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文江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3篇社会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哲学
  • 2篇认识论
  • 2篇思维
  • 1篇邓小平
  • 1篇定势
  • 1篇动力因素
  • 1篇对立
  • 1篇对象化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定势
  • 1篇选择性
  • 1篇学理
  • 1篇学理性
  • 1篇哲学基本问题
  • 1篇真理
  • 1篇真理性
  • 1篇知识
  • 1篇知识经济
  • 1篇知性
  • 1篇知性思维

机构

  • 10篇华东理工大学
  • 4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管理科学...

作者

  • 10篇陈文江
  • 3篇何云峰
  • 1篇卢杨
  • 1篇何云峰
  • 1篇郑孟煊

传媒

  • 4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哲学动态
  • 1篇长白学刊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2
  • 3篇2000
  • 5篇199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认识的选择性和实践的选择性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1
2000年
陈文江何云峰
关键词:选择性辩证关系
论马克思主客体观的实践性原则被引量:1
1999年
实践性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贯彻了这一原则,才使之超越了一切旧哲学。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曾就主体客体范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也取得了不少一致的意见,但是,分歧仍然存在。笔者认为,为了正确地理解主体客体范畴及其相互关系问题,考察一下马克思主客体观的实践性原则,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此发表浅见,以求教于同仁。
陈文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实践性原则对象化费尔巴哈唯心主义
关于无意识问题的哲学思考
1999年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思想领域的崛起和兴盛,改变了传统认识化的单一理性内容.其中无意识的非理性主义观点尤其值得注意.从哲学的角度看,非理性的无意识问题包含着涉及哲学基本问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无意识本身是否具有反映论的性质,无意识产生的本体论基础是什么,无意识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所必须予以回答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
陈文江
关键词:理性思维非理性知性思维哲学基本问题心理定势
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理论的新发展
2000年
陈文江郑孟煊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力企业管理企业竞争力
科学与迷信的对立:一种文化哲学的分析
2002年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科学与迷信的对立作了分析。指出迷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根源。迷恋经验所引起工具理性的“缺失”、“闲置”和“错位”而导致神秘主义,是迷信产生和流行的重要文化心理背景。迷信的对立面是科学和理性。破除迷信的根本途径只有靠弘扬科学理性精神。
陈文江
关键词:迷信科学理性精神
认识的真理度及其评判问题被引量:2
1999年
何云峰陈文江
关键词:主题性客体真理性解释力
重视对思维控制论的研究被引量:6
1999年
陈文江何云峰
关键词:思维活动背景知识思维方法
无意识概念历史演变考辨被引量:1
2000年
人的意识及其存在是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唯其如此,在人自身的存在问题被人们日益关注的情况下,无意识、非理性就必然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创造学等所重视。然而,最早提出无意识问题的是古代的哲学家。随着近代哲学研究向认识论转变。
陈文江
关键词:考辨历史演变弗洛伊德直觉苏格拉底认识论问题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一—邓小平对人的发展问题的把握
2004年
邓小平从多方面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予以准确的定位与把握:立足生产力的角度思考人的发展,强调物质基础与人的发展程度相统一;立足精神文明建设关注人的发展,强调精神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的统一;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推进人的发展,强调制度环境与人的发展要求的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审视人的发展,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把握人的发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把握,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卢杨陈文江
关键词:邓小平
认识活动发生学探纲被引量:3
1999年
一、认识活动发生的基本条件 认识过程中包含着两种主体,一是认识活动主体,一是认识运动主体。毫无疑问,认识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其主体是人。正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使认识发动起来,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它。但作为认识活动本身的目的来讲,它要努力达到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规律,因而在认识活动中运动主体却是认识本身。这好似一架机器,是人在启动和关闭它,但在其运行过程中,总是被加工的东西本身在运动(原料——→成品)。从这一点来说,黑格尔认为,认识的主体是绝对精神,确有一定的道理。
陈文江何云峰
关键词:目标点发生学动力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