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纹
- 作品数:32 被引量:200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山西五台山不同海拔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变异被引量:6
- 2013年
-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了山西五台山不同海拔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用11条引物对3个中国沙棘居群共60个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70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6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5.29%.五台山中国沙棘总的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55 6,Neis指数(h)为0.301 1,表明亚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五台山中国沙棘居群水平也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PPB平均为62.55%,I平均为0.323 5,h平均为0.203 0.五台山高海拔的中国沙棘居群S15和S16较低海拔居群S14遗传多样性丰富.POPGENE分析表明,五台山中国沙棘居群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Gst=0.316 1),在总的遗传变异中31.61%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居群间的基因流仅为1.081 8,限制的基因流可能是居群间存在较高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较高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暗示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应考虑对不同地方居群的保护和利用.
- 孙坤王瑞雪陈纹侯勤正李梅
- 关键词:中国沙棘海拔
- 肋果沙棘北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被引量:9
- 2016年
- 该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肋果沙棘(Hippophaeneurocarpa)分布区北缘青海祁连地区5个自然居群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小地理尺度下肋果沙棘北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片段化分布居群的遗传结构,为肋果沙棘居群的资源保护提供了依据。采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107个样本U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27个等位变异,变幅为2~9个,平均每个位点有4.67个,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142和0.230,Shannon信息指数(/)的变幅介于0.280~0.567之间,平均值为0.374,说明肋果沙棘北缘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遗传分化系数=0.483,分子方差分析(AM0VA)表明肋果沙棘有48.33%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51.67%存在于居群内。对5个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做Mental检验,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显著,对基因流检测发现居群间的iVm为0.328,推测遗传漂变是居群分化的关键因素之一。Structure分析把5个居群分为2组。LPGMA聚类分析表明5个居群聚为2个分支,其中居群ARX为单独的一支,与主坐标分析的结果一致。基于分布区北缘青海祁连肋果沙棘自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分析,建议应尽可能多地保护不同的地方居群。
- 李霓蒋严妃苏雪陈纹张辉孙坤
- 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肋果沙棘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的响应被引量:12
- 2009年
- 研究了青藏高原特有植物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种子萌发对不同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肋果沙棘种子萌发温幅较宽,在15-35℃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芽率.肋果沙棘种子在温度为15℃和20℃时发芽率达90%以上,显著高于30℃和35℃处理的发芽率;生长结束时胚根及下胚轴长度(37.22±2.910,52.41±3.030mm)也大于30℃(33.32±1.313mm)和35℃(23.28±1.641mm)的长度,表明肋果沙棘种子在较低温度下萌发和生长情况较好.此外,肋果沙棘种子在各温度处理下,1-2d内开始萌发,4-7d完成萌发过程,具有迅速萌发的特性.较宽的萌发温幅、在较低温度下的高萌发率以及迅速萌发的特性保证了肋果沙棘能够在低温环境和较为短促的生长季节里顺利完成萌发过程,迅速占有生存资源与空间,这体现出该植物对青藏高原高寒环境的一种生存适应机制.
- 孙坤唐洁涓苏雪陈纹张玉娜温江波
- 关键词:种子萌发青藏高原生态适应性
- 海韭菜的花器官发生被引量:1
- 2008年
- 运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um)的花器官发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海韭菜花发育是典型的单子叶植物发生模式,即两轮花被片、两轮雄蕊和两轮心皮以三基数轮状交替发生,花器官是以向心向顶的方式发生的,未发现"花被片—雄蕊复合原基"。发育后期雄蕊和与之对生的花被片之间的共同基部可能是相继向上居间生长的结果。花被片轮和雄蕊轮二者之间在发育位置、时间和速率上存在差异,内轮花被片原基和外轮雄蕊原基的不同发育时间和发育速度使得在成熟花中内轮花被片位于外轮雄蕊的内方。观察结果不支持水麦冬属植物的花是退化(或压缩)的花序侧分枝等假花的观点。
- 吴海燕苏雪陈纹董莉娜杨霞孙坤
- 关键词:花器官发生水麦冬科
- 二倍体杂交种棱果沙棘双向杂交起源及其母本主要来源于中国沙棘的分子证据被引量:6
- 2014年
-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在拱北湾和八宝河滩分别有12个和7个单倍型,两地区的棱果沙棘都与其亲本共享单倍型,其中拱北湾棱果沙棘共36个个体中有28个与中国沙棘共享3个单倍型(H2,H4,H5),有2个个体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11),八宝河滩的棱果沙棘共10个个体中有7个与中国沙棘共享一个单倍型(H4),3个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7)。应用最大简约法(MP)分别对两地区的棱果沙棘及其亲本trnS-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棱果沙棘的大部分个体都与中国沙棘聚在一起,另外,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H3、H7、H8、H9)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也与中国沙棘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二倍体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为双向杂交起源,但其主要母本来源应为中国沙棘。
- 蒋严妃严容苏雪陈纹孙坤
- 关键词:中国沙棘棱果沙棘
- 兰州地区堇菜属早春地被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被引量:3
- 2006年
- 调查了兰州地区堇菜属早春地被植物资源,对其种类、生境、观赏特性以及观赏资源的类型进行了报道分析,并讨论了堇菜属早春地被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苏雪陈纹张超强
- 关键词:堇菜属
- 柳穿鱼自然群体中不同cpDNA片段的序列分析与筛选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植物叶绿体基因组DNA(cpDNA)的非编码序列是研究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群体遗传学和建立植物DNA条形码(Barcodes)的重要工具.为了筛选适宜的cpDNA片段研究柳穿鱼(Linaria vulgaris)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柳穿鱼4个自然群体中叶绿体基因组的4个DNA非编码片段rpl32-trnL、trnQ-5rps16、trnT-trnL、trnS-trnG进行测序研究,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不同的cpDNA片段具有不同的分子变异水平.其中,rpl32-trnL的比对长度为805bp,蕴含24个潜在的简约性信息位点,且在柳穿鱼种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明显.本研究筛选到rpl32-trnL作为下一步研究柳穿鱼群体遗传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理想分子标记.
