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文寄

作品数:48 被引量:731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7篇火山
  • 12篇同位素
  • 12篇火山岩
  • 11篇山岩
  • 9篇MDD模式
  • 8篇年代学
  • 7篇铀系
  • 6篇地质
  • 6篇年龄测定
  • 5篇地质年代
  • 5篇石笋
  • 5篇过剩氩
  • 4篇地质年代测定
  • 4篇地质年龄
  • 4篇洞穴石笋
  • 4篇演化史
  • 4篇年龄
  • 4篇热演化
  • 4篇热演化史
  • 4篇AR

机构

  • 36篇中国地震局
  • 10篇国家地震局
  • 7篇中国科学院地...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南加州大学
  • 3篇香港大学
  • 3篇美国加州大学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地质矿产部
  • 1篇辽河石油管理...

作者

  • 48篇陈文寄
  • 24篇李齐
  • 13篇李大明
  • 10篇王非
  • 6篇周新华
  • 6篇彭子成
  • 4篇郝杰
  • 4篇李红春
  • 4篇顾德隆
  • 4篇计凤桔
  • 4篇尹功明
  • 4篇张仲禄
  • 4篇孙敏
  • 4篇胡玉台
  • 3篇万京林
  • 3篇万景林
  • 2篇郑德文
  • 2篇刘若新
  • 2篇王昕
  • 1篇马宝林

传媒

  • 14篇地震地质
  • 7篇地质论评
  • 6篇科学通报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岩石学报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中国地质学会...
  • 2篇第四届全国青...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球学报(中...
  • 1篇防灾减灾学报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第六届全国同...

