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麻醉
  • 2篇全麻
  • 2篇全麻诱导
  • 2篇静脉
  • 2篇静脉麻醉
  • 1篇血液动力
  • 1篇血液动力学
  • 1篇盐酸
  • 1篇盐酸利多卡因
  • 1篇氧代谢
  • 1篇液动
  • 1篇依托咪酯
  • 1篇异丙酚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硬膜外麻醉
  • 1篇制剂
  • 1篇伤患者
  • 1篇碳酸利多卡因
  • 1篇内收肌

机构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倪强
  • 3篇陈武荣
  • 3篇王红薇
  • 2篇于成涛
  • 2篇庄心良
  • 1篇张婕
  • 1篇戴健隆
  • 1篇童雷
  • 1篇于文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麻醉与镇...

年份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罗库溴铵对皱眉肌和拇内收肌肌松作用时效的比较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比较皱眉肌(CS)和拇内收肌(AP)在罗库溴铵肌松作用起效时间和恢复过程中的差异。方法40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或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罗库溴铵用量为0.6mg,/kg,B组罗库溴铵用量为0.9mg/kg,每组20例。行硬膜外麻醉后,A、B组分别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0.9mg/kg。用TOF同步刺激,并记录CS和AP肌松起效时间,观察在80%肌颤搐抑制时的气管插管条件,以及恢复过程中T125%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RI)。每组10例患者在AP的T1达80%抑制时行气管插管,另10例在CS的T1达80%抑制试行气管插管,分别评定该时的气管插管条件。结果A组AP和CS的最大T1抑制均为100%,AP、CS的起效时间分别为106±34、(111±36)s,B组AP和CS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4±28、(74±26)s;与A组比较,B组AP和CS的起效时间均缩短(P<0.05)。两组在CS抑制达80%时指导气管插管的总体优良率(20/20)明显高于AP抑制达80%时指导气管插管的总体优良率(12/20)(P<0.01)。B组T125%恢复时间和RI均均长于A组(P<0.05)。两组AP与CS的T125%恢复时间与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时效在CS和AP有差异,3倍ED95较2倍ED95罗库溴铵的肌松起效时间缩短。CS肌群的肌松监测有助于改善气管插管的条件。
陈武荣王红薇童雷倪强于成涛庄心良
关键词:罗库溴铵作用时效拇内收肌皱眉肌气管插管条件肌松监测
不同全麻诱导药对重型创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7
2004年
静脉麻醉药对脑氧代谢率及循环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拟比较异丙酚和依托咪酯用于重型创伤患者全麻诱导时对脑氧代谢的影响.
陈武荣庄心良王红薇于文倪强于成涛
关键词:全麻诱导药脑氧代谢静脉麻醉血液动力学
比较不同制剂利多卡因再次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2001年
目的 :比较再次硬膜外麻醉时碳酸利多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 :135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拔钉病人随机分两组 ,分别接受碳酸利多卡因 (碳利组 )和盐酸利多卡因 (盐利组 )用于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局麻药用量、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持续时间之间的差别。结果 :完成手术所需的碳酸利多卡因用量为 35 2 .0± 2 6 .9mg ,显著少于盐酸利多卡因的用量 389.3± 31.6mg ,且碳酸利多卡因镇痛起效时间快、运动阻滞程度强、持续时间长 ,两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结论
陈武荣王红薇张婕倪强江继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局麻药碳酸利多卡因盐酸利多卡因
异丙酚和依托咪酯用于全麻诱导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4
2001年
异丙酚和依托咪酯均为强效、短效、安全的静脉麻醉药。笔者将两药用于麻醉诱导,经过比较发现,异丙酚的麻醉效果稍优于依托咪酯,而依托咪酯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小于异丙酚。现报告结果如下。
戴健隆倪强
关键词:依托咪酯异丙酚全麻诱导麻醉诱导静脉麻醉药麻醉效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