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标
-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槲皮素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2024年
- 肝细胞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有很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槲皮素是一种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被证实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理作用。研究槲皮素对人肝癌SNU-449和Hep-3B细胞生长的影响,提示其作为抗肿瘤药物应用的潜在价值。方法 采用槲皮素处理肝癌SNU-449和Hep-3B细胞,CCK8实验检测槲皮素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槲皮素能够显著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同时槲皮素明显抑制人肝癌SNU-449和Hep-3B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呈现槲皮素浓度依赖性。结论 槲皮素能够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 张俊丽顾标李毅李宏卫王芬
- 关键词:槲皮素肝细胞肝癌细胞增殖
- 微柱凝胶技术与凝聚胺法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前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2024年
- 通过对微柱凝胶技术与凝聚胺法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前检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了解两种技术在新生儿输血前检测中的应用差异。方法 选取我院80例需进行输血前检测的新生儿,按照检测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微柱凝胶技术观察组和凝聚胺法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新生儿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日龄和体重两项,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微柱凝胶技术)在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血清游离抗体阳性和抗体放散阳性检验结果上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凝聚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型鉴定结果中正反定型符合的比例也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交叉配血成功的比例更是达到了10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前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凝聚胺法,无论在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还是在交叉配血成功率上都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值得在临床实际中进行推广应用。
- 唐伟纯肖盼顾标徐鹏琛
- 关键词:微柱凝胶技术凝聚胺法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前检测
- 输血科在临床输血工作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4年
- 输血科肩负临床输血工作,是临床参与临床急救及危重患者救治的重点科室。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提高血液使用效能,本文就如何科学、合理、安全用血进行剖析,特别是通过对临床输血流程科学合理的管理,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用血科室沟通,把握临床用血指征,规范临床用血疗效评估,持续改进临床输血工作,提高临床用血质量,把安全输血提高到重要地位。
- 李建国顾标
- 关键词:输血管理疗效评估信息化管理
- 一种血型检测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型检测装置,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检测装置本体,检测装置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电动导轨,电动导轨的一端贯穿至检测装置本体内,检测装置本体的侧壁上开设有配合电动导轨使用的缺槽,电动导轨上活动设置有放置座,放...
- 顾标李毅王芬 唐伟纯 邵丽利 张俊丽
-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用血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和开展临床输血技术指导,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地用血。方法对本院临床科室输血量较大的前10位科室的血液成分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三年的平均成分输血率在98%以上,远远大于三级甲等医院目标管理标准(>85%)的要求。临床用血主要仍集中在手术科室,血液内科、消化内科及肿瘤内科等用血量亦较大。血浆成分的使用不能严格遵循输血指征。结论本院临床用血存在使用不尽合理现象,应建立控制不合理输血的长效机制。
- 顾标李建国
- 关键词:临床用血成分输血
- 2022-2024年蚌埠市某医院临床用血质量管理调查分析
- 2024年
- 本文就蚌埠市某院2022-2024年间临床用血质量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旨在提高临床用血管理水平和保障用血安全。方法 选择该院2022年-2024年间20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临床用血情况展开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不同科室临床用血数据,获得了各科用血情况和自体血率指标。同时通过统计学分析观察指标来明确目前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情况。结论 该院对临床用血质量的管理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管理、提升自体血率、优化用血流程、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 唐伟纯张茹肖盼顾标周芳
- 关键词:临床用血质量管理
- 孕妇IgG抗体效价与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关联性研究
- 2024年
- 是为了研究并了解孕妇IgG抗体效价和ABO新生儿溶血病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我们分别对360例O型和非O型孕产妇产生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生情况以及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新生儿溶血病进行研究。结果 O型孕产妇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7.22%)明显高于非O型孕产妇(0.56%),数据分析显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不规则抗体阳性的孕妇中,抗-D, 抗-E和抗-M均有一定比例出现了新生儿溶血病, 尤其抗-D和抗-M的产妇, 每一种抗体阳性的孕妇中,都有一半以上的孕妇的新生儿发生溶血病。结论 O型孕产妇以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的孕妇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较高,这表明孕妇的IgG抗体效价可能与ABO新生儿溶血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提醒我们需要在临床护理中对这部分孕产妇进行重视和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预防措施。
- 唐伟纯肖盼顾标徐鹏琛
- 关键词:ABO新生儿溶血病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