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国达

作品数:11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耐药
  • 6篇耐药性
  • 4篇重症
  • 4篇重症监护
  • 4篇监护
  • 3篇重症监护室
  • 3篇细菌
  • 3篇监护室
  • 2篇需氧菌
  • 2篇药敏
  • 2篇药性分析
  • 2篇细菌分布
  • 2篇耐药性变迁
  • 2篇耐药性分析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血常规
  • 1篇药物
  • 1篇医院感染
  • 1篇抑制剂

机构

  • 11篇江门市中心医...
  • 1篇广州市花都区...
  • 1篇广州市花都区...

作者

  • 11篇伍国达
  • 3篇郑伟浩
  • 3篇赵英萍
  • 3篇杨小清
  • 3篇张丽珊
  • 1篇张辉
  • 1篇黄胜起
  • 1篇李仲笑
  • 1篇郑辉
  • 1篇吴金庆
  • 1篇梁小华
  • 1篇韦锋
  • 1篇石晓峰
  • 1篇郑少莉
  • 1篇陈小荷
  • 1篇梁灼源
  • 1篇钟玉琼
  • 1篇冯明亮
  • 1篇程璐
  • 1篇黄小霞

传媒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D-Dimer)变化与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病情程度不同分为A组(67例)和B组(64例),A组患者为急性轻型颅脑损伤,B组患者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同期选取于我院体检健康的60名志愿者作为C组。采集三组研究对象在入院时的血液样本进行凝血功能与D-二聚体检查并将三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A、C两组比较,B组患者D-Dimer显著升高,而Fbg明显下降(P<0.05)。与预后良好的患者比较,预后较差的患者的Fbg明显降低,D-Dimer显著升高(P<0.05),而三组的PT、APTT和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常规及D-Dimer等指标变化与颅脑损伤的病情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恢复提供可靠的依据。
陈思颖伍国达何春柳
关键词:急性期颅脑损伤凝血常规D-二聚体
70株室间质量评价菌株鉴定差异及其纠正方法探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对经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 2 Compact、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Vitek MS鉴定为“不确定”菌,以及在不同显色平板上产生类似色素菌的进一步鉴定方法,以明确病原学诊断。方法对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与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菌株中的“不确定”菌70株,使用不同的鉴定系统结合表型特征、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定,并对显色平板上产生类似色素的菌株做补充鉴定。结果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报告的32株“不确定”菌中,Vitek 2 Compact有65.6%(21/32)需要进一步鉴定,Vitek MS有59.4%(19/32)需要进一步鉴定,部分菌株在2种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间的鉴定结果存在差异;32株“不确定”菌经不同鉴定系统、表型特征、血清学试验鉴定,全部鉴定到种/型水平。对念珠菌平板等3种不同显色平板上产生类似色素的38株菌的补充鉴定,结果全部为非目标菌。结论通过不同鉴定方法的互补,可以提高临床微生物鉴定的质量。
马爽汤凤珍杜利军伍国达冯峰程璐马翔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
382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本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现状和耐药性,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葡萄球菌鉴定试剂盒和ATBExpression仪鉴定细菌的种类,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7~2009年共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784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95株,检出率50.4%。全部金葡菌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都敏感,MRSA株对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替考拉宁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剐为100%、94.4%、87.1%、80.0%、86.8%、71.6%和44.1%。结论MRSA的检出比率较高,耐药性严重。呈多重耐药,临床应高度重视对MRSA及其耐药性的检测,以帮助合理用药。
杨小清吴金庆伍国达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分析
郑伟浩张丽珊伍国达赵英萍
481株临床分离需氧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07年
目的了解本地区临床分离需氧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于本院临床分离的需氧菌采用ATB仪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分离的481株菌中,常见的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87株,18.1%)、铜绿假单胞菌(84株,17.5%)、金黄色葡萄球菌(70株,14.6%)、肺炎克雷伯氏菌(50株,10.4%)、表皮葡萄球菌(35株,7.3%)、溶血葡萄球菌(21株,4.4%)、鲍曼氏不动杆菌(20株,4.2%)。碳青霉烯类仍是肠杆菌科细菌敏感率最高的抗生素,至今尚未出现耐药菌株。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例分别为21.8%和24%。非发酵菌除鲍曼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90%和75%外,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不超过60%。葡萄球菌目前尚未出现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而对其他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细菌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应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缓细菌耐药性扩散。
杨小清伍国达黄小霞黄胜起
