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钊
- 作品数:24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医学重点专科专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h17细胞与Treg细胞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8例蕈样肉芽肿、13例大斑块型副银屑病、17例扁平苔藓及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Th17细胞...
- 黎钊侯秀丽王平刘东银王媚郑俊惠
- 文献传递
- 基于克隆性TCR基因重排的CTCL的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 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最常见的皮肤淋巴瘤,其早期诊断和早期微小皮外累及的判定常十分困难。目前,BIOMED-2系统虽提高了T细胞恶性增生的TCR基因重排的检出率,但仍有不足。本文拟以BIOMED-2系统结合基因扫...
- 黎钊王平
- 文献传递
- mTOR介导黑素细胞自噬调控MITF:白癜风分子靶向治疗的初步研究
- 王平许爱娥洪为松王媚黎钊聂慧琼孙宝云
- 白癜风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顽固难治,其治疗方法疗效不一,且均存在治疗抵抗(therapy-resistance)。特别是暴露部位的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自噬在黑素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推...
- 关键词:
- 关键词:白癜风
- 正常人黑素细胞MITF对酪氨酸酶相关蛋白的转录调控研究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研究正常人黑素细胞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对与黑素生成密切相关的酪氨酸酶相关蛋白(TRPs)家族的转录调控。方法应用小RNA干扰技术(慢病毒感染),对培养的原代正常人黑素细胞进行MITF基因沉默,然后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MITF基因沉默前后,MITF、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P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YRP2)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正常人黑素细胞具有显著表达的MITF、TYR、TYRP1和TYRP2;MITF基因沉默后,MITF、TYR和TYRP1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下降2倍(P=0.001)、1.5倍(P=0.05)和5倍(P=0.005),TYRP2的表达水平上调3倍(P=0.004);而MITF基因沉默后的MITF、TYR、TYRP1的蛋白表达也显著下降,TYRP2蛋白显著升高。结论 黑素细胞TRPs家族与MITF转录调控密切相关,TYRP2可能存在不依赖于MITF的转录调控。
- 黎钊王平洪为松郑俊惠
- 关键词:黑素细胞MITF
- 泛素结合酶2S参与调控黑素瘤行为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21年
- 目的揭示黑素瘤中可能与泛素结合酶2S(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探讨UBE2S参与调控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将A375黑素瘤细胞分为基因敲降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用含LV-UBE2S-RNAi(14011-1)的慢病毒和CON053慢病毒转染细胞构建UBE2S敲降细胞株和阴性对照细胞株。提取两组细胞株RNA,并将其纯化及片段化,与芯片探针杂交洗染获取芯片数据。采用Ingenuity路径分析软件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芯片数据进行进一步解析,鉴定可能与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应用免疫印迹法对UBE2S调控的下游分子进行验证。采用双尾t检验筛选差异基因。结果在基因敲降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差异倍数绝对值>2且P<0.05的差异基因512个,其中上调基因247个,下调基因265个。差异基因信息的Ingenuity路径分析结果证实,干扰素信号和肝X受体/视网膜X受体活化通路显著激活,真核起始因子2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则被抑制。预测上游调控因子中IFNA2为强烈激活,核因子κB(复合物)被抑制。综合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推测黑素瘤细胞UBE2S基因可通过调节IFITM1、STAT1、ISG15和TNFRSF11B基因的表达发挥功能。免疫印迹显示,A375细胞UBE2S基因敲降前后,IFITM1蛋白均未表达,敲降后ISG15蛋白表达上调19.94倍,STAT1蛋白表达上调1.47倍,TNFRSF11B蛋白表达下调79.1%。结论UBE2S可能通过与STAT1、ISG15和TNFRSF11B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黑素瘤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
- 朱蒙燕黎钊王佳琦马阳阳张小燕王平
- 关键词: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 Th17和Treg细胞与蕈样肉芽肿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调节性T(Treg)细胞和Th17细胞在蕈样肉芽肿不同分期中的变化.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28例蕈样肉芽肿、13例大斑块型副银屑病、17例扁平苔藓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百分率,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蕈样肉芽肿、13例副银屑病、17例扁平苔藓及10例健康对照蜡块组织中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结果 蕈样肉芽肿、副银屑病、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09±1.68)%,(6.53±1.67)%,(2.84±1.16)%较健康对照[(1.01±0.35)%]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蕈样肉芽肿、副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亦高于扁平苔藓(均P< 0.05);蕈样肉芽肿与副银屑病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在蕈样肉芽肿较副银屑病、扁平苔藓患者比健康人升高[(3.22±0.82)%比(2.46±0.79)%,(1.38±0.47)%和(0.59±0.30)%,均P< 0.05].FOXP3阳性率在蕈样肉芽肿、副银屑病及扁平苔藓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14.94±4.46)%,(11.95±4.72)%,(6.32±2.81)%比(3.43±1.79)%,均P< 0.05],蕈样肉芽肿及副银屑病比扁平苔藓高(均P< 0.05),蕈样肉芽肿比副银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阳性率在蕈样肉芽肿、副银屑病、扁平苔藓和正常组织中分别为(15.89±177;4.27)%,(12.02±177;3.34)%,(4.84±177;1.93)%和(2.62±177;0.89)%,其中,蕈样肉芽肿均高于副银屑病、扁平苔藓组织及正常组织(均P< 0.05).