年份

  • 2篇2001
  • 4篇2000
  • 15篇1999
  • 4篇1998
  • 6篇1997
  • 5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3
  • 4篇1992
  • 1篇1990
  • 2篇1989
  • 2篇1986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腾冲火山岩斜长石斑晶的过剩氩兼论火山活动的分期被引量:10
1999年
在腾冲黑空山、打鹰山和马鞍山火山岩的斜长石斑晶里首次发现存在过剩氩,并从基质中得到比以往的全岩年龄更年轻的K-Ar年龄,论证了以往所发表这一时间段的K-Ar年龄结果可能因过剩氩而偏老,结合马鞍山已经取得的10ka左右的U系年龄结果认为,腾冲最近一期火山活动的终止时间应为全新世。
李大明李齐陈文寄
关键词:过剩氩火山活动
高分辨率洞穴石笋中稳定同位素应用——北京元大都建立后对森林资源的破坏—δ^(13)C记录被引量:43
1998年
对采自北京西山石花洞内的石笋进行了δ^(18)O,δ^(13)C和Mg/Sr分析,获得分辨率为25a的北京地区3000a以来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以δ^(18)O和D_(Mg/Ca)作为气候变化信息,证实石笋δ^(13)C反映了古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当石笋δ^(13)C值增大时,表示C_3/C_4植物比值降低,气候变干热;当石笋δ^(13)C值减小时,表示C_3/C_4植物比值升高,气候变湿冷。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北京元大都建立以来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在650B P至360B P,从元大都建立到明代晚期北京外城的增筑,北京西山林木被砍伐用于建筑和烧制木炭,使得这一地区的植被遭受重大改变。C_3/C_4植物的比值大幅度降低,石笋的δ^(13)C值增大3‰。尽管在此之后的气候条件有利于C_3植物的发育,但这一地区的植被没有恢复到受人类破坏前的水平。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证明石笋中的δ^(13)C记录的确能反映C_3/C_4植物比值的分配变化,从而可以间接地反演古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李红春顾德隆陈文寄袁道先李铁英
关键词:碳同位素洞穴石笋古气候古植被
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冷却历史的多重扩散域^(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被引量:40
1992年
对采自苏北-胶南构造混杂岩带中的15个矿物样品进行了国内首次系统的多重扩散域^(40)Ar-^(39)Ar年龄谱研究,其中七个样品的冷却历史表明,这一地区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快速冷却事件:172~196Ma(10~40℃/Ma)和105~123Ma(4~10℃/Ma)。采自南缘的样品给出的这一地区最早抬升事件的时间大约为260Ma。这些结果表明苏北-胶南碰撞带的剥蚀历史可能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相一致。应用多重扩散域新理论可以从单一长石样品揭示较完整的热历史。
陈文寄T.M.HarrisonM.T.Heizler刘若新马宝林李继亮
关键词:混杂岩带同位素年代学
滕冲地区年轻火山岩高精度热电离质谱(HP-TIMS)铀系法年龄研究被引量:18
1999年
应用高精度热电离质谱 (HP TIMS)技术测定了腾冲打鹰山、黑空山和马鞍山第四纪火山岩2 3 0 Th 2 3 8U 2 3 2 Th体系的同位素组成 ,给出了2 3 8U 2 3 0 Th等时线 ,获得了腾冲火山区晚更新世以来 4次喷发年龄 :( 2 2 7± 2 0 ) ,( 79.6± 5 .5 ) ,( 2 1 .9± 3.0 ) ,( 7.5± 1 .0 )ka,年龄测试精度有明显提高 ,这证实了HP TIMS法测定年轻火山岩年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初步建立了我国测定年轻火山岩HP TIMS铀系法的实验流程 .
王非彭子成陈文寄王兆荣杨继武张仲禄胡玉台
关键词:铀系年龄
冈底斯岩带热演化史的MDD模式新证据Ⅰ被引量:2
1997年
本文首次报道在我国实验室利用特定的^40Ar/^39Ar阶段加热程序和MDD模式处理得到的钾长石冷却曲线,加之黑云线和磷灰石的年龄测定结果,进一步讨论了冈底斯岩带的热演化史。
陈文寄郝杰
关键词:热演化史MDD模式花岗岩磷灰石
哀牢山-红河左旋走滑剪切带中新世抬升的时间序列被引量:56
1996年
在哀牢山-红河剪切带的元阳到者龙的6个不同地点,对18个变质岩样品进行系统分析钾长石的^(40)Ar-^(39)Ar年龄。发现用MDD模式得到的18条冷却曲线(温度范围在400-150℃之间)均存在一次(或两次)快速冷却过程(冷却速度>100°C/Ma),这种快速冷却(抬升)过程不仅反映了该剪切带在大约25-17Ma时,韧性走滑作用结束和正断作用的开始,而且它的起始时间还有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变新的趋势。利用6个不同地点快速冷却(抬升)的起始时间与相对距离作图时,得到了较好的线性函数关系(斜率为34mm/a)。并对这种函数关系进行了两种可能的构造解释。
陈文寄李齐汪一鹏
关键词:剪切带构造抬升时间序列中新世
年轻火山岩K-Ar年龄测定中的若干问题
陈文寄李大明王昕
关键词:玄武岩测量方法钾-氩年龄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火山岩
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后热演化史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8
1995年
对采自苏北-胶南-大别高压变质构造混杂岩带的片麻岩、糜棱岩和郯庐断裂带上的片麻岩中9个钾长石进行了 ̄40Ar- ̄39Ar年龄测定和多重扩散域(MDD)模式处理,9个样品的热演化史表明上述地区存在5个不同的快速冷却时段,并就其可能的构造含义,提出了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后的折返历史过程。
李齐陈文寄马宝林王清晨孙敏
关键词:变质带地质年代测定热演化史
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岩时-空分布的年代学证据
K-Ar、Rb-Sr和U-Pb等多种同位素测年手段,对辽西及邻区的150个火山岩样品及80个钻孔样品进行测年,运用多种等时线方法分析处理,建立了该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喷发时序,提出火山岩分布迁移规律。
李齐陈文寄陈义贤梁鸿德
关键词:火山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五大连池地区火山岩年代学研究被引量:16
1999年
本文对五大连池地区火山的喷发时代、活动时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通过对样品中细晶橄榄石含过剩氩这一问题,对已有的年龄数据的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到了五大连池地区火山岩中橄榄石含量对年龄数据的影响程度,即当样品中细晶橄榄石含量在5%左右时,对200 ka左右的年龄结果,其影响程度在5%以下。根据已有的同位素测年结果,将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喷发时间分为1.3Ma、0.9~0.8 Ma、0.6~0.45 Ma、0.38~0.24 Ma、0.16 Ma、0.09 Ma和270 a 7个时段;根据喷发时段,可以得出五大连池火山群活动自中更新世以来其喷发间隔大约为70~80 ka。
李齐陈文寄李大明计凤桔任锦章杨森林
关键词:五大连池火山群橄榄石过剩氩年代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