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军

作品数:8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信息系统
  • 2篇震后
  • 2篇震区
  • 2篇石流
  • 2篇泥石
  • 2篇泥石流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形
  • 1篇地形条件
  • 1篇地形因子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因素
  • 1篇断裂带
  • 1篇岩性
  • 1篇遥感
  • 1篇遥感技术
  • 1篇预埋

机构

  • 8篇湖南科技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交通运输部
  • 1篇郑州旅游职业...

作者

  • 8篇韩军
  • 4篇韩用顺
  • 3篇曾思美
  • 2篇薛蛟
  • 2篇孔亚平
  • 2篇梁川
  • 2篇钱宁
  • 2篇黄鹏
  • 1篇朱颖彦
  • 1篇崔鹏
  • 1篇黄鹏
  • 1篇彭述刚
  • 1篇李龙伟
  • 1篇杨命青
  • 1篇王云
  • 1篇李军
  • 1篇张永祥
  • 1篇董少坤
  • 1篇张勇

传媒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大众科技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地形条件对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岷江上游河谷地带位于汶川地震极震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频繁活动与复杂的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以岷江河谷汶川段为典型研究区,在分析了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分布状况和主要地形影响因素,并基于次生山地灾害形成因素贡献率,引入确定性系数,利用GIS和RS技术,定量分析了高程、坡度和坡向3个主要地形因子对次生山地灾害的易发程度,确定了最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地形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分布集中、规模巨大等特征,并受地形条件控制;2)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高程条件为1 000~1 600 m的高程范围,高程大于1 600 m的区域,山地灾害随海拔升高而越不易发生;3)坡度大于35°的中陡坡地带,均利于次生山地灾害的发生,且随坡度增大,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4)有利于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坡向条件依次为东南、东、南和东北4个方向,其CF分别为0.169、0.1440、.135和0.023;5)利用GIS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定量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易发性分析。研究方法可以为灾区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对灾区山地灾害防治规划、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等具有参考意义。
韩用顺梁川崔鹏韩军薛蛟张永祥
关键词:地形因子
矿区地面场景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文章根据矿区的地面环境特征和实体类型,将矿区地面实体分成点、线、面、体四个部分,以ArcEngine为开发平台、Multipath为三维数据模型,动态建立矿区地面三维场景。云南东川某矿的地面场景的三维建模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逼真性。
曾思美董少坤韩军黄鹏
关键词:三维建模可视化GIS技术
震后泥石流监测技术
泥石流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山区,破坏力极强的山地自然灾害之一,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等特点。对山区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着极大的威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及人类活动的强度的持续加剧,在全球气候不断恶化的推...
韩军
关键词:地震灾区泥石流监测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文献传递
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被引量:7
2010年
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成灾迅速、危害严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2)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的制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3)利用GIS和遥感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韩用顺朱颖彦孔亚平韩军薛蛟曾思美
关键词:汶川地震
三维煤气管网仿真系统设计与实践被引量:4
2011年
以煤气地下管网为例,按照软件工程思想,采用ArcEngine平台,使用Visual Studio.NET开发工具,结合GIS、数据库、面向对象、虚拟现实、ADO.NET等技术,设计三维煤气管网仿真系统,实现了三维管网的仿真。系统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和模型库,实现地下煤气管网的基础数据采集、信息管理、三维虚拟仿真、监测预警、专题制图和综合服务等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体系结构较好地实现了多源数据管理与系统集成,利用GIS和面向对象技术可进行煤气管网快速三维建模和动态虚拟仿真。
杨怀磊曾思美王万东韩军李军钱宁
关键词:煤气管网三维仿真信息系统数据库
震区泥石流淤埋强度评价——以红椿沟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泥石流灾害是震后危害最大的次生山地灾害,已成为山区防灾减灾和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快速科学地计算震后泥石流淤埋强度和宽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淤埋强度评估,对灾后重大工程选址重建和保障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震区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考察、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泥石流淤埋厚度、宽度和强度评估模型,进行红椿沟泥石流淤埋强度评估。研究表明:(1)红椿沟泥石流淤埋厚度评估结果为11.07 m,实测结果为10.5 m,绝对误差为+0.57 m、相对误差5.1%;(2)泥石流淤埋宽度评估结果为174.66 m,实测结果为180.3 m,绝对误差为-5.64 m、相对误差3.2%;(3)泥石流淤埋强度指数为4.6,为极高强度,具有极高的冲淤能力和危险性;(4)建立的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但还需要在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对重要参数作进一步的修正。研究结果为震区都汶公路及其跨沟桥梁设计施工和防治工程优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韩用顺孔亚平王云钱宁黄鹏韩军
关键词:泥石流
龙门山区震后山地灾害地质因素敏感性评价被引量:9
2010年
从与山地灾害关系密切的地质环境条件入手,选择了岩性和断裂带大指标,以龙门山区为典型区,根据灾害发生学原理,建立敏感性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岩性、断裂带等对山地灾害的敏感性,并根据敏感性指标对研究区进行了敏感性区分。结果表明:岩性对山地灾害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次硬岩〉硬岩〉软岩层〉极软岩层;断裂带对山地灾害的敏感度主要集中在距离断裂带0~2 km范围内。
杨命青王万东毋利军张勇韩军
关键词:山地灾害岩性断裂带龙门山
震区重力侵蚀及其产沙输沙效应研究——以震中牛圈沟为例被引量:7
2012年
震区重力侵蚀及其产沙输沙效应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和城镇损毁,极大地改变了灾区生态环境并严重威胁灾后恢复重建和重大工程安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汶川地震震中牛圈沟流域为研究区,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区布设野外监测网,选择流域中下游的典型部位,采用GPS、全站仪、3D激光扫描系统和GIS等现代测绘技术,进行不同水土条件下的坡面、断面、沟道和地表形变监测,分析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的发育特征、产沙输沙效应和致灾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泥石流具有大冲大淤特征,在流域中下游一场泥石流最大冲刷和淤积深度分别达6.84和4.77 m;2)在沟道上部,泥石流表现为冲刷特征,其中最大冲刷6.84 m;3)在沟道中部,前期泥石流会产生弯道超高现象,凹岸比凸岸平均高出2.2 m,在后期泥石流表现出大规模冲刷作用,最大冲刷深度3.77 m;4)在沟道下部,前期泥石流表现为堆积特征,平均堆积厚度达1.65 m,后期泥石流表现冲刷作用,河床向一侧迁移,并形成倾斜河床;5)重力侵蚀具有强烈的产沙输沙效应,一场泥石流的平均产沙输沙量和堆积厚度可达到15.2×104m3和1.44 m、最大输沙量和冲刷深度分别可达16.2×104m3和1.53 m。研究结果可以为灾区重大工程选址选线、河流整治和次生山地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保障山区公共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韩用顺梁川韩军黄鹏李龙伟彭述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