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章
- 作品数:59 被引量:645H指数:1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3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4
- 2005年
- 目的检测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3(PRL-3)mRNA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RC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半定量PCR测定46例CRC组织及其对应正常黏膜、6例结直肠腺瘤(CRA)及其对应正常黏膜以及18例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PRL-3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单链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检测基因突变情况。结果46例CRC中PRL-3基因表达量较相应正常黏膜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7比0.4±0.1,P<0.01);6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与对应的正常黏膜中PRL-3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0.3比0.5±0.2,P>0.05);12例淋巴结转移灶和6例肝转移灶PRL-3基因表达量分别为2.1±0.8和3.3±1.0,显著高于原发癌肿、正常黏膜、阴性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P<0.01)。PRL-3基因表达水平与CRC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PCR-SSCP分析发现,6例肝转移灶中有1例出现异常泳动条带。结论PRL-3基因在CR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基因表达上调和基因突变共同实现的。
- 赵高平周总光雷文章于永扬郑雪莲高宏凯
- 关键词:磷酸酶PCR-SSCP分析DUKES分期PCR测定病理学指标淋巴结组织
- 腰方肌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比较腰方肌阻滞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股沟疝手术患者麻醉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男性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腰方肌阻滞组20例和B组传统局部浸润麻醉组20例,分别进行相应方式麻醉,A组麻醉由麻醉师在超声引导下完成,B组麻醉由手术医师完成,待麻醉发挥效应后开始进行手术,术中记录麻醉操作所用时间,麻醉完成至手术开始平均等待时间,单纯手术时间,总手术时间(包括入麻醉操作时间、麻醉后等待时间以及单纯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开始作切口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束时VAS评分,术中最大疼痛评分,术后6 h疼痛评分。结果A组患者麻醉操作平均时间为7.1 min,麻醉完成至手术开始平均等待时间23.8 min;总手术时间平均为62.8 min。手术开始作切口时VAS评分平均为2.3分,结束时VAS评分平均为0.8分;术中最大疼痛值平均为2.8分,术后6 h疼痛评分平均为1.5分。B组患者麻醉操作平均时间1.8 min,麻醉完成后至开始手术等待时间平均0.4 min;总手术时间平均为37.9 min;手术开始作切口时VAS评分平均约0.2分,结束时VAS评分平均约0.1分。术中最大疼痛评分平均约1.3分,术后6 h疼痛评分平均为4.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单纯手术时间平均为32.8 min,B组患者单纯手术时间平均为35.8 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局部浸润麻醉等待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中需要随时追加麻醉药物,且与手术医师的麻醉技巧和手术操作熟练程度有关。腰方肌阻滞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局部浸润麻醉,但术中镇痛效果稍差于局部浸润麻醉,且麻醉医师需要一定学习曲线,所以具体选择何种麻醉方式应根据各自所在医疗单位的技术水平和手术医�
- 徐静安晶晶洪瑛谭永琼简福顺雷文章
- 关键词:局部浸润麻醉疝修补术
- 1892例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5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92例行腹股沟疝日间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完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血电解质、凝血常规、输血前全套、血型、胸部X线片、心电图。对需暂缓日间手术的情况,纠正相关异常指标后重新预约手术时间。术前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患者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应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法或巴西尼法。记录患者麻醉方式、手术方法、修补材料、手术时间、转入住院部的例数及原因、治疗费用。日间手术中心于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主刀医师于术后1、3、6、12个月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并发症发生情况、慢性疼痛发生情况、疝复发情况、再入院患者例数及原因。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结果:1892例患者中,1889例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3例改为全身麻醉;1874例采用无张力修补法,其中采用超普疝材料1592例,超普网塞材料264例,普理灵疝材料8例,戈尔平片6例,聚丙烯三维网塞材料4例;18例采用巴西尼法。无围术期死亡患者。189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8±12)min。1例患者因术后切口疼痛拒绝出院,1例因皮下血肿, 1例因饱食后腹胀,转入住院部,均经处理后顺利出院。出院后2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12例为切口浅层感染,换药后痊愈,无补片取出患者;5例出现阴囊及腹股沟区水肿;3例出现皮下血肿;2例出现恶心呕吐; 2例出现尿潴留;2例出现切口裂开,均经对症处理后顺利恢复。1 892例患者治疗费用为(6 956±249)元/侧(腹股沟疝)。出院时患者满意率为99.049%(1874/1892)。患者随访率为86.152%(1630/1892),随访时间为1~6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5个月。随访
