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毒性
  • 1篇血清
  • 1篇妊娠
  • 1篇妊娠期
  • 1篇妊娠期糖尿病
  • 1篇妊娠期糖尿病...
  • 1篇神经毒
  • 1篇神经毒性
  • 1篇胎盘
  • 1篇胎盘组织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糖尿病患者
  • 1篇体质量增长
  • 1篇内脂
  • 1篇前列腺
  • 1篇前列腺癌
  • 1篇前期胎盘
  • 1篇滋养细胞
  • 1篇子痫

机构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乔磊
  • 1篇周礼鲲
  • 1篇胡珊珊
  • 1篇乔磊
  • 1篇李鸿立
  • 1篇黄鼎智
  • 1篇华绍芳
  • 1篇巴一
  • 1篇王霞

传媒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天津市前列腺癌发病趋势分析
目的:根据天津市区1981-2012年前列腺癌的流行趋势和特点,结合天津市人口统计信息,对天津市区前列腺癌未来发病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方法:全部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来源于天津市疾病控制中心前列腺癌数据库,所有数据和...
乔磊
关键词:前列腺癌发病率
文献传递
miR-3074-5p/p27通路分子在子痫前期胎盘中表达特性的研究
目的:观察miR-3074-5p/p27通路分子在子痫前期胎盘中的表达模式,并对其相关机制展开初步探索,以期寻找到若干预测分子,为子痫前期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及物质基础。  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
乔磊
关键词:胎盘组织合体滋养细胞
高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高龄(≥35岁)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及其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分析其围生结局。方法 2015年7月-201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定期孕检并住院分娩的GDM患者200例进入本研究;根据建册时年龄是否≥35岁分为高龄GDM组及适龄GDM组。收集临床资料,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高效液相离子层析法(HPLC)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液态酶法检测血清糖化血清白蛋白(GA)水平。比较不同组别内脂素、Hb Alc等糖脂代谢指标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BW)等围生结局的差异。结果 (1)适龄及高龄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9. 59±3. 00)岁及(36. 51±2. 5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 60,P<0. 001),孕前体质量、体质指数(BMI)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但高龄GDM组孕期体质量增加显著高于适龄GDM组,分别为[(17. 37±4. 42) kg和(14. 92±4. 24) kg,t=3. 371,P<0. 001];GDM诊断成立后高龄GDM组体质量增速也高于适龄GDM组,分别为[(0. 72±0. 41) kg/w和(0. 48±0. 24) kg/w,t=3. 773,P<0. 001]。(2)高龄GDM组患者GA、Hb A1c及内脂素水平均高于适龄GDM组,分别为[(14. 85±1. 07)%和(14. 25±0. 88)%,t=3. 453,P<0. 001],[(5. 77±0. 37)%和(5. 38±0. 31)%,t=7. 289,P<0. 001],[(158. 15±72. 98)μg/L和(110. 69±50. 92)μg/L,t=4. 083,P<0. 001];高龄GDM组患者血脂TC、TG水平也高于适龄GDM组,分别为[(6. 84±1. 14) mmol/L和(6. 22±1. 41) mmol/L,t=2. 707,P<0. 05],[(4. 02±1. 02) mmol/L和(3. 40±1. 70) mmol/L,t=2. 331,P<0. 05]。(3)高龄GDM组分娩孕周略小于适龄GDM组,分别为[(38. 36±1. 12)周和(38. 87±1. 09)周,t=2. 731,P<0. 001];两组新生儿出生即刻Apgar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适龄GDM组相比,高龄GDM组阴道分娩率较低[48. 9%和65. 8%,χ~2=4. 237,P <0. 05],新生儿出生平均体质量较高[(3 576. 27±409. 41) g和(3 358. 55±415. 20) g,t=3. 106,P<0. 05]。高龄GDM组新生儿中大�
乔磊乔磊华绍芳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高龄体质量增长
钙镁合剂预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评价静脉钙镁合剂对奥沙利铂所致的神经毒性的预防作用。方法:查找使用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并对比钙镁合剂和安慰剂预防神经毒性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或者固定效应模型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临床研究,981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钙镁合剂较安慰剂在预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神经毒性的发生(P<0.000 01)和>I度的神经毒性(P<0.000 01)。亚组分析表明:钙镁至少均>1 g的合剂对预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有效。钙镁合剂与谷胱甘肽联合使用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钙镁合剂能有效预防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与谷胱甘肽联合可能增加疗效。
周礼鲲胡珊珊乔磊王霞黄鼎智李鸿立巴一
关键词:奥沙利铂钙镁合剂神经毒性META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