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圣宾

作品数:40 被引量:791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生物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植物
  • 8篇生物多样性
  • 6篇生态系统
  • 5篇生态
  • 5篇生态系统服务
  • 4篇物种
  • 4篇丰富度
  • 3篇幼苗
  • 3篇植物区
  • 3篇植物区系
  • 3篇生态恢复
  • 3篇生态修复
  • 3篇生物地理
  • 3篇生物地理学
  • 3篇土壤
  • 3篇区系
  • 3篇群落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物种丰富度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植...
  • 11篇厦门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1篇中华人民共和...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环境保护部南...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广东省昆虫研...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海南省环境科...
  • 1篇中国检验检疫...
  • 1篇中国人民政治...
  • 1篇北京自然博物...

作者

  • 39篇陈圣宾
  • 10篇李振基
  • 9篇欧阳志云
  • 8篇李永庚
  • 8篇蒋高明
  • 5篇郑华
  • 4篇肖燚
  • 3篇叶文
  • 3篇曾静
  • 3篇汪秀芳
  • 3篇王芸
  • 3篇陈法霖
  • 3篇于顺利
  • 3篇宋爱琴
  • 3篇苏本营
  • 2篇许宏
  • 2篇徐卫华
  • 2篇王明莉
  • 2篇陈文德
  • 2篇杨文钰

