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醒之

作品数:58 被引量:32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4篇肿瘤
  • 19篇胃肠
  • 16篇细胞
  • 13篇预后
  • 13篇病理
  • 12篇胃肠道
  • 12篇淋巴
  • 12篇肠道
  • 11篇淋巴瘤
  • 10篇胃癌
  • 10篇免疫
  • 9篇临床病理
  • 9篇间质
  • 9篇间质瘤
  • 7篇手术
  • 7篇基因
  • 6篇蛋白
  • 6篇血管
  • 6篇原发性
  • 6篇外科

机构

  • 39篇上海交通大学...
  • 19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阿斯利康投资...

作者

  • 58篇倪醒之
  • 22篇吴志勇
  • 19篇沈丹平
  • 17篇殷晓璐
  • 15篇陈治平
  • 15篇沈艳莹
  • 13篇张子臻
  • 9篇曹晖
  • 9篇刘佳骅
  • 7篇凌伟
  • 5篇邝耀麟
  • 5篇沈志勇
  • 5篇罗蒙
  • 5篇孙勇伟
  • 5篇汪明
  • 5篇赫超
  • 4篇曹晖
  • 4篇姚君良
  • 4篇陈昊
  • 3篇焦哲

传媒

  • 18篇中华普通外科...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胃肠病学
  • 5篇外科理论与实...
  • 3篇中华胃肠外科...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消化外科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外科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7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J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53.5%(92/172),CT 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30.0cm不等,平均7.0cm。CD11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FI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结论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FI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张云曹晖汪明沈丹平沈志勇倪醒之吴志勇沈艳莹刘强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临床病理靶向治疗预后
三腔喂养管和空肠造瘘术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三腔喂养管(Frekatrelmnina,FT)和空肠造瘘术(feedingieiunostomy,FJ)在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enteralnutrition,EEN)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168例患者,其中FT组(54例)术中置入FT于术后EEN,FJ组(50例)术中行FJ且置入普通胃管于术后EEN,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组(64例)术中置入普通胃管术后TPN。结果FT组和FJ组术后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显著高于TPN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TPN组,FT组术后咳嗽咳痰和咽部疼痛发生率均显著高于FJ组和TPN组,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置入FT或行FJ术后EEN有助于改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加速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有减少吻合口漏和胃瘫的趋势。FT在无创、术后早期拔除、缩短手术时间等方面更具优势.但易导致术后咳嗽咳痰和咽部疼痛。
陈奕宽沈丹平张子臻刘佳骅陈昊魏建明倪醒之
关键词:胃切除术肠道营养
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的评价(附69例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分析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临床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收集1998-2010年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PGI-DLBCL 124例。剔除因并发症急诊手术治疗及随访资料不全病例,以年龄和Ann Arbor分期为配对因素,按l:1:1比例选择单纯手术、单纯化疗和手术联合化疗病例各23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Dl0、BCL一6和MUMl表达,并进行免疫表型分型。回顾性分析69例PGI-DLBCL病人的临床资料、免疫表型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9例病人免疫表型分型:30.4%(21/69)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69.6%(48,69)为非GCB型。69例病人2年、3年和5年总体存活率(0S)分别为69.5%、58.7%和42.4%。Ann Arbor临床分期I_E、Ⅱ_E期病人平均OS(61.5±5.9)个月长于Ⅲ_E、Ⅳ_E期病人[(32.3±6.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B型病人平均OS(73.9±8.3)个月长于非GcB型病人[(48.1±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单纯化疗组和手术联合化疗组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Ann Arbor分期、有无B症状和免疫表型分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单纯化疗组和手术联合化疗组中利妥昔单联合cHOP化疗(R-CHOP)与传统CHOP化疗病人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手术联合化疗组平均0S(73.9±7.8)个月长于单纯手术组[(37.5±5.8)个月]和单纯化疗组[(34.8±6.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n Arbor临床分期和免疫表型分型对PGI-DLBcL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联合术后化疗是PGI-DLBCL合理的治疗方法 。
张子臻倪醒之沈丹平刘佳骅赫超
关键词:胃肠肿瘤免疫表型分型化学治疗手术切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1例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22
2005年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外科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71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且诊断经病理证实。其中32例良性肿瘤完整切除31例(96·88%);38例恶性肿瘤完整切除29例(76·32%);1例交界性肿瘤行完整切除。良、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分别为89·29%和20·80%。良、恶性肿瘤术后复发再手术分别为4例(均完整切除)和13例(完整切除10例;部分切除3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曹晖赵恩昊孙勇伟罗蒙凌伟倪醒之吴志勇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B超检查手术治疗CT检查MRI检查
