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淼菁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源头分类
  • 2篇生活垃圾
  • 2篇垃圾
  • 2篇激励机制
  • 2篇减量
  • 1篇源头
  • 1篇社会主要矛盾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碳排放
  • 1篇通勤
  • 1篇农村
  • 1篇农业
  • 1篇农业农村
  • 1篇农业农村发展
  • 1篇乡村
  • 1篇公平
  • 1篇不公平
  • 1篇不公平性
  • 1篇不平衡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作者

  • 6篇陆淼菁
  • 2篇陈红敏
  • 2篇黄文芳
  • 2篇王洁
  • 2篇叶新
  • 1篇朱燕妮
  • 1篇凌焕然
  • 1篇王祥荣
  • 1篇刘平养
  • 1篇丁丹
  • 1篇王伟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环境卫生工程
  • 1篇环境经济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上海市通勤高碳排放群体识别与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近年来,居民交通需求的扩大导致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而通勤作为交通出行的刚性需求,对碳排放有重要影响。基于2013年"上海居民生活碳消费状况调查"中的交通出行数据,本文测算并深入分析了上海市常住居民的日通勤碳排放量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上海市常住居民人均通勤碳排放量为1 213.9g/日,个体间差异巨大,20%的通勤群体碳排放量占总通勤碳排放的80.6%。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的交通碳排放情况和调研的实际情况,将人均通勤碳排放量3 000g/日及以上的个人定义为显著高碳排放者,此类人群约占总样本量的11.5%;而将目前碳排放量低于3 000g/日,但选择高碳出行方式的个人定义为潜在高碳排放者。通过有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显著的通勤高碳排放者主要是男性群体,而潜在的高碳排放者受接送孩子等家庭因素的影响更多,且多为远郊区的居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高是通勤显著高碳排放者和潜在高碳排放者的共同特征。
朱燕妮陈红敏陆淼菁
关键词:通勤
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2018年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发展最大的不平衡,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可以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陆淼菁刘平养丁丹
关键词:城乡融合农业农村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乡村不平衡城乡发展
论生活垃圾居民源头分类减量的激励机制--以上海为例
以上海居民垃圾源头分类为例,基于激励的定义,识别上海当前的激励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对居民和保洁员进行的个人激励,但面临着重经济激励轻法律强制、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和激励效果有限等问题,提出以法律强制为根本,以小区为单位,多...
黄文芳王洁陆淼菁叶新
关键词:生活垃圾激励机制
基于3S技术的马鞍山市江心洲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区域生态规划的重要基础.在马鞍山市总体规划"1255"和"6653"城镇体系建设背景下,基于江心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资源利用等基础要素分析,采用3S技术对马鞍山市江心洲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影响因子,结合相应的评价标准,最终将敏感性分为5级,即极敏感、高敏感、敏感、低敏感和不敏感.运用ArcGIS分析各影响因子,并加权计算特定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综合指数,生成综合生态敏感性图.研究表明非常敏感区占地面积3.928 5km2,主要集中在宫锦圩与何家洲、江心圩与彭太圩之间的两处湿地系统,高敏感区占地17.820 9km2,主要分布于北部的何家洲、紫洲、宫锦圩生态片区,东北部的水源保护区,南部的彭太圩、幸福洲和江心圩生态片区,以及中部的江心圩干渠沿线.在此基础上制定江心洲生态功能区划,并对开发建设进行生态可行性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生态规划控引,为江心洲总体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限制性要素.
凌焕然陆淼菁王伟王祥荣
碳排放不公平性研究综述被引量:5
2013年
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总量控制成为趋势,而碳排放公平性问题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碳排放不公平问题的研究做了系统梳理。从研究方法上来看,Gini系数、Theil指数、Kakwani指数、变异系数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并且不同方法间可以相互补充,其中Gini系数和Theil指数目前应用最广泛。实证方面,当前碳排放不公平性的研究可以分为3个层面,即国际或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性、人际碳排放不公平性以及代际的碳排放不公平性。研究结果显示,各层面碳排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收入差距是造成国际和人际碳排放不公平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发达国家和高收入者率先减排应当成为碳排放权分配的主要原则。显著的代际不公平则反映当前承担减排责任、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紧迫性。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的探讨,在我国,除收入外,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也是影响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性的重要因子,因此,应对国内碳排放不公平需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本文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碳排放不公平研究的可能方向。
陆淼菁陈红敏
关键词:碳排放不公平性
论生活垃圾居民源头分类减量的激励机制——以上海为例被引量:7
2016年
以上海居民垃圾源头分类为例,基于激励的定义,识别上海当前的激励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对居民和保洁员进行的个人激励,但面临着重经济激励轻法律强制、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和激励效果有限等问题,提出以法律强制为根本,以小区为单位,多种激励并重,将居民垃圾分类减量行为的培养内化为城市人的现代化、社会公共意识的提升来应对。
黄文芳王洁陆淼菁叶新
关键词:生活垃圾激励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