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露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沿江
  • 3篇长江
  • 3篇长江沿江
  • 2篇城市
  • 1篇英文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变化
  • 1篇人口减少
  • 1篇人口老龄化
  • 1篇碳排放
  • 1篇能源
  • 1篇能源结构
  • 1篇能源消耗
  • 1篇能源效率
  • 1篇区域规划
  • 1篇资源型
  • 1篇资源型城市
  • 1篇景观
  • 1篇空间异质性
  • 1篇老龄化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蚌埠学院
  • 1篇科隆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于露
  • 6篇段学军
  • 2篇张维阳
  • 2篇张予
  • 1篇曹有挥
  • 1篇宋正娜
  • 1篇戚晓明
  • 1篇虞孝感
  • 1篇车前进
  • 1篇张伟
  • 1篇董雅文
  • 1篇张伟

传媒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科学
  • 1篇2011年中...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极化区发展及功能评估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中国极化区发展及功能模式分析方法探讨,构建识别极化区功能的指标体系,采用极化区发展分析及功能评估方法,对中国已经批准建设的、具有极化区发展潜力的16个规划发展区进行了发展状况分析及功能定量评估,并提出发挥重要竞争力和影响力、承担重要引领带动功能、具有重要门户和枢纽地位、支撑落后地区快速发展等4类适合中国区域发展现状的极化区发展功能模式。
段学军虞孝感Josef Nipper张维阳于露
关键词:区域规划
现代工业型与传统资源型城市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对比分析——以无锡市与包头市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以现代工业型与传统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包头市与无锡市为代表进行对比,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对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量进行分解,探究两种类型城市碳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的异同。研究认为:①两种类型城市经济发展同碳排放量协同增长,碳排放效率逐年减小,离绝对减排的目标相差较远。新型工业城市具有高GDP低碳排放的特点,且碳排放量趋于稳定;传统资源型城市具有低GDP高碳排放的特点,碳排放强度、减排空间和潜力均大于前者,且碳排放量有进一步增大的潜力。②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改善,使得能源结构调整收效不大;能源效率的提高对碳排放量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经济发展对碳排放贡献一直保持高位。③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提升,是工业城市尤其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
张维阳段学军于露张伟张伟
关键词:碳排放能源消耗能源效率能源结构资源型城市
江苏省城市群体蔓延测度及评估
蔓延已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研究单一城市蔓延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单一城市蔓延测度与群体城市蔓延测度之间的区别,提出了基于空间形态和空间效应的城市群体蔓延测度方法.
于露段学军
长江沿江国家战略发展区功能识别与培育
段学军张予于露
景观空间异质性及城市化关联——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被引量:7
2011年
空间异质性是揭示地理现象空间分异规律的重要标志。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景观生态指数和统计学方法,构建景观空间异质性综合模型,定量测度了江苏省沿江地区景观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城市化关联,并基于二者的相关性将研究区域划分为6个异质性梯度区,提出了应对城市化干扰的景观空间协调对策。结果表明:景观空间异质性综合模型是对景观斑块结构、形态、数量3个组分特征的反映,是揭示景观连通性、稳定性和破碎化的重要依据;景观空间异质性与3个城市化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城镇空间扩张模式和城镇人口的集聚强度对景观空间异质性影响较大;景观空间异质性梯度分异与区域开发强度、开发时序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同时,面对城市化的干扰,应该实施保护生态景观空间、减少建设空间与其它景观的接触概率和实施差别化的城市化战略等政策协调城市化发展与景观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车前进曹有挥于露宋正娜董雅文
关键词:景观空间异质性城市化
长江沿江国家战略发展区功能识别与培育被引量:5
2011年
分析了长江沿江六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即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基于极化区理论,提出了国家战略发展区识别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经济的外向化程度、产业和服务业区位熵的定量分析,初步识别了各战略发展区的功能,即长三角经济区主要承担参与国际竞争、创新和门户功能,皖江城市带主要承担区域服务带动和创新功能,鄱阳湖经济区主要承担生态保育和区域带动功能,武汉城市圈主要承担中部带动和创新功能,长株潭城市群主要承担区域服务和带动功能,成渝经济区主要承担西部生态保育、西部带动功能。
段学军张予于露
关键词:长江沿江
长江沿江地区发展态势评估与分类被引量:6
2011年
区域发展是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评估区域发展态势是进一步研究区域发展前景的基础。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成本的辩证关系出发,以长江沿江产业带40个地级城市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标识发展水平和发展成本最重要的指标,构建了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复合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发展成本的基础上,依据二维判别矩阵,将长江沿江地区划分为高发展高成本区、高发展低成本区、低发展高成本区和低发展低成本区等4种类型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分别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和措施,为长江沿江地区新一轮的区域发展提供依据。
于露段学军
人口变化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以德国为例(英文)
2011年
在分析人口变化如何影响德国的城镇和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如何应对人口变化的主要结果——人口缩减和老龄化的。人口减少对二战以来东德和西德的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但是,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以前,两德的城市与区域规划一直是建立在人口增长的假设之上。两德统一以后,人口缩减和老龄化对城市和农村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首先,研究了人口缩减和老龄化的起因和结果,由于人口变化在东德更为显著,因此以东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其次,重点讨论如何应对人口衰减和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可以采用两种模式——"紧缩式"和"穿孔式",这两种方式都可以通过减少建筑面积和增加绿色空间或利用强度较小的土地类型来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则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方式来应对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一条可行的路径是通过撤销公共服务设施等方式,有计划地舍弃部分村庄,将村民在城镇中进行集中安置。
约瑟夫.尼珀克里斯蒂娜.舒尔茨于露
关键词:人口变化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