107例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分析及临床诊治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并评价预后。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0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例GIST病例中,73例(68.2%)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系膜、网膜及后腹膜间质瘤:肿瘤直径0.7~20em。CD117和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3.2%。10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联合脏器切除14例次。总随访率83.2%,平均随访24.5个月。14例(13.1%)发现复发或转移,其中4例为GIST中度恶性风险者,10例为高度恶性风险者;死亡4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汪明曹晖倪醒之凌伟庄捷沈志勇陈治平吴志勇殷晓璐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外科手术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34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治疗方法等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PSIL的病例资料,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PSIL患者中,常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尤其是末端回肠和回盲部。26例随访>1年的PSIL患者中,肿瘤无穿孔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伴穿孔者(76.2%vs20.0%)(P<0.05);手术联合术后化疗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者(88.2%vs22.2%)(P<0.01);ⅠE/ⅡE期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ⅢE/ⅣE期(100.0%vs43.8%)(P<0.05),ⅠE/ⅡE期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ⅢE/ⅣE期[(61.8±4.9)月vs(24.8±6.7)月](P<0.05);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T细胞淋巴瘤患者[(47.4±6.2)月vs(5.0±3.1)月](P<0.05)。结论PSIL的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多见,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是否伴有穿孔有助于对本病预后的判断,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联合化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姚君良倪醒之沈艳莹张子臻肖子理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0年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蛋白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家族的重要成员,FGFRs和其配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共同作用,调控一大类细胞发育的进程,包括细胞凋亡、增殖、移行和血管生成。由于突变或者配体一受体过度表达所引起的FGFR信号激活失调控会使这些酪氨酸激酶受体活化,
刘佳骅倪醒之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恶性肿瘤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细胞发育血管生成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疗进展被引量:12
2008年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病理类型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姚君良倪醒之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诊疗进展LYMPHOMA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结外淋巴瘤
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之t(14;18)染色体易位及Bcl-2基因扩增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之染色体t(14;18)(q32;q21)易位及Bcl-2基因扩增与DLBCL亚型分类及病人预后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胃肠道DLBCL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45例胃肠道DLBCL组织中之t(14;18)(q32;q21)染色体易位及Bcl-2基因扩增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该45例胃肠道DLBCL中之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在45例胃肠道DLBCL病人中,10例(22%)存在t(14;18)(q32;q21)易位,10例(22%)存在Bcl-2基因扩增。t(14;18)(q32;q21)易位阳性者与阴性者间的亚型分类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基因扩增阳性者与阴性者间之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14;18)(q32;q21)染色体易位及Bcl-2基因扩增与Bcl-2蛋白表达间均属无关(P>0.05)。结论:t(14;18)(q32;q21)染色体易位与胃肠道DLBCL的免疫表型分类相关,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GCB)型与非GCB型间存在分子遗传学差异。而检测Bcl-2基因扩增对判断胃肠道DLBCL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张子臻倪醒之沈艳滢殷晓璐
关键词:胃肠道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荧光原位杂交
血管活性物质在大鼠肝肺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研究血管活性物质在大鼠肝肺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Sprague Dawley(SD)大鼠分 4组 :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 (PHPH)、肝内型 (IHPH)门静脉高压症、门腔端侧分流 (PCS)和手术对照组 (SO)。模型制备后两周 ,行动脉血气、肝功能及肝肺病理检查。检测血清和肺组织NO-2 /NO-3 、内皮素 1(ET 1)、胰高糖素 (Glu)、血管活性肠肽 (VIP)浓度。结果 鼠肺泡细胞无变性坏死 ,肺泡形态正常 ,无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纤维增生和透明膜形成。IHPH鼠肺泡毛细血管增生、扩张 ,肺泡间隔增宽、容量减小。PaO2 :IHPH鼠 (73 85± 6 5 1)mmHg较PHPH鼠 (97 39± 1 33)mmHg、PCS(95 2 3± 2 2 2 )mmHg及SO鼠 (99 0 5± 0 75 )mmHg显著下降。肺组织NO-2 /NO-3 含量 :IHPH鼠(19 78± 5 33) μmol/g显著高于PHPH鼠 (13 2 1± 3 99) μmol/g、PCS鼠 (13 89± 3 16 ) μmol/g和SO鼠(8 71± 1 6 8) μmol/g。IHPH鼠ET 1浓度显著低于其他鼠。肺Glu和VIP含量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肺组织中NO合成增加、ET 1减少 ,是引起HPS鼠肺微血管扩张及动脉性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
倪醒之吴志勇陈治平邝耀麟
关键词:血管活性物质肝肺综合征鼠肝发病鼠肺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