- 宋应寒雷文章
- 关键词: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疗效
- 血栓药物对局部麻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患者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停用口服抗血栓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行局部麻醉下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术前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的腹股沟疝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一时期入院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腹股沟疝Rutkow分型与试验组相匹配的未服用抗血栓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围手术期不停用抗血栓药物治疗,2组患者由同一主刀医生行局部浸润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天数和术后30 d内患者切口并发症、出血性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4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74例(口服华法林14例、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3例,口服阿司匹林36例口服氯吡格雷13例、口服替格瑞洛1例、联合口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7例),对照组7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BMI、腹股沟疝Rutkow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试验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术区皮下血肿,无需输血及再次手术治疗,4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例出现阴囊水肿。对照组术后3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均保守治疗后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发现血栓栓塞事件。结论长期口服抗血栓药物的患者可安全地行局部浸润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不中断抗血栓药物治疗与未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相比不会增加术中出血及术后出血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 张森Gonish hada简福顺谢妍妍宋应寒雷文章
- 关键词: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
- 腹壁切口疝分型与手术前后腹腔压力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分析腹壁切口疝分型与手术前后腹腔压力变化压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确诊为切口疝并行手术修补的4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腹部CT测量疝环大小联合三维重建计算疝囊/腹腔容积比进行分型,并记录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腹腔压力、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尿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疝环长径和腹腔/疝囊容积比的相关性。结果48例患者中型疝13例,大型疝19例,巨大疝16例。疝环长径6~25 cm,平均(11.53±3.79)cm;手术时间(73.5±8)min;疝环大小与疝囊/腹腔容积比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669,P<0.001);中型疝,大型疝及巨大型疝组术后48 h最高腹腔压力分别为(11.90±1.90)、(15.00±3.00)、(22.25±2.00)mmHg,提示腹腔压力逐渐升高;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4.80±2.50)、(17.50±2.00)、(24.00±3.00)h,提示排气时间延迟;术后24 h尿量分别为(1565.92±149.56)、(1285.05±124.87)、(1173.56±48.29)ml,提示尿量逐渐减少,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在术前麻醉完成后、麻醉清醒时、术后24 h、术后48 h,3组呼吸频率、心率、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经过LSD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疝术后腹腔压力增高、切口疝分型与术后腹腔压力关系密切,切口疝手术精确分型、术后监测腹腔压力对预防和应对腹腔间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具有临床意义。
- 彭雪峰杨华杨华宋应寒宋应寒张雨晨
- 关键词:切口疝腹腔间室综合征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腹壁切口疝中的应用:48例患者的临床经验总结
- 2024年
- 目的 评价三维可视化(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3DV)技术在复杂腹壁缺损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3DV技术重建并用Medraw软件分析腹壁缺损面积,据此进行腹壁缺损分类和分区,计算疝囊/腹腔容积比,预估补片大小,记录术后24 h及48 h时的腹腔内压力值以及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到48例复杂腹壁切口疝患者,其中正中线腹壁切口疝30例,其他部位18例。中型疝13例、大型疝19例、巨大疝16例。48例患者通过3DV技术测量的腹壁缺损面积为(92.11±60.25)cm^(2),疝囊/腹腔容积比为(7.7±5.2)%,术中实际测量的腹壁缺损面积为(89.20±57.38)cm^(2),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3DV技术测量和术中实际测量的腹壁缺损面积值呈正相关(r=0.959,P<0.001)。手术时间为(73.5±8.2)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1.66±15.32)h,术后24 h和48 h时的腹腔内压力分别为(13.50±2.12)mmHg、(11.39±1.42)mmHg,住院时间为(7.12±1.21)d。48例患者中术后共有7例(14.6%)患者发生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非计划再次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均未见远期疝复发。结论 从本组资料分析结果看,应用3DV技术评估复杂腹壁切口疝可以辅助疝外科医师作出正确抉择,安全而有效。
