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朋

作品数:17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地下水
  • 3篇地震
  • 3篇三江平原
  • 3篇石流
  • 3篇铁路
  • 3篇泥石
  • 3篇泥石流
  • 2篇地热资源
  • 2篇地质
  • 2篇圆管
  • 2篇水泵
  • 2篇铁路沿线
  • 2篇喷嘴
  • 2篇潜水泵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铁路
  • 2篇青藏铁路沿线
  • 2篇汶川地震
  • 2篇裂隙
  • 2篇裂隙水

机构

  • 13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济南四建(集...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16篇刘伟朋
  • 5篇程旭学
  • 3篇郭彦威
  • 3篇刘伟坡
  • 3篇龚冀丛
  • 3篇李胜涛
  • 3篇孟顺祥
  • 3篇李志红
  • 2篇赵玉军
  • 2篇解伟
  • 2篇耿昕
  • 2篇韩金良
  • 2篇刘江涛
  • 2篇卢放
  • 1篇王秀明
  • 1篇张超宇
  • 1篇李颖智
  • 1篇王兵虎
  • 1篇张梦南
  • 1篇刘永奇

传媒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矿业
  • 1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后文家沟泥石流成因分析
汶川M8.0级地震直接引发了仅次于安县大光包滑坡的第二特大滑坡——文家沟滑坡,此滑坡造成的巨厚堆积体,使文家沟由非泥石流沟演变成为一条高频率沟谷型泥石流沟。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可将文家沟泥石流区域分为3个区域即汇水区,物源...
刘伟朋韩金良夏柏如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气候特征
抽水试验影响半径的α读数和自然电位特征被引量:2
2019年
确定潜水完整井单井抽水试验的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对潜水资源调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水文地质资料,使用库萨金公式粗略计算了顺平县某单井的影响半径,分析了该井的α读数和自然电位特征,并利用抽水试验的观测井资料验证了α读数和自然电位与影响半径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α读数和自然电位与抽水试验影响半径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两者在抽水井处出现最大值,而从抽水井向影响半径边缘处其值逐步下降,最后接近自然背景值;潜水完整井稳定抽水试验中常用的库萨金公式准确度较低,使用α读数和自然电位来获取影响半径,其结果可靠,在条件类似的中、细砂潜水含水层分布区具有可推广性。
卢放刘伟朋胡文广罗旋
关键词:抽水试验自然电位
阜平县太古界变质岩区地下水的赋存规律与电性特征被引量:2
2019年
阜平县太古界变质岩经历了多期变质深熔作用,以揉塑性片麻岩为主,地层致密柔韧,富水性差,找水难度较大。在地质调查、物探勘探及钻探验证相结合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分析了变质岩区构造裂隙水、风化壳裂隙-孔隙水、层状裂隙水和接触型基岩裂隙水四种地下水类型的赋存规律及电性特征。结果表明:构造裂隙水主要赋存在构造破碎带内;风化壳裂隙-孔隙水分布普遍,水量小,一般沟谷风化壳与断裂叠加带富水性较大;层状裂隙水和接触型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硬脆-软塑岩性组合的接触带(面)上。在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上,构造裂隙水呈现为陡降低阻带曲线;与构造复合的风化壳裂隙-孔隙水,呈现为凹型低阻曲线;层状裂隙水面状分布,呈现为水平低阻曲线;岩脉接触型基岩裂隙水,呈现为条带状高阻+类断层低阻反映。
刘伟朋卢放韩振孟顺祥龚冀丛
关键词:变质岩地下水类型赋存规律电性特征
青藏铁路沿线(那曲-拉萨段)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那曲-拉萨段)地热资源的调查,发现该段在直线距离不足240 km,离铁路最远不超过55 km的区域内,出露的地热显示区(点)近40处,目前开发利用的有5处,开发率不足13%,开发利用方向主要为洗浴和发电。通过对沿线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研究,得出沿线地热能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开发利用不合理;(2)综合利用率低;(3)环境地质问题严重;(4)深部地热资源勘探不足尤其是高温干热岩的勘探不足等问题。
刘伟朋郭彦威刘永奇王秀明耿昕
关键词:地热资源
高精度定向钻进技术在煤层气开采中应用研究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煤层气的产量将达到3×1010m3。而2010年我国煤层气产量仅为1.5×109m3,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打很多口煤层气开采井。以前我国煤层气开采主要是采用打直井的方法,但直井不仅采取效率低...
刘伟朋
文献传递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和农田的演替过程对地下水的影响
