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帅

作品数:11 被引量:200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林分
  • 3篇腐解
  • 3篇腐解过程
  • 3篇腐殖质
  • 3篇
  • 2篇典型林分
  • 2篇养分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团聚体
  • 2篇微生物
  • 2篇林地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措施
  • 2篇粪肥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特征
  • 1篇养分特征
  • 1篇有机碳分布

机构

  • 11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金正大生态工...

作者

  • 11篇刘帅
  • 7篇王旭东
  • 4篇耿增超
  • 4篇和文祥
  • 3篇王紫泉
  • 3篇卢丽兰
  • 3篇王勇
  • 3篇曹永昌
  • 2篇孙汉印
  • 2篇杨瑞
  • 2篇姬强
  • 1篇谭向平
  • 1篇佘雕
  • 1篇马宁
  • 1篇田海霞
  • 1篇王彩霞
  • 1篇罗敏
  • 1篇侯林
  • 1篇王虎
  • 1篇张霞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秦岭林地养分特征初探被引量:2
2016年
以秦岭典型林地土壤为对象,分析了夏、秋两季锐齿栎、油松、华山松、云杉4种典型林分下林地不同土层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5个林地腐殖质层(O层)、表层(A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在76.23-260.70,26.60-44.81g/kg之间;全氮含量在4.19-8.76,1.46-3.29g/kg之间;全磷含量分别在0.38-0.61,0.33-0.63g/kg之间。5个林地O层、A层C/N范围分别为16.48-29.76,12.31-19.39;C/P范围分别为144.93-465.52,44.63-107.42;N/P范围分别为7.97-18.37,2.58-6.23。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及C/N,C/P,N/P均表现为O层大于A层,且O层碳氮含量动态变化较大。阔叶林地土层间差异小于针叶林地。华山松林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C/N、C/P均高于其他林地。土壤C/P和N/P的空间变异性较大,C/N相对稳定。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值大多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
刘帅王紫泉田海霞李丹丹耿增超和文祥
关键词:腐殖质层表土层
秦岭典型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被引量:26
2017年
本试验主要以秦岭山脉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dentat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云杉(Picea asperata)4种典型林分为对象,利用BIOLOG微孔板法研究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研究表明:(1)夏、秋季土壤根际与非根际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截然不同,除秋季云杉外,其余处理均表现为非根际>根际,且AWCD明显受到季节的影响。(2)夏秋两季4种林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之间差异显著,其中锐齿栎林夏秋两季均表现为根际小于非根际,而其它3种针叶林则是夏季根际小于非根际,秋季根际大于非根际;锐齿栎林根际与非根际均为秋季低于夏季,其他3种针叶林则是非根际土秋季低于夏季,而根际土秋季高于夏季。(3)主成分分析显示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且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主成分综合得分也有所不同,4种林分非根际土综合得分锐齿栎最高,其次是华山松和云杉,油松最低;根际土夏秋规律不同,夏季华山松和油松较高,云杉最低,秋季油松和云杉较高,锐齿栎最低,且综合得分与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曹永昌杨瑞刘帅王紫泉和文祥耿增超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根际
土壤铜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对施用生物质炭的响应
2017年
采用改进的Tessier方法对土壤Cu形态进行分级,研究了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Cu形态、生物有效性和小麦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中Cu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氧化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三者占土壤Cu的90%以上。添加生物质炭后,土壤中的碳酸盐结合态铜、氧化态铜含量有所减少,但不显著;有机物结合态铜含量增加了131.25%,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主要增加了紧有机结合态。添加生物质炭在培养一定时间后(30 d后)土壤有效态铜含量降低,120天时最大降低幅度达50.66%,添加生物质炭提高了冬小麦的根系重、茎秆干重、籽粒干重和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降低了根系、茎秆和籽粒的含铜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综合看来,生物质炭对土壤铜污染具有钝化作用。
刘帅张霞王旭东
关键词:生物质炭小麦铜形态
秦岭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被引量:25
2016年
利用BIOLOG微孔板法研究了秦岭山脉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dentat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松栎混交、云杉(Picea asperata)6个林地5种典型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发现:(1)5种典型林分中,华山松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最高,然后是锐齿栎1>云杉>油松>锐齿栎2>松栎混交。位于不同林场的锐齿栎林地土壤AWCD值差异较大;(2)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与平均颜色变化率表现一致,6种林分之间差异显著,且不同的林分土壤微生物对6种碳源利用差异较大。(3)主成分分析显示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其综合因子得分为华山松>锐齿栎1>油松>云杉>锐齿栎2>松栎混交。(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 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综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其中速效磷和p H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最密切。
曹永昌谭向平和文祥耿增超刘帅佘雕侯林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BIOLOG
鸡粪腐解过程中不同溶性腐殖质结合铜的变化被引量:2
2009年