蕈样肉芽肿、副银屑病外周血Th 17/Treg细胞比率比扁平苔藓、健康对照低(0.41±177;0.11,0.39±177;0.12比0.50±177;0.06,0.57±177;0.19(均P<0.05).早期蕈样肉芽肿Th17细胞与Treg细胞呈正相关(r=0.423,P< 0.05),肿瘤期蕈样肉芽肿Th17细胞有所下降,而Treg细胞继续升高,但蕈样肉芽肿各期差异无统计
- 黎钊王平侯秀丽刘东银王媚郑俊惠
-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T淋巴细胞调节性TH17细胞
- Th17细胞与Treg细胞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在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8例蕈样肉芽肿、13例大斑块型副银屑病、17例扁平苔藓及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Treg细胞和Th17...
- 黎钊王平刘东银郑俊惠王媚
- 文献传递
-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干扰素治疗蕈样肉芽肿疗效及其与Treg/Th17细胞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单独或联合干扰素治疗覃样肉芽肿(MF)的疗效,探讨外周血调节性T(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33例ⅠA期-ⅡA期MF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应用NB-UVB单独照射(照射组)和NB-UVB照射联合重组人干扰素(INF)-α-2b肌内注射(联合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9个月后分别采集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和Th17细胞百分率.以10例健康人外周血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结果 平均治疗时间9个月,照射组15例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6例,联合组18例中,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1例,联合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独治疗(P=0.023).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均P< 0.05),两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患者组Treg和Th17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 0.05).联合组Treg和Th17细胞降幅均大于照射组(均P<0.05).7例治疗无效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reg细胞较治疗前亦有降低(P<0.05),Th17细胞无显著下降(P>0.05).结论 NB-UVB照射联合INF-α-2b肌内注射治疗MF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NB-UVB,疗效可能与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降幅有关.
- 侯秀丽王平黎钊聂慧琼刘东银
- 关键词:紫外线疗法干扰素ΑTH17细胞蕈样肉芽肿
- MITF转录调控MicroRNA与白癜风临床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 宋秀祖洪为松王平许爱娥黎钊
- 白癜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毁容性皮肤疾病,顽固难治,临床可分为节段型白癜风(SV)和非节段型白癜风(NSV),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黑素细胞的缺陷和缺失导致黑素生成缺失是白癜风的病理基础。酪氨酸酶(TYR)为黑素生成的核心...
- 关键词:
- 关键词:白癜风皮肤疾病细胞生物学
- 基于16S rRNA测序探讨银屑病1号方对银屑病患者皮肤微生态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观察银屑病1号方对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皮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口服银屑病1号方治疗后,取治疗前后皮肤样本,同时选取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治疗前后菌群多样性及菌群分布差异。[结果]银屑病1号方治疗后患者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目较治疗前患者组显著减少(P<0.05)。在门水平上,治疗后患者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增加,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含量减少;在属水平上,治疗后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属、葡萄球菌属、棒状杆菌属丰度增加,链球菌属丰度下降。秩和检验显示,治疗前患者组中相对丰度较高(>1%)的差异物种有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葡萄球菌属、金黄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功能预测分析,患者组的皮肤微生态功能与糖代谢、辅因子及维生素代谢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的相关基因通路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屑病1号方可通过改善皮肤微生态治疗银屑病。
- 叶瑜剑黎钊刘东银王平茹铉雯丁志山周芳美
- 关键词:银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