模基础上探讨Kawase入路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影像数据用于构建颅底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以开颅和磨除岩骨的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圆柱模拟Kawase入路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方向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 Kawase入路路径1包含岩上窦,路径终点为三叉神经出脑干处的脑桥,包含部分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路径2包含岩上窦、岩下窦和基底窦,之后于脑桥腹侧依次经过同侧三叉神经、同侧展神经、基底动脉、对侧展神经和对侧三叉神经,路径2终点为路径圆柱轴线与对侧三叉神经根的交点。路径2中所测手术路径、路径中骨性结构、脑干、动脉结构、静脉结构、岩浅大神经和同侧三叉神经体积均大于路径1中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操作方向1和2路径中包含颞叶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Kawase三角形成一个手术窗口,改变经过窗口的路径方向时,路径操作范围随之改变。经过颞骨颧突根部上缘的路径更有助于显露脑干腹侧。
冯旭钱增辉汤可李一鸣梁径山刘爱华
关键词:虚拟现实颅底岩骨
血液黏滞系数对颅内大型动脉瘤剪切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应用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不同血液黏滞系数对颅内大型动脉瘤剪切力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6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例颅内大型囊性动脉瘤患者脑血管三维影像数据,其中破裂动脉瘤3例,未破裂动脉瘤5例.应用CFD ICEM软件对动脉瘤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再进行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计算.在血液黏滞系数为0.002、0.004和0.012 Pa·s 3种水平时对颅内大型动脉瘤进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运算并比较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剪切力差异.结果 血液黏滞系数升高引起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血流剪切力明显上升.血液黏滞系数为0.002、0.004和0.012 Pa·s时,相应的动脉瘤剪切力平均值分别为(2.79 ±2.23)、(5.27±3.72)和(11.05±7.56) Pa;载瘤动脉剪切力平均值为(5.61±2.59)、(9.56±3.74)和(22.56±12.41) Pa.在所有患者中,动脉瘤剪切力平均水平均低于载瘤动脉.结论 仅从剪切力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作用角度分析,血液黏滞系数的异常上升或下降都可能加重剪切力对动脉瘤壁的损伤,增加颅内大型动脉瘤破裂风险.在进行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相关研究时,有必要采用患者真实的血液黏滞系数,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准确的实验结果.
吴京刘爱华赵艺符策基彭汤明钱增辉康慧斌吴中学
关键词:剪切力血流动力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