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海霞

作品数:50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1篇细胞
  • 24篇干细胞
  • 23篇造血
  • 22篇造血干
  • 22篇造血干细胞
  • 18篇异基因
  • 18篇基因
  • 16篇异基因造血干...
  • 14篇血小板
  • 14篇移植后
  • 13篇造血干细胞移...
  • 13篇干细胞移植
  • 12篇免疫
  • 11篇血液
  • 10篇血小板减少
  • 9篇免疫性
  • 8篇血小板减少症
  • 8篇异基因造血干...
  • 8篇免疫性血小板...
  • 7篇血液病

机构

  • 50篇北京大学
  • 2篇郑州市第三人...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50篇付海霞
  • 41篇黄晓军
  • 40篇张晓辉
  • 26篇许兰平
  • 17篇刘开彦
  • 17篇王昱
  • 17篇陈欢
  • 16篇韩伟
  • 15篇陈育红
  • 14篇王峰蓉
  • 13篇王景枝
  • 12篇孙于谦
  • 12篇张圆圆
  • 11篇闫晨华
  • 11篇陈瑶
  • 10篇朱晓璐
  • 10篇韩婷婷
  • 10篇何云
  • 9篇莫晓冬
  • 9篇刘代红

传媒

  • 14篇中华血液学杂...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第13届全国...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中华医学会医...