- 孙坤陈晓丹李小伟陈纹张辉
- 关键词:柳穿鱼自然群体
- 药用植物紫花地丁的分子鉴定及其亲缘关系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运用RAPD技术对传统药用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及其7个近缘种进行了分析,筛选出的6个随机引物在8个种39份材料中共扩增出163个位点,其中161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占98.7%;在扩增产物中有7条特异性扩增条带可用于紫花地丁的鉴定。根据RAPD结果计算的各种间遗传距离的范围为0.022 7-0.424 4,斑叶堇菜与细距堇菜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22 7),而与紫花地丁遗传距离最近的是早开堇菜,为0.147 1。在所研究的类群中,维西堇菜与裂叶堇菜的遗传距离最大(0.424 4)。根据遗传距离所作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紫花地丁等8种植物的形态分化相一致,此外,同一种的不同个体总是先聚在一起,反映了种内不同个体在遗传组成上相对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RAPD在种内是相对稳定的,能快速、准确地应用于紫花地丁的分子鉴定及其与近缘类群关系的研究。
- 苏雪孙坤陈纹张辉马瑞君
- 关键词:紫花地丁RAPD近缘种
- 干旱胁迫对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试管苗叶片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对沙棘叶片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以肋果沙棘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PEG-6000(0%,10%,20%,30%)对叶片类黄酮积累及其合成过程中相关酶PAL、C4H和4CL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总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和杨梅素含量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PEG-6000胁迫下其含量最低,比对照分别下降了20.36%,12.84%,47.81%,63.22%;在不同浓度PEG-6000胁迫下异鼠李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升高,10%PEG-6000胁迫下其含量最高,比对照升高了79.99%.(2)干旱胁迫显著影响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PAL、C4H和4CL的活性(P<0.05).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PAL活性显著升高;C4H和4C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PEG-6000胁迫下达到最高.(3)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及总黄酮含量均与PAL、C4H和4CL活性负相关.尽管干旱胁迫促进了相关酶的活性,但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中总黄酮含量并没有显著变化.
- 孙坤张宏涛陈纹李小伟苏雪
- 关键词:PEG-6000干旱胁迫黄酮类化合物PAL
- 紫花地丁两型花相互转变过程中花部形态结构的变化式样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是具典型开放花与闭锁花混合繁育系统的植物,其两型花的形态差异为花器官发育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模型。该文以不同光周期下生长的或在不同光周期间调换的紫花地丁植株为研究对象,基于形态解剖学方法,研究了过渡闭锁花的形态结构、开放花到完全闭锁花或完全闭锁花到开放花的变化式样,以及完全闭锁花与过渡闭锁花中不发育雄蕊与花瓣的位置效应。结果显示:该物种在短日照与中日照下均有开放花与过渡闭锁花形成,短日照下大多数花芽为开放花,少数为过渡闭锁花,中日照下大多数花芽为过渡闭锁花,少数为开放花;长日照下全为完全闭锁花。在过渡闭锁花芽中,存在着一系列雄蕊与花瓣数目不同的过渡类型,既有偏向开放花的5雄3瓣的过渡类型,也有偏向完全闭锁花的2雄1瓣的过渡类型。其中,前一种类型在短日照下的过渡闭锁花芽中所占比例较大,而后一种类型在中日照下所占比例较大。另外,过渡闭锁花与完全闭锁花的雄蕊与花瓣发育程度均存在一定的位置效应,其花芽腹侧的下花瓣(对应于开放花的下花瓣)与相邻的2枚雄蕊普遍发育最好,而后花瓣(相对于前花瓣)的发育与完全闭锁花的基本一样,为器官原基状,与后花瓣相邻的2枚雄蕊也普遍最小,而且也最容易发育为无小孢子发生的膜质状结构或原基状结构。同时,将具完全闭锁花的植株置于短日照下或将具开放花的植株置于长日照下一段时间后,重新诱导的花芽经历一系列过渡闭锁花类型后发生花型的相互转变。因此,不同光周期对紫花地丁两型花发育的影响是渐进的,长日照会抑制部分花瓣与雄蕊的发育,短日照能拮抗并破除长日照对雄蕊与花瓣的抑制。
- 李巧峡黄小霞陈纹王镛孙坤
- 关键词:紫花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