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晓楠
- 作品数:25 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非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心房颤动(peri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112例非心脏外科POAF患者(POAF组)的临床资料,与241例非心脏外科手术、无心房颤动发作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统计其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心房颤动发作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POAF组在年龄、既往病史、术前血钾水平、心脏结构改变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OAF组急诊手术的比例、围手术期疼痛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大小差异无显著性(P>0.05)。POAF发生在术后3.2d,平均持续14.12h,93.7%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POAF组住院期间重大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4%,死亡率为4.5%。术后随访(16±4)个月,12.1%患者出院后有心悸症状或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结论非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多种临床因素有关,大部分心房颤动可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术前评估并及时预防可能有助于减少围手术期心房颤动的发生。
- 黄雯宗敏关晓楠赵华张建军
- 关键词: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房颤动
- 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旋磨对比切割球囊在左主干钙化病变单支架术式中应用1年的随访疗效分析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在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行冠状动脉(冠脉)旋磨对比切割球囊在左主干钙化病变单支架术式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左主干钙化病变行单支架术式的79例患者,按预处理方式分为旋磨组(26例)和切割球囊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病变特点、PCI终点并发症及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旋磨组术后即刻左主干最小支架内面积[(10.26±1.63)mm^(2)∶(11.27±2.09)mm^(2),P=0.020]和前降支管腔面积[(7.50±0.72)mm^(2)∶(8.21±1.75)mm^(2),P=0.012]显著大于切割球囊组。两组患者PCI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K-M曲线显示两组患者1年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24)。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边支受压(OR:7.561,95%CI:1.494~38.255,P=0.014)、支架膨胀不良(OR:12.124,95%CI:1.529~96.152,P=0.018)和最终血流小于TIMI 3级(OR:19.803,95%CI:1.973~198.791,P=0.011)是1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VUS指导下对行单支架术式的左主干尾部钙化病变进行冠脉旋磨与切割球囊相比可以使PCI术后即刻获得更大管腔面积,且安全性相当。
- 关晓楠李艳兵马宁吴雪姣齐丹张建军
- 关键词:左主干血管内超声
- 衰弱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衰弱的危险因素及其对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7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的老年AMI患者203例,根据FRAIL衰弱量表分为衰弱组98例(FRAIL衰弱量表≥3分)和非衰弱组(FRAIL衰弱量表<3分)105例。衰弱组接受冠状动脉造影48例,非衰弱组接受冠状动脉造影76例。分析衰弱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记录死亡、再次AMI、脑卒中、大出血和恶性心律失常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非衰弱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例明显高于衰弱组(72.4%vs 49.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Charlson共病指数和跌倒史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衰弱组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衰弱组(27.6%vs 10.5%,P=0.002)。调整年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Charlson共病指数和跌倒史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衰弱是住院期间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20,95%CI:1.193~4.942,P=0.001)。结论老年AMI患者衰弱发生率高,年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Charlson共病指数、跌倒史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衰弱会增加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MACCE。
- 宗敏常晶关晓楠杨新春张建军
- 关键词:心肌梗死意外跌倒
- 远程随诊对单中心新冠疫情期间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影响及再入院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在新冠疫情期间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治疗现状,分析影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再住院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住院,年龄>65岁的慢性心衰(NYHAⅢ~Ⅳ级)患者286例。接受2周/次的远程随访137例作为随诊组,其中男性72例,平均年龄(77.38±7.09)岁。未接受远程随访患者149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0例,平均年龄(77.11±7.53)岁。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再次入院率和死亡率。多因素Cox生存回归分析影响再住院的因素。结果随诊组再入院率(19.7%),对照组再入院率(40.3%),两组间再入院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瓣膜病、感染、自行停药是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远程随诊是再入院的保护因素。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回归模型在概率为0.1~0.8之间有临床获益。结论新冠疫情期间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是肾功能不全、瓣膜病、感染、自行停药,保护因素是远程随诊。远程随诊可显著降低新冠疫情期间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再入院率。以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 刘文婷关晓楠宗敏赵华胡玫张建军
- 关键词:心力衰竭再入院随访
-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术后1周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TIVAP)术后1周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行TIVAP术患者650例,其中,2017年1月—2022年1月480例作为建模集,2022年2月—2023年3月170例作为验证集。建模集按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17例和非感染组463例。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对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 建模集感染组17例患者中6例为切口感染,10例为囊袋感染,仅1例为血流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3.093,95%CI:1.048~9.128,P=0.041]、手术时间≥2 h[OR=3.286,95%CI:1.008~10.716,P=0.049],以及囊袋血肿[OR=20.200,95%CI:6.750~60.455,P<0.001]是TIVAP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33,灵敏度为70.6%,特异度为88.1%。校准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生风险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分析(DCA)显示此模型在风险阈概率1%~60%具有临床获益。结论 年龄≥65岁、手术时间≥2 h、囊袋血肿是腋静脉TIVAP术后1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度及校准度较好。医务人员应牢记感染高危因素和术后感染护理流程,加强对高危患者的术后观察。
- 闫鹤关晓楠张海泳郭玉清张东燕周意明
- 关键词:列线图