关键词:耐药性药敏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的细菌及其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1%的院内感染为革兰阳性(G-)菌,62.9%为革兰阴性(G-)菌,其中大约81.3%为下呼吸遭感染。在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8.9%,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各占19.5%;葡萄球菌属对糖肽类、利奈唑胺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保持100%敏感率,除了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对金葡菌的耐药率较低外,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很高,超过6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率更高。在G一菌中,阴性杆菌占20%,非发酵菌占50%,并且,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逐年增多;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低于8%,且呈显著下降趋势;对头孢西丁耐药率约20%,对其他抗菌药的耐药率则显著上升;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20%,对头孢菌素类(除头抱西丁外)和喹诺酮类的耐药率整体超过80%。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最低的是多粘菌素B,其次是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其他抗菌药耐药率高,但呈显著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不超过2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高,超过90%,其次为氨曲南,超过80%;而对其他抗菌药的耐药率低于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最低(〈10%),其次为复方新诺明、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低于36.4%,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很高。结论ICU院内细菌感染以G-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显著增多;整体细菌耐药率高,且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菌�
郑伟浩伍国达张丽珊赵英萍
关键词:医院感染细菌抗菌药物抗药性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
郑伟浩伍国达张丽珊赵英萍
PT衍生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在CA1500上的应用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 CA15 0 0全自动凝血仪上 PT衍生法 (PT- der法 )测定 Fbg的准确性 ,以推广 PT衍生法在 CA 15 0 0仪上的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 Dade公司试剂在 CA15 0 0上测定 PT取得 Fbg衍算值同时与 clauss法测定值相比较 ;探讨 PT- der法在 CA 15 0 0上可信范围。结果 :应用 PT- der法测定 Fbg重复性良好 ,批内 CV=0 .0 35。对 113份标本分别用 PT-der法与 clauss法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 1.5 0~ 2 .99g/ L的 Fbg测定值两种方法结果相近 ,当 Fbg>3.0 g/ L时 ,PT- der法结果与 clauss法有极显著差异 ,PT- der法结果明显偏高。结论 :当 PT- der法换算出的 Fbg值在 1.5 0~ 2 .99g/ L之间时 ,结果可靠 ,完全可以替代 clauss法测定 Fbg,从而达到节省试剂的目的 ,当 PT- der换算值 >3.0 g/ L时 ,结果偏高 ,必须用clauss法进行 Fbg的测定 ,以免误导临床。
郑辉李仲笑伍国达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
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分离需氧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2012年
目的了解本院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分离需氧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TB仪进行细菌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及耐药性分析,按CLSI2011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并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分离出的858株病原菌中,常见的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氏菌(151株,17.6%)、金黄色葡萄球菌(113株,13.2%)、铜绿假单胞菌(111株,12.9%)、鲍曼不动杆菌(82株,9.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9株,8.0%)、大肠埃希氏菌(62株,7.2%)。从耐药性分析来看,碳青霉烯类仍是敏感率最高的抗生素,但已出现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耐药的菌株。葡萄球菌属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替考拉宁耐药株,但对其他多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非发酵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加强ICU感染管理以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感染的发生率和病原菌耐药率。
伍国达杨小清钟玉琼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需氧菌耐药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药敏
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致病菌培养方法及致病菌耐药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改进培养方法,提高致病菌培养阳性率及了解本中心致病菌谱及其耐药性。方法:腹膜炎腹腔透出液直接涂片观察细菌及接种于培养瓶(BA组),或离心后再涂片及接种(C-BA组)。观察两组细菌阳性检测率及致病菌培养阳性率。观察致病菌谱及其耐药性。结果:传统涂片组与离心涂片组比较,P<0.01。BA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与C-BA组比较,P<0.01。前2位致病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均100%敏感。结论:改进培养方法提高了致病菌培养的阳性率。离心涂片组的细菌阳性率明显比传统涂片组高。对本中心腹膜炎,可使用阿米卡星经验性治疗。
冯明亮伍国达张辉梁小华郑少莉陈小荷梁灼源韦锋石晓峰
关键词:腹膜炎耐药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