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诚
-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广东省稻飞虱主降区的特点及成因的研究
- 本文从迁入虫源、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探讨我省早、晚稻期间稻飞虱主降区的成因,这些主降区稻飞虱(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年发生超标频率在65%以上,是我省常年偏重的危害区。现对其成因进行分析:1.粤北高山盆地的峡谷走廊、西江山...
- 陈忠诚包华理杨丽梅陈怀仰
- 关键词:稻飞虱
- 文献传递
- 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Ⅱ.控害丰产栽培与制约病虫的关系
- 1990年
- 控害丰产栽培技术是自然控制病虫害的重要因素。经过6年的试验研究及3000多亩的示范,表明水稻“低群体、早追氮、增磷钾、适施穗肥等”的配套栽培技术,能稳定稻田生态系统在常态下病虫种群较低的密度,减轻病虫发生为害和提高稻谷产量,真正实现预防为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防治水稻病虫害,达得经济、安全、高效的目标。
- 陈忠诚陈炳旭陈润潮黄明贵
-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高产栽培
- 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Ⅰ.水稻丰产、多抗品种配套的利用及评价被引量:1
- 1989年
- 通过对近年育成的杂交稻、常规稻及优质稻等132个品种(组合)的鉴定分析,评选出一批具有丰产、抗性好、适应珠江三角洲稻区的配套品种(组合),充分发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作用,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这项工作随着水稻育种新技术的不断提高,短期内在持续高产、米质优良、多抗稳定性等方面将有很大的进展。
- 陈忠诚陈炳旭胡耀汉李国培
- 关键词:水稻病害虫害
- 褐飞虱降落分布规律及主害代发生程度中期预测被引量:1
- 1996年
- 研究表明,在广东省中南部地区,由于局部地形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褐飞虱降落分布呈明显的规律性。沿海以海距约5km范围内特别是江河入海处稻田稻飞虱较多;丘陵盆地背风处稻田明显多于迎风区和开阔地带;峡谷走廊的迎风廊口多于廊中。褐飞虱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前20~25d,目测调查卵、若虫和成虫密度,应用数量指标,预测早、晚稻主害代发生程度,经检验。
- 包华理陈忠诚陈怀仰朱奕泉赖真如
- 关键词:褐飞虱
- 水稻新品种粳籼89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
- 1993年
- 粳籼89是以外引抗源IR36为亲本,与粳籼杂交后代677复交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新品种,1992年广东省推广面积达280多万亩。该品种抗褐稻虱生物型1和生物型2、稻瘟病、白叶枯病。实验种群观察和多点田间调查表明,该品种对褐稻虱种群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 朱奕泉叶昌富冯伟明包华理陈忠诚
- 关键词:水稻褐稻虱种群
- 广东省稻飞虱降落分布规律初步研究被引量:11
- 1996年
- 根据1987—1994年我省8个主要不同类型稻区多年资料及“八五”期间的研究结果,表明我省稻飞虱的降落分布与迁入虫量、气候因素(4—5月雨日及下沉气流的影响)、地理环境(高山、丘陵盆地及江河入口处的特殊地形)有密切关系。早稻期间气候比较稳定,稻飞虱发生超标频率在65%以上的有3个明显的主要降落区;晚稻稻飞虱的发生属不稳定型,主要受8—9月热带风暴及冷空气南下带来回迁虫源,高山、丘陵盆地稻区降落虫量比平原稻区大。
- 陈忠诚包华理杨丽梅赖真如邹寿发黄健民
- 关键词:稻飞虱
- 稻飞虱防治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4
- 1996年
- 通过1992—1995年的试验研究、示范区的推广,协调运用优抗品种、中期预报、使用新型药剂等项组成的防治稻飞虱的配套技术,效果显著,可减少早、晚稻20%以上的防治面积,节省20%以上的农药成本,该项技术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
- 陈怀仰杨丽梅陈忠诚包华理邹寿发赖真如朱奕泉叶昌富
- 关键词:稻飞虱
- 广东省稻飞虱发生区划及防治策略被引量:11
- 1996年
- 通过分析广东省1986年以来不同地区稻飞虱发生程度的差异及其与气象、地理位置、地形等环境因素关系的基础上,以统计分析和专家经验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将全省稻飞虱发生区划:早造分为粤北重发生区,粤中、粤西中等偏重发生区,粤东中等发生区;晚造分为粤北、粤东中等偏重发生区,粤中、粤西中等发生区。并提出了广东省稻飞虱区域防治策略。
- 包华理陈忠诚杨丽梅陈怀仰赖真如邹寿发黄健民
- 关键词:稻飞虱区划
- 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Ⅵ.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的基础研究
- 1991年
- 基础研究包括病虫生物小种(型)的变动监测,病虫防治指标、害虫天敌及利用、稻株营养物质测定等,对制订整体综防策略、指导抗性品种选育、丰抗品种的种植布局、病虫达标防治及科学用药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基础研究可促进综防关键技术的发展。
- 陈忠诚陈炳旭谢齐贺
-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
- 稻飞虱自然种群变动与药剂防治技术研究被引量:3
- 1995年
-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 杨丽梅陈忠诚包华理钟国洪
- 关键词:稻飞虱自然种群增殖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