- 青年与中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观察青年与中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心脏超声指标、实验室化验、临床用药及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心功能Ⅱ~Ⅳ级心力衰竭患者348例,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62例(≤50岁)和中老年组286例(>50岁),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化验、心脏超声指标、临床治疗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源性死亡及心衰再入院。应用Kaplan-Meier(K-M)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组男性、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肥胖性心肌病及心肌炎后心衰、射血分数减低性心衰、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比例高于中老年组,体重指数、心率、舒张压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射血分数更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内径更大,应用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及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比例高于中老年组(P<0.05)。K-M曲线显示,青年组24个月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心衰再入院率更低(P<0.05),两组间死亡率无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891,95%CI 1.173~3.049)、缺血性心肌病(OR=2.415,95%CI 1.498~3.895)、肌酐>150μmol/L(OR=1.981,95%CI 1.018~3.855)是影响心衰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年心衰患者男性、超重比例高,合并症相对少,心功能受损严重,但预后相对较好。男性、缺血性心肌病、肌酐>150μmol/L是影响心衰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何珊关晓楠马桂伶张建军
- 关键词:心力衰竭预后青年
- 血小板分布宽度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衰)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年龄≥65岁的AMI患者408例,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分为非心衰组(Killip分级Ⅰ级)210例和心衰组(KillipⅡ~Ⅳ级)198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各项检验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AMI心衰的预测价值。结果心衰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肌酐、PDW、肌钙蛋白I、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心房颤动、陈旧性心肌梗死比率明显高于非心衰组,体质量指数、LVEF、急诊PCI比率明显低于非心衰组(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DW为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73,95%CI:1.237~1.755,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DW预测心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73.2%(95%CI:0.685~0.780,P<0.01),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49.1%。结论PDW可作为老年AMI后心衰的独立预测因素,有较好的敏感性。
- 宗敏关晓楠常晶杨新春张建军
- 关键词:血小板心肌梗死肌钙蛋白I
- 高血压患者中高风险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列线图的构建与评价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研究我国高血压患者中高风险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开发简单有效的手术风险评估工具。方法研究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64例住院期间发生MACCEs和192例无MACCEs的接受中高风险非心脏手术的高血压患者。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危险因素;应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回归筛选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结果在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全身麻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透析、心电图ST-T改变、手术部位数量、输血量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基础上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能力[AUC 0.804(95%CI 0.740~0.868)]和良好的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χ2=4.217,P=0.837),并在十倍交叉验证中得到验证[AUC 0.777(95%CI 0.764~0.790)]。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新建模型有很好的净获益。结论基于临床特征和检查构建的列线图可以有效地预测接受中高风险非心脏手术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MACCEs。
- 吴雪姣关晓楠张建军
- 关键词:高血压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列线图
- 伊伐布雷定在脓毒症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易损期患者中应用1年随访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伊伐布雷定在脓毒症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易损期患者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脓毒症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40例,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伊伐布雷定组(n=73)和对照组(n=67)。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NT-pro BNP、院内死亡、再发急性心力衰竭及12个月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率。随访计量资料采取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伊伐布雷定组住ICU时间(d:6.99±3.04 vs.8.75±3.13,P=0.001)和住院时间(d:9.08±3.67 vs.11.09±3.79,P=0.002)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11.0%vs.13.4%)和12个月全因病死率(19.2%vs.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伊伐布雷定组12个月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0%vs.23.9%,P=0.043)。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心率、NT-pro BNP均随时间明显降低(P<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心率、NT-pro BNP与时间和使用伊伐布雷定存在明显交互效应(P<0.001)。KM曲线显示,伊伐布雷定组12个月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6)。结论脓毒症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易损期应用伊伐布雷定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心率、NT-pro BNP及12个月心力衰竭再入院率。
- 马亮关晓楠刘文婷王国兴李佳佳
- 关键词:脓毒症急性心力衰竭伊伐布雷定
- 伊伐布雷定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评价伊伐布雷定控制心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朝阳医院西区心内科住院行急诊PCI且术后静息心率>80次/min的STEMI患者,根据是否服用伊伐布雷定分为伊伐布雷定组和对照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住院及出院3个月门诊随访资料,包括心率、血压,血常规、肝肾功、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化验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指标,记录住院及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急性左心衰、心衰再住院、心绞痛再住院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共纳入146例患者,其中伊伐布雷定组70例,对照组7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出院时伊伐布雷定的日剂量为6.6±2.7 mg,伊伐布雷定的服用疗程为28.0±7.7 d。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比较两组间心率、血压、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发现伊伐布雷定组患者的心率控制优于对照组(P<0.01),LVEDD、LVEF的改善更显著(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心源性死亡,住院期间伊伐布雷定组3例、对照组4例患者急性左心衰发作,门诊随访期间对照组3例因心衰加重再入院、2例因心绞痛再住院。伊伐布雷定组2例患者心率<50次/min,伊伐布雷定减量后心率恢复正常。结论 联合使用伊伐布雷定有助于逆转急性STEMI患者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耐受性好。
- 马桂伶关晓楠李飞鸥齐丹魏妤张建军
- 关键词:伊伐布雷定左心室重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