传媒

  • 10篇生态学报
  • 4篇生物多样性
  • 3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2007北京...
  • 2篇第十届全国生...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生态文明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环境保护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四川动物
  • 1篇山东商业职业...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第六届生物多...
  • 1篇中国植物学会...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瓢虫体型的地理分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生物体的外在形态(个体大小及异速生长)不仅是分类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功能性状。昆虫体型的地理分异及其机制是昆虫生物地理学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瓢虫体型、分布和环境因子数据,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探索了中国瓢虫体型(体长、体宽与长宽比)的纬度地带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了确定营养级对瓢虫体型特征的影响,我们对全部瓢虫、植食性瓢虫和捕食性瓢虫分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瓢虫的体型大小具有显著的纬度地带性,即纬度越高,瓢虫的体长或体宽越大,符合贝格曼法则。与温度相关的环境因子是导致瓢虫体型大小地理分异的主要环境因素,因为瓢虫以成虫越冬,体型越大则能量储存越多,冬眠期间的耐饥力越强;(2)由于食性和食物空间分布的差异,在各个纬度上,植食性瓢虫体型总是大于捕食性瓢虫;捕食性瓢虫的长宽比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即纬度越高,瓢虫体型越狭长;而植食性瓢虫的长宽比与纬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捕食性瓢虫的长宽比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因为年降水量降低导致植被的斑块化增加,引起捕食对象分布更为分散,从而要求瓢虫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即更大的长宽比。综上所述,在省级尺度上,温度和降水分别主要影响瓢虫的大小和长宽比,其效应随营养级(食性)的变化而变化。
毕孟杰沈梦伟周可新毛岭峰陈圣宾彭培好
关键词:瓢虫体型环境因子体长长宽比
O3污染和N素供应对植物资源分配和生长的影响
目前,近地面空气中的臭氧(O)浓度持续升高,全球受 O污染的区域不断增加,污染程度也日趋严重。O污染不仅降低净同化作用,减缓生长,而且改变同化物分配,从而影响自然植物群落结构,降低粮食作物产量。这些危害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
陈圣宾许宏李永庚蒋高明
文献传递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地理分布格局被引量:21
2011年
生物特有现象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物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整合173个地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编目资料、环境和空间因子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索了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丰富度及其占全部种子植物属丰富度的比例(特有属比例)与环境(生境异质性和气候)和空间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特有属丰富度及特有属比例具有很强的空间变异性,在华中地区最高,而靠近国界和大陆边缘的地区较低;相比而言,种子植物属丰富度的空间变异性较弱,且表现出显著的纬度梯度性;(2)特有属丰富度及特有属比例主要由空间因子和生境异质性(地形的复杂性)决定,即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地理位置决定一个地区特有属比例的理论值,生境异质性和气候因子对其进行微调;而种子植物属丰富度的地理格局主要受气候和生境异质性的影响。(3)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是主观性非常强的概念,特有属比例所反映的植物区系系统发育信息可能会很低;空间因子所解释的方差中到底有多少是系统发育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最后讨论了当前特有属定义和判定的不足之处。虽然理论上认为特有属的判定不应以行政边界为标准,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国特有属划分方法均以国界为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概念的科学内涵和在实践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概念采取审慎的态度。
陈圣宾欧阳志云方瑜李振基
关键词:种子植物特有属生境异质性气候因子
村落文化林与非文化林多尺度物种多样性加性分配被引量:3
2012年
文化林是指村民按照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或宗教信仰自觉保护和管理的森林,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功能。目前国内外对文化林物种多样性研究主要为定性描述,缺乏对文化林和非文化林生物多样性的定量比较及差异来源分析。利用物种多样性加性分配方法,将总的Gamma多样性分成样格内的Alpha多样性以及样格间、样方间和林型间Beta多样性,对中国亚热带地区3个村落文化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层进行物种多样性的多尺度分析。调查发现:(1)文化林共有维管束植物296种,以苦槠,樟和米槠为优势种,非文化林共有维管束植物189种,以杉木、马尾松和毛竹为优势种。文化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数显著高于非文化林,草本层和藤本层物种数差异不显著。(2)Beta多样性随尺度增大而增加,林型间Beta多样性最高,占区域总Gamma多样性的41.9%—62.8%,其次是样方间Beta多样性(18.6%—31.9%),对区域多样性贡献最小为样格内Alpha和样格间Beta多样性。(3)林型间的多样性对区域物种多样性的贡献中,文化林占主导作用,乔木层占54.4%—81.0%,灌木层占51.2%—60.2%,草本层占42.9%—64.1%,藤本层占49.9%—62.2%。(4)物种累积-面积曲线表明,在各个尺度上,文化林物种多样性始终高于非文化林,从而在相同面积下保护了更多的物种。加性分配模型在多个空间尺度上阐明了Alpha和Beta多样性的变化,突出了文化林对区域物种多样性的贡献,对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的决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高虹陈圣宾欧阳志云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论生态红线的概念、内涵与类型划分被引量:6
2013年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明确指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生态红线'一词首次出现在国家重要文件中,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战略的重点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高吉喜邹长新陈圣宾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脆弱区思维形式
植物的臭氧污染胁迫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34
2007年
近地面空气中的臭氧(O3)属于二次污染物,是由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前体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近年来,全球受O3污染的区域增加,污染程度也日趋严重。O3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发现,不同植物对O3的敏感性不同,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植物自身的特性及环境因素;O3污染降低植物的净同化作用,减缓植物生长,改变同化物的分配,可对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该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在O3污染研究领域应深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选育具有对O3污染抗性较强的植物尤其是作物品种;2)深入研究减轻O3污染对植物危害的栽培管理措施;3)加强研究O3污染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4)研究植被在治理O3污染中的积极作用。
许宏杨景成陈圣宾蒋高明李永庚
关键词:臭氧同化作用同化物分配全球变化污染
森林群落树种区系特征的纬度格局
陈圣宾欧阳志云
关键词:植物区系森林群落
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的响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03
2005年
在分析森林光环境异质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幼苗的光合、热耗散、生物量累积和分配、形态特征、萌发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响应的研究进展.从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森林演替和植被恢复角度探讨了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不同响应的生态学意义,并对今后该方面研究提出建议.
陈圣宾宋爱琴李振基
关键词:幼苗更新森林演替生态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兼论自然力在北京西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目前,中国各种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的,因为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
蒋高明陈圣宾李永庚刘美珍于顺利
关键词:生态系统退化自然过程生态城镇
文献传递
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被引量:54
2012年
中国多样化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明晰人口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增进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人口密度为指标,采用洛伦兹曲线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状况,并探讨了自然因素组合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人口分布与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干燥度、净初级生产力、地表粗糙度、距海岸线距离等16个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分布集聚现象显著,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以高、中、低人口密度为主,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正空间关联特征;人口密度与河网密度、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净初级生产力、≥5℃积温、降水量变异、相对湿度、温暖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相对高差、平均高程、日照时数、地表粗糙度、距海岸线距离呈显著负相关;气候因子(年均温度、温暖指数、降水量变异、净初级生产力)、地形因子(地表粗糙度、相对高差)和水系因子(河网密度)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建议加强对东部高人口密度区的生态环境监控,避免因人口增长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同时,强调对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育,增强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减缓东部地区高人口密度的生态环境压力.
方瑜欧阳志云郑华肖燚牛俊峰陈圣宾逯非
关键词:人口密度自然环境人地关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