2023年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60 a来,随着农田面积持续增加和种植结构调整,湿地退减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备受关注,地下水是否超采争议不断。文章选取1956—2019年7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沼泽湿地和农田的演变进程特征分析;以1980年、2019—2021年4期同期统测数据和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湿地农田化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1)1956—2019年沼泽湿地呈现减少态势,旱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水田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态势,在1956—1996年具有“沼泽湿地变旱田”的特征,2.36×104km^(2)的沼泽湿地变成旱田,在1996—2019年具有“旱田改水田”的特征,1.15×10^(4)km^(2)的旱田变成水田;(2)三江平原1980—2021年36 546 km^(2)的区域地下水水位降幅小于5 m,3 669 km^(2)的区域地下水水位降幅大于10 m,建三江垦区存在超采地下水现象;(3)与1980年枯水期地下水水位相比,以降深10 m计算,2021年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为3 669 km^(2),较2019年面积增大269 km^(2),向北东方向略有扩张;(4)2019年建三江垦区在强降水的条件下地下水仍难以实现“以丰补欠”的自然调节,地下水储量减少5.81×10^(8)m^(3)。此研究成果为区域水平衡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科学认识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崔虎群吴庭雯刘江涛刘伟坡李志红程旭学刘伟朋
关键词:湿地农田地下水水位地下水降落漏斗三江平原
阜平岩群基岩裂隙水的赋存规律与找水方向被引量:7
2018年
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探采结合井实例的基础上,基于蓄水构造理论,对阜平岩群变质岩区蓄水构造类型及其富水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有风化壳蓄水构造、断裂蓄水构造、层状蓄水构造和岩脉蓄水构造4类。风化壳蓄水构造和断裂蓄水构造是主要找水方向。根据探采结合井的抽水试验数据,对地下水主要出水段埋深与标准井径降深涌水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明标准涌水量与出水段埋深呈幂级函数减小的趋势。
刘伟朋孟顺祥龚冀丛耿昕
关键词:阜平岩群裂隙水蓄水构造山区找水
西藏青藏铁路沿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思考被引量:1
2013年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地热资源作为节能环保的新型能源,其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客观前景。西藏自治区青藏铁路沿线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利用程度低、利用少;利用不合理;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地热资源利用不充分;开发程度不足等。建议:加强发电尾水对热田的回灌;加强利用地热资源供暖;进行地热流体中有用元素可利用性研究;加强地热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等。
张超宇李胜涛郭彦威刘伟朋龙慧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青藏铁路沿线
一种新型井底清淤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井底清淤装置。所述新型井底清淤装置包括潜水泵;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安装在所述潜水泵得到顶侧,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潜水泵的出水口相连接;泵管,所述泵管连接在所述连接管的顶侧,所述泵管与所述连接管相连通;两个冲砂...
刘伟朋解伟程旭学王宏存赵玉军
文献传递
三江平原地下水流场演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21年
近年来,三江平原部分区域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的态势,引起广大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为了查明三江平原地下水流场时空演化规律,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以三江平原1980年72组及2019、2020年同期1092组地下水位统测数据和44组国家地下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ArcGIS插值分析、栅格代数运算、对比分析等方法,查明了三江平原地下水流场时空演化特征,阐明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地下水流场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与1980年相比,三江平原地下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西部平原区地下水位累计降幅1~5 m的区域面积2.6×104 km2;东部建三江垦区累计降幅大于5 m的区域面积为1.17×104 km2,其中,累计降幅大于10 m的区域面积为3400 km2,地下水位年均降幅约0.29 m。地下水开采引起地下水流场变化,“西砂、东黏”的水文地质条件促使区域地下水降幅的时空演化差异;水田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地下水超采,浅地表黏土层阻挡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无法实现以丰补欠自平衡,造成了建三江垦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本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查清三江平原地下水变化规律和现状特征奠定了基础,为科学指导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刘伟朋崔虎群刘伟坡程旭学李志红
关键词:三江平原地下水流场建三江垦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