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腺癌组织中Fas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
- 1999年
- 目的 了解胃腺癌中凋亡相关基因Fas表达情况。方法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8例胃腺癌组织中Fas的表达。结果 从低分化腺癌到高分化腺癌,Fas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2.5%(3/24)、70.6%(12/17)和71.4%(5/7),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23.8%(5/21)而无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5.6%(15/2),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浸及粘膜及粘膜下的胃癌其阳性表达率为71.4%(5/7)浸及浆膜及周围组织为23.5%(4/17),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胃腺癌中分化程度高者Fas阳性表达率高,浸润程度深及有淋巴结转移者Fas阳性表达率低。
- 贾百灵李继昌靳秀黄河
- 关键词:胃癌FAS
- 胃动力药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被引量:3
- 2004年
- 陈国庆任九凌黄河
-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塞平
- 胸腔内注入四环素治疗肝性胸水14例
- 1993年
- 肝性胸水诊断容易,但治疗困难。我们采用胸腔内注入四环素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收集14例肝性胸水,男13例,女1例,年龄40~58岁,平均47岁。胸水位于右侧12例,双侧2例,大量胸水10例,其中2例特大量胸水,分别抽液59 000和77 900ml,中等量4例。胸水化验为漏出液,细菌培养,图片查抗酸杆菌及查癌细胞均为阴性,2例肉眼及镜下为血性。13例同时存在中~大量腹水,1例为不伴腹水的肝性胸水。肝炎后肝硬化13例,血吸虫肝硬化1例。
- 王仲会郑传惠袁汝根杨玉秀黄河李怀斌
- 关键词:水胸肝性胸水四环素
- Fas、Bax表达及细胞凋亡与胃癌浸润及转移的关系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探讨Fas、Bax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细胞凋亡TUNEL法检测 48例胃腺癌中Fas、Bax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 Fas ,Bax蛋白在高、中分化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分化胃癌 (P <0 .0 5 ) ;Fas、Bax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 2 3 .8% ,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癌的 5 5 .8%和5 1.9% (P <0 .0 5 ) ,Fas蛋白在侵及粘膜及粘膜下层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侵及浆膜及周围组织的胃癌 (P <0 .0 5 ) ,而Bax蛋白与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 ;Fas蛋白与Bax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 (P <0 .0 5 )。Fas、Bax蛋白阳性组织与Fas、Bax蛋白阴性组织比较 ,前者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后者 (P <0 .0 5 )。结论 Fas、Bax异常表达与胃癌的分化、预后有关 ,两者在胃癌中的表达呈相关性 ,并且对细胞凋亡均有重要调节作用。
- 贾百灵李继昌张和平黄河
- 关键词:FAS蛋白BAX蛋白胃癌细胞凋亡
- 经内镜电凝切除小儿大肠息肉160例临床分析
- 1993年
- 近年来利用纤维结肠镜,对成人息肉电凝切除已成常规,应用于小儿病例报告不多。我院消化内科自1982年~1989年10月共做纤维结肠镜4210例,经内镜电凝切除大肠息肉456例,其中小儿大肠息肉160例,电凝切除息肉206颗,占同时期电凝切除息肉的35.1%对38例结肠腺瘤样息肉患儿进行随访1~2年,复查25例,未发现复发。现就经内镜电凝切除小儿大肠息肉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 朱继德黄河樵风桂李怀斌刘福生杨玉秀张幕琴齐玉芬虎玉风崔进昌黄德元马玉玲李克燕
- 关键词:肠肿瘤息肉大肠内窥镜
- 肝外阻塞性黄疸诊断技术评价及展望
- 2002年
- 梁宝松牛正先黄河
- 关键词:超声诊断CTPTCERCP肝外阻塞性黄疸
- 胃腺癌发生过程中Fas、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7
- 1999年
-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胃癌的发生不仅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有关,还与细胞凋亡被抑制有关[1]。为了了解凋亡相关基因Fas、bcl2、Bax在胃腺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
- 贾百灵李继昌黄河李修岭
- 关键词:胃腺癌FASBCL-2BAX
- ERCP后CT扫描对导致阻塞性黄疸的胰胆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联合应用ERCP和ERCP后CT扫描 ,以提高对导致阻塞性黄疸的胰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地对5 5例阻塞性黄疸ERCP检查不能确定的病例 ,于拔管后 2小时内立即行CT扫描。由三位专科医生按照统一观察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5 5例中 2 4例为胰胆恶性肿瘤 ,3 1例为良性病变。ERCP诊断完全正确率 5 8 2 % (3 3 / 5 5 ) ,ERCP后CT扫描为 92 7% (5 1/ 5 5 ) ,P<0 0 5。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ERCP后CT扫描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可提高病因诊断正确率。
- 梁宝松杨玉秀葛英辉李修岭郭濴于彦玲齐玉芬李怀斌黄河牛正先
- 关键词:ERCP胆管阻塞阻塞性黄疸
- 幽门螺杆菌感染时致炎性因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1995年
- 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并同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但Hp感染时致炎性因子的作用国内外研究尚少,其具体的致病机制及相互间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有关资料提示: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细胞毒素、Hp的酶类及粘附因子参与了Hp感染时的致炎症反应,对Hp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Hp致病机理的了解。
- 丁松泽李怀斌黄河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细胞因子
- 纤维结肠镜下电凝切除息肉附329例分析
- 朱继德黄河李怀斌
- 关键词:结肠息肉乙状结肠镜检腺瘤肠息肉电凝法肠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