- 彭雪峰彭雪峰杨华宋应寒宋应寒雷文章
-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技术
- 经股部入路应用超普网塞UPP修补股疝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采用超普网塞UPP(UltraproPlug)经股部入路行股疝无张力修补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3年1月采用超普网塞UPP经股部入路行股疝无张力修补术的123例(126侧)股疝患者临床资料。男17例,女106例;年龄32~95岁,平均63.3岁。左侧48例,右侧72例;双侧3例。病程1个月~26年,中位时间25个月。可复性疝35例(36侧),难复性疝88例(90侧)。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标准:I级20例,II级42例,III级56例,Ⅳ级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复发和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手术时间7~28min,平均14.5min;术后住院时间2~96h,平均19.4h,其中112例住院时间〈24h。1例术后发生切口裂开,2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119例(122侧)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4~50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随访期间股疝均无复发。其中2例(2侧)发生切口慢性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标尺评价分别为20、30mm。结论采用超普网塞UPP经股部入路行股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以及复发率、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低等优点。
- 宋应寒陆安清马东扬白佳雷文章
- 关键词:股疝无张力修补术
-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治疗低位直肠癌被引量:56
- 2002年
- 目的 探索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 方法 按TME原则、用双钉合技术 (DST) ,在腹腔镜下对 6 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TME、DST低位、超低位结肠 肛管吻合术。 结果 手术时间 110~ 2 10min ,平均 12 5min ;术中出血 5~ 80ml,平均 2 0ml;术后 1~ 2d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 ,住院时间 5~ 14d ,平均 8d。 1例患者因凝血障碍中转开腹 ,其他 6 1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疼痛剂应用 2 8例 ,除 1例吻合口漏、1例尿潴留外 ,其余患者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结论 腹腔镜TME、低位、超低位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创伤小、保肛率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 周总光李立舒晔于永扬程中雷文章王天才
- 关键词: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直肠癌直肠肿瘤微创外科
- 完全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经验分享
- 2024年
-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手术(TES)微创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2年3—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例产后DR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行TES术,腹直肌后置入15 cm×20 cm聚丙烯疝修补网片加强修复,无需钉枪固定,无需防粘连补片。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采用门诊、微信及电话联系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完全TES手术,无中转开腹,2例合并脐疝,1例合并白线疝,平均手术时间168 min,术后第1天数字分级法疼痛评分平均为2分,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约2.5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5 d。4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3、6、9、12个月,无复发病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TES治疗产后DRA是安全、经济、有效的。
- 李斌李斌宋应寒宋应寒
- 关键词:疝修补术补片
- 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比较0.25%和0.5%浓度的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在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成人单侧腹股沟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0.25%利多卡因,对照组给予0.5%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术。记录术中使用的利多卡因的体积、剂量、手术时间和麻醉相关并发症,评估患者切皮时、手术开始1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均无更改麻醉方式。二组术中使用利多卡因的剂量[(153±30)mg vs(287±36)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629,P=0.000),其他各项指标二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获得了相同的麻醉效果,但在麻醉药物剂量方面0.25%组明显低于0.5%组。应用低浓度利多卡因可降低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值得推荐。
- 宋应寒陆安清马东扬白佳雷文章
- 关键词:腹股沟麻醉利多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