年份

  • 5篇2024
  • 5篇2023
  • 8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0例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3年
目的评估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998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二次移植的7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70例患者中男49例,女21例,二次移植时中位年龄为31.5(3~61)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其他16例;30例患者在二次移植时更换供者,40例未更换供者。首次移植后中位复发时间为245.5(26~2905)d。1例患者二次移植后原发病持续未缓解未获得粒细胞植入,其余69例患者均获得粒细胞植入。62例(88.6%)患者获得血小板植入,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3.1±4.7)%、(86.0±5.7)%(P=0.636)。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二次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4.0±10.3)%、(37.0±7.8)%(P=0.053),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分别为(19.4±7.9)%、(31.3±7.5)%(P=0.227),移植后100 d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9.2±5.1)%、(6.7±4.6)%(P=0.648),1年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6.7±11.4)%、(65.6±9.1)%(P=0.031)。二次移植后中位随访767(271~4936)d,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二次移植后2年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52.6±11.6)%、(62.4±11.3)%(P=0.423),总生存率分别为(28.3±8.6)%、(23.8±7.5)%(P=0.643),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8.3±8.6)%、(22.3±7.7)%(P=0.787)。二次移植前原发病完全缓解组(29例)、未缓解组(41例)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6.4±10.4)%、(11.0±5.2)%(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移植后早期复发(≤6个月)及二次移植前原发病未获得完全缓解是影响二次移植后复发、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更换供者对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二次移植的主要结局没有影响。
韩婷婷刘阳陈瑶张圆圆付海霞闫晨华莫晓冬王峰蓉王景枝韩伟陈育红陈欢孙于谦程翼飞王昱张晓辉黄晓军许兰平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血液病复发
肠道菌群的生物标志物在制备诊断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产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肠道菌群的生物标志物在制备诊断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对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首次发现了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肠道中与正常人存在丰度差异的菌群。对差异菌群...
张晓辉黄晓军王亚楠刘凤琪刘晓朱晓璐何云付海霞
文献传递
一种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miRNA标记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miRNA标记物及其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抑制miR‑98‑5p活性的物质或降低miR‑98‑5p含量的物质在如下1)‑6)中任一种中的应用:1)制备预防和/或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
黄晓军张晓辉王亚楠刘晓苏艳张高超付海霞何云朱晓璐
国产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国产达沙替尼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与原研达沙替尼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平行、交叉、自身对照设计进行试验。12例对甲磺酸伊马替尼或尼洛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CP患者,随机先给予受试制剂(国产达沙替尼,商品名依尼舒)或参比制剂(原研达沙替尼,商品名施达赛)100mg后,再自身交叉给予同剂量另一种制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患者血浆达沙替尼的浓度,估算达沙替尼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2种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结果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209.01±58.69)μg/L和(223.07±79.51)μg/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1±0.8)h和(1.1±0.8)h;末端清除半衰期(T1/2)分别为(5.10±1.34)h和(4.39±0.74)h;曲线下面积(AUC)0-τ分别为(646.65±185.67)h·μg/L和(695.84±273.40)h·μg/L;AUC0-∝分别为(668.11±186.00)h·μg/L和(712.42±278.08)h·μg/L。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5.32±1.70)h和(4.68±1.53)h。两药间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等效性检验,两种制剂在CML-CP患者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均等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国产达沙替尼和原研产品应用于CML-CP患者后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孔军陈楠付海霞杭太俊宋敏江浩
关键词:达沙替尼药动学生物等效性
依尼舒二线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15例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评价对伊马替尼和(或)尼洛替尼/氟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依尼舒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例对伊马替尼和(或)尼洛替尼/氟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依尼舒100 mg qd,评价其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疗效、总体生存和疾病进展及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3(8-20)个月,服用依尼舒中位时间12.3(2.7-17.6)个月。11例治疗前未达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患者,9例(82%)获得MCyR,中位时间2.9(2.6-5.4)个月;13例未达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患者,8例(62%)获得CCyR,中位时间3.1(2.9-7.9)个月;15例未达主要分子学反应(MMR)患者,7例(47%)获得MMR,中位时间6.3(2.6-9.1)个月;1例(7%)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获得MR4.5。2例患者于治疗后3个月及8个月进展至急变期,均检出T315I突变,分别于治疗后8个月、10个月死亡;1例于治疗11个月时死于第二肿瘤。15个月预期无进展生存率为78%,总生存率为77%。血液学不良反应: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6.7%),3-4级血小板减少4例(26.7%)。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生3-4级不良反应。结论:伊马替尼和(或)尼洛替尼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慢性期患者,应用依尼舒获得了较高的CCyR及MMR率。依尼舒治疗的近期观察中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未出现胸腔积液及心脏毒性不良事件。
孔军付海霞赖悦云石红霞秦亚溱黄晓军江浩
关键词:达沙替尼伊马替尼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伴活动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伴活动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GVHD与GVL效应的分离.方法 分析11例接受allo-HSCT后在白血病复发时存在活动性GVHD的患者其原发病、疾病状态、复发时GVHD类型、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疗效及转归等对GVL效应的影响.结果 11例患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6例,其中5例曾行预防性DLI,复发时伴有活动性DLI后GVHD,包括2例Ⅱ度急性GVHD(aGVHD),1例原局限型慢性GVHD(cGVHD)加重+新发Ⅱ度aGVHD,2例广泛型cGVHD 这5例患者复发后,2例行化疗+治疗性DLI,DLI后在广泛型cGVHD反复加重情况下,1例达完全缓解(CR)后再次复发,1例未达CR.另6例患者复发前未行预防性DLI,白血病复发时亦均存在活动性GVHD,包括3例广泛型cGVHD、1例Ⅰ度aGVHD及2例Ⅲ~Ⅳ度aGVHD,复发后行化疗+治疗性DLI,之后2例达CR后再次复发,4例未达CR.结论 allo-HSCT后活动性GVHD不一定伴随可抑制白血病复发的有效GVL效应.
张晓辉付海霞刘开彦许兰平刘代红陈欢韩伟陈育红王峰蓉王景枝赵婷王昱陈瑶黄晓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复发
儿童供者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物组分对单倍型相合移植预后的影响
2019年
为探讨儿童供者移植物组分对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aplo-HSCT)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儿童供者骨髓(bone marrow, BM)和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 PB)混合移植物组分对80例接受Haplo-HSCT的血液病患者预后的影响。80例患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platelet, PLT)的植入率分别为100%和96.4%,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3 d(范围为10~28 d)和18 d(范围为9~180 d)。所有患者随访3年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率为66.7%,无白血病生存(leukemia-free survival, LFS)率为60.7%,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 TRM)率为17.7%,复发率为21.9%。多因素分析显示供/受者关系为同胞(P=0.02)和输注高剂量CD34^+细胞(P=0.014)能促进PLT植入,PLT植入(P<0.001)和输注低剂量的CD14^+细胞(P=0.022)与LFS相关,PLT植入和发生慢性GVHD与OS(P<0.001,P=0.03)和TRM(P<0.001,P=0.004)相关。以上研究结果提示采用单倍型相合儿童供者来源的BM和PB混合移植物进行移植时,回输高剂量CD34^+细胞与促进PLT植入密切相关,而PLT快速植入与良好生存有关。
曹乐清王昱许兰平张晓辉陈欢陈育红韩伟闫晨华莫晓冬莫晓冬付海霞王峰蓉张圆圆王峰蓉唐菲菲刘开彦韩婷婷常英军
关键词:预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生成素(TPO)重建动力学研究
<正>目的:旨在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血小板生成素(TPO)重建规律,初步揭示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以及与血小板重建的关系。方法:45例allo-HSCT患者纳入本研究,ELISA法检测T...
付海霞张晓辉刘代红许兰平韩伟陈欢孙于谦刘开彦黄晓军
文献传递
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用于血液病患者第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
2022年
目的探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第二次应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先后接受两次allo-HSCT且预处理方案均使用rATG的27例患者。观察自rATG应用开始10 d内(移植前5 d至移植后3 d)预处理相关不良反应(发热、腹泻、心律失常、血压下降、肝损伤、癫痫等)在首次、二次应用中的发生情况,评价rATG在二次allo-HSCT中的安全性。结果首次、二次allo-HSCT预处理期间自开始使用rATG至移植后3 d,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3%、77.8%(P=0.043),发热发生率分别为81.5%、63.0%(P=0.129),腹泻发生率分别为59.3%、25.9%(P=0.013),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2.2%、25.9%(P=0.750),其他事件(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癫痫)的发生率分别为3.7%、18.5%(P=0.083)。两次rATG应用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治疗中断发生。此外,在首次移植和二次移植应用rATG当天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的均数分别为0.5×10^(9)/L、0.3×10^(9)/L(P=0.038)。结论rATG用于第二次allo-HSCT没有增加预处理早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刘阳韩婷婷韩婷婷陈瑶陈欢付海霞张圆圆王峰蓉王景枝闫晨华韩伟陈育红孙于谦王昱唐菲菲刘开彦张晓辉黄晓军
关键词: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同时伴t(9;22)和inv(16)染色体异常的恶性血液病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20年
t(9;22)(q34;p11)是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特征性染色体异常,也可见于少数前体淋巴细胞肿瘤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inv(16)(p13q22)染色体异常主要见于AML-M4Eo患者,导致16号染色体长臂的CBFβ基因与短臂的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1(MYH11)基因发生重排,形成CBFβ-MYH11和MYH11-CBFβ两种融合基因,其中CBFβ-MYH11融合基因易促使白血病发病。同时存在t(9;22)与inv(16)的恶性血液病非常少见。因目前文献报道较少,其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仍不十分清楚。我们报道我所诊治的3例合并存在inv(16)和t(9;22)染色体异常的恶性血液病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能为未来制定有效临床策略提供帮助。
付海霞古雨晴赖悦云秦亚溱王景枝陈欢许兰平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江浩
关键词:慢性髓性白血病染色体异常恶性血液病短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