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俊

作品数:13 被引量:19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太湖
  • 3篇渔业
  • 3篇渔业结构
  • 3篇水环境
  • 3篇相互作用
  • 2篇东太湖
  • 2篇养殖
  • 2篇网围
  • 2篇微囊藻
  • 2篇围养
  • 2篇沉水
  • 2篇沉水植物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动机
  • 1篇养蟹
  • 1篇叶绿素A
  • 1篇鱼类
  • 1篇渔获
  • 1篇渔获物
  • 1篇渔业产量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江苏省太湖渔...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作者

  • 13篇何俊
  • 11篇谷孝鸿
  • 5篇张钰
  • 4篇白秀玲
  • 3篇刘国锋
  • 2篇朱光敏
  • 1篇朱松泉
  • 1篇张雷
  • 1篇范成新
  • 1篇钟继承
  • 1篇陈非洲
  • 1篇刘家驹

传媒

  • 6篇湖泊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放养渔业结构及生态渔业模式研究
太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浅水湖泊,是我国重要水源地和渔业生产基地。伴随着太湖富营养化发展,太湖渔业总产量不断上升;渔获物组成中优质鱼比例不断下降,小杂鱼比例不断上升;随着网围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也不断加大,...
何俊
关键词:太湖放养结构网围养殖生态渔业模式水环境影响
太湖鱼类放流增殖的有效数量和合理结构被引量:14
2012年
根据2006-2007年太湖生物资源调查,估算出太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总渔产潜力约为78494 t.太湖实施以渔改水的生物调控措施,应加大鲢、鳙放流数量和放流规格,在提高鱼产量的同时对抑制太湖蓝藻水华能起到积极作用;推算每年放流鳙约1000×104尾,鲢约300×104尾,规格为20尾/kg为宜.草鱼、团头鲂、青鱼、鲤等要在保护太湖水草和底栖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前提下适当放流,每年宜放流草鱼150×104尾,团头鲂165×104尾,青鱼8×104~10×104尾,鲤夏花2500×104尾.而对调控鱼类结构小型化、单一化具有重要作用的肉食性鱼类翘嘴鲌建议加大放流量,年放流量可扩大至500×104尾左右,在调控的同时提高湖泊渔业附加值.
何俊谷孝鸿王小林吴林坤陈非洲曹萍刘家驹张宪中
关键词:太湖渔业结构增殖
太湖竺山湾藻华黑水团区沉积物中Fe、S、P的含量及其形态变化被引量:45
2009年
对因藻华大量聚集死亡而造成水体呈强还原环境(DO=0.14 mg.L-1,Eh=-89.3 mV)的黑水团区中Fe-S-P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藻细胞残体的沉降使得黑水区沉积物表层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因藻细胞残体的贡献,沉积物表层中Org-P含量急剧增加(比非黑水区多72 mg.kg-1);受较低Eh的影响,沉积物中与Fe结合的磷出现解析,使得黑水区沉积物中活性铁和PO43--P含量增加,黑水区中沉积物间隙水PO43--P要远高于非黑水团区,表明其有向上覆水释放的趋势;造成沉积物中Fe-P含量比非黑水区中的要低.在强还原条件下沉积物中铁的氧化物呈现出由结晶态向无定形态转化的趋势(Dithio-Fe比非黑水区高达30μmol.g-1),从而使得可供生物利用的活性铁含量增加,这为藻华再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在初始阶段大量增加,但后期由于形成了H2S气体逸散到水体中其含量反而减少;表层沉积物硫化物含量也呈增加现象(比非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要高50μmol.g-1).
刘国锋钟继承何俊张雷范成新
关键词:结晶态无定形态沉积物磷形态
太湖自然渔业及其发展策略被引量:28
2009年
渔业是太湖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对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又受制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从太湖渔业结构分析.目前太湖自然渔业整体捕捞强度过大、资源破坏严重.依据太湖多年渔获物捕捞结果,系统分析了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演变动态.通过对太湖不同生态区域渔获物产量和组成的分析,研究了太湖自然渔业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严格控制捕捞渔具规格和捕捞强度、合理调整开捕时间、调整放流鱼种结构和比例,合理发展湖泊渔业的思路.同时,依据太湖生物资源现状.分析了太湖自然渔业潜力,提出太湖渔业发展要加强渔业环境建设、加强渔业对水环境改善功能的研究.
谷孝鸿朱松泉吴林坤曹萍白秀玲张钰何俊
关键词:太湖渔获物群落结构
太湖环棱螺(Bellamya sp.)及其与沉水植物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5
2009年
选用太湖常见的环棱螺及沉水植物,研究了不同状态下环棱螺营养盐的释放特征,探讨了环棱螺对水体营养盐、透明度和浮游藻类的影响,及其与沉水植物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环棱螺营养盐的释放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且进食状态下释放速率高于饥饿状态;环棱螺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水体透明度,但其营养盐释放又引起局部水体溶解态氮磷含量的增加;适宜的条件下,水体中藻类的再生能力超过环棱螺对其的抑制力;水体营养盐含量增加,促进与环棱螺共存的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的生长。在太湖的不同湖区,草型湖区螺类的生物量远高于藻型湖区,这表明沉水植物可能是影响螺类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
白秀玲谷孝鸿何俊
关键词:沉水植物底栖动物太湖
东太湖水生植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被引量:47
2008年
2006-2007年对东太湖网围养殖区及航道水生植物种群结构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样区内共有水生植物10种,其中沉水植物6种﹑浮叶植物3种﹑漂浮植物1种;养殖区植物种类较单一,耐污染、再生能力强以及水质净化能力好的金鱼藻﹑狐尾藻和伊乐藻在养殖区呈优势种分布;航道和敞水区优势种类为苦草和马来眼子菜.从水生植物生物量变化来看,9月生物量最高,平均为2882.4±748.8g/m2;养殖区水生植物生物量高于航道和敞水区,两个网区平均可达1251.2±1012.7g/m2、993.9±968.6g/m2.水生植物与水环境相互关系来看,温度、透明度和pH等水体物理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季节生长和光合作用具有重要影响;水生植物具有吸收水体氮磷营养盐和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从而改善了东太湖水质,同时植物季节性生长以及空间分布差异也影响水质时空差异.
何俊谷孝鸿刘国锋
关键词:东太湖水生植物水环境
太湖自然渔业结构特征及其变化驱动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依据2007年太湖鱼类资源调查及太湖历年鱼类资料,结合太湖水域环境演变,分析了太湖自然渔业结构特征及其变化驱动机制。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太湖鱼类调查采集到鱼类57种,与历史资料比较,种类明显减少;主要经济鱼类鲢、鳙、鲤和草鱼年龄组成以Ⅰ~Ⅱ龄的低龄为主,Ⅰ龄和Ⅱ龄鱼分别占25%和70%左右,鱼类种群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1987—2006年20年渔业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太湖经济鱼类产量和组成均以刀鲚为优势,四大家鱼、银鱼和鲌的产量和组成均较低,并且银鱼和鲌产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江湖阻隔等自然环境改变以及河网水系的严重污染是导致太湖鱼类种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太湖水体逐渐富营养化、过高的捕捞强度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以及鱼类沿岸产卵繁殖场所的破坏等因素是造成太湖鱼类小型化、低龄化、低值化的重要原因。
何俊谷孝鸿张宪中
关键词:太湖
太湖长刺溞对浮游植物摄食的生态学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实验用食物浓度差减法研究了太湖长刺潘(Daphnia longispina)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及影响因素.在食物为原位湖水中的浮游植物,温度为20℃,光照为2.98×103 lux(光暗比12:12)条件下,测得长刺潘对水柱中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0.0011-0.0245μg/(ind·h).长刺溞摄食率随其种群密度增大而先增后降,呈良好抛物线分布(R2为0.8836).长刺溞摄食率随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8586).长刺溞在黑暗条件下的摄食率高于光照条件下(P<0.05,t检验).长刺溞可有选择性地摄食栅列藻和小环藻等,选择指数分别为0.5425、0.5079,而对丝藻的选择指数为-0.7039.
张钰谷孝鸿何俊
关键词:太湖浮游植物摄食率
太湖渔业产量和结构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依据太湖渔业和水环境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1952~2006年太湖渔业产量、结构变化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952~2006年太湖渔业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捕捞渔获物组成中,小型鱼类湖鲚为优势种,产量占渔获物比例从1952年的640.5t和15.8%增加至2006年的21130t和60.2%;而银鱼、鮊鱼、鲢鳙等其他鱼类在渔获物中比例大幅度下降,2006年渔获物组成远不及1952年合理。结果表明,太湖的逐渐富营养化、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过高的捕捞强度,以及太湖受改变的水力学特点等导致了这一变化。1991~2006年东太湖养殖渔业尤其是网围养蟹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后的大量投饵及不合理的水生植被利用方式给东太湖水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东太湖水体现处于富营养状态。因此,需要控制太湖渔业捕捞强度、调整鱼种放流结构、加强鱼类资源繁殖保护,改善养殖渔业方式以及加强对湖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以使太湖渔业与水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何俊谷孝鸿白秀玲
关键词:太湖渔业产量渔业结构水环境
东太湖网围养蟹效应及养殖模式优化被引量:23
2009年
通过2007年3月至12月对东太湖三个不同养殖密度和规模网围养蟹区养殖状况与环境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养殖方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对湖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太湖人工投饵单养河蟹的养殖方式,会造成水体氮磷营养盐累积,对水体造成污染.选取的A、B、C三个养殖区每产出1kg河蟹造成湖区氮累积量分别为0.24kg、0.33kg和0.30kg;磷累积量为0.043kg、0.059kg和0.051kg.比较各养殖区环境状况、经济效益以及河蟹生长规格,认为东太湖实施河蟹优化养殖的适宜密度和单个网围面积为6000只/hm2和2.33hm2左右,但是目前东太湖养殖方式仍需要改进.针对东太湖养殖面积过大和布局不合理现状,认为东太湖网围养蟹面积应控制在3165.2hm2以下为宜.
何俊谷孝鸿刘国锋
关键词:东太湖网围养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