以鸡粪为材料,添加不同比例的铜锌进行腐解试验,研究了腐解过程中不同溶性腐殖质结合态铜(水溶性、氢氧化钠溶性、氢氧化钠-焦磷酸钠混合液溶性)浓度的动态变化、受锌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有效铜的关系.结果表明,粪肥原样H2O-Cu(水溶性腐殖质结合态铜)占其全铜量的10.97%,在腐解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随着粪肥中添加铜量的增加(1∶1、2∶1、3∶1处理),H2O-Cu占其全铜的比例相应减少了(平均分别占其全铜的比例的7.10%、5.18%和3.74%);H2O-Cu随着腐解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在腐解的后期(45、60d),粪肥中锌含量的增加会降低H2O-Cu含量.腐解初期粪肥原样NaOH浸提腐殖质-铜(NaOH-Cu)占其全铜量的70.87%,随腐解进行其比例大幅度下降;NaOH-Cu占其全铜的比例随着加入铜的增大而有所下降,分别为55.59%、46.04%和38.08%,且随着腐解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粪肥中锌含量的增加对NaOH-Cu含量变化影响较小.粪肥原样中NaOH-Na4P2O7提取腐殖质结合态铜(NaOH-Na4P2O7-Cu)占其全铜量的24.29%,随腐解过程呈增加趋势,NaOH-Na4P2O7-Cu量随着加入铜量的增加而增加,占其全铜比例的15%~25%;粪肥中锌含量增加对NaOH-Na4P2O7-Cu有促进作用.粪肥添加铜锌后,3种浸提剂提取的可溶性腐殖质结合态铜有55%~80%分配在NaOH的溶液中,10%~30%分配在NaOH-Na4P2O7碱性混合液中,0~10%在水溶液中;随加入铜含量和锌含量的增加,NaOH-Na4P2O7-Cu平均分配比(占3种可浸提性腐殖质-Cu的比例)增加,NaOH-Cu和H2O-Cu的分配比减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2O-Cu、NaOH-Cu和NaOH-Na4P2O7-Cu之间显著正相关,它们与有效铜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卢丽兰王旭东王虎刘帅张秀琴
关键词:鸡粪有效铜腐解过程
粪肥腐解过程中铜与腐殖物质结合状况及其与铜淋失的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粪肥腐解过程铜与腐殖物质(HS)结合状况及其与铜淋失的关系。【方法】采用H2O、NaOH和NaOH+Na4P2O7连续浸提粪肥腐解过程中不同类型腐殖物质结合态铜(HS-Cu),检测其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淋溶试验,研究粪肥中铜的淋失特征。【结果】水溶性HS-Cu平均占粪肥全铜的6%、自由态铜离子平均占粪肥全铜的5%。随粪肥腐解的进行,HS-Cu和自由态铜离子占全铜的比例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NaOH溶性HS-Cu含量平均占全铜总量的27.8%,在腐解的前35 d呈增大趋势,随后无明显变化;NaOH+Na4P2O7溶性HS-Cu含量平均占全铜总量的20%,随腐解进行其所占比例逐渐增加。H2O溶性HS-Cu以富里酸结合态铜(FA-Cu)为主;NaOH溶性HS-Cu在腐解的前50 d以FA-Cu为主,50 d以后则以HA-Cu为主;NaOH+Na4P2O7溶性HS-Cu在腐解的前28 d以FA-Cu为主,28 d以后以HA-Cu为主。粪肥中铜淋失量在腐解35 d以前随腐解的进行逐渐增加,35 d以后又有所降低。铜淋失量平均占全铜量的20%左右。各阶段的淋失铜量与NaOH和H2O溶性HS-Cu、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也与H2O溶性总铜呈显著正相关;而与NaOH+Na4P2O7溶性HS-Cu和有机碳以及H2O溶性自由态铜离子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粪肥腐解过程中,NaOH溶性和H2O溶性HS-Cu含量可以作为评价粪肥中铜淋失的指标。
王旭东马宁罗敏卢丽兰刘帅
关键词:腐殖物质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6
2012年
通过9a不同耕作的定位试验,研究了深松、旋耕、免耕和传统耕作4种耕作措施对关中塿土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旋耕、免耕措施均提高了0~40cm土层中>2mm和0.25~2mm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而传统耕作相应地增加了0~40cm土层中0.053~0.25mm微团聚体和<0.053mm粘砂粒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同时深松、旋耕、免耕措施提高了各土层总有机碳和耕层0~10cm所有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比较而言,深松的作用效果更大。秸秆还田进一步提高了各土壤层次上总有机碳和所有级别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及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在玉米秸秆不还田的条件下,隔年深松比连年深松更有利于0~30cm大团聚体形成及总有机碳和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
王勇姬强刘帅孙汉印王旭东
关键词:耕作措施水稳性团聚体
秦岭山脉典型林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关系的探讨被引量:56
2016年
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分界线,其上生长着许多独特林分,加之未受到人为活动扰动,故对其包括土壤酶及养分等在内的土壤效应研究具有重要参比性,且可为揭示不同林分的土壤效应及筛选最优林分奠定基础。选取秦岭不同海拔生长的五种典型林分(锐齿栎、油松、华山松、云杉及松栎混交)土壤,分析了7种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二者间关系及林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差异较大,土壤性质强烈受到林分种类及海拔等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云杉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均较高,是秦岭山脉生长较好的树种之一;且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等养分变化规律较一致;土壤碱性磷酸酶、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及总体酶活性(TEI)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林分和海拔对这三种酶的影响与养分是一致的;采用单独土壤酶活性与土壤酶和化学性质复合开展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获得的综合得分与上述三种酶类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揭示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森林土壤的质量水平,且单一酶类中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可更容易、简便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的变化。
杨瑞刘帅王紫泉曹永昌赵翊明和文祥耿增超
关键词:林地土壤养分酶活性主成分分析
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微团聚体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关中平原历时7年、不同耕作方式(深松、旋耕、免耕、秸秆还田+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的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于2008-10玉米收获后采集耕层(0~20 cm)土样,测定了全土及0.05~0.25 mm,0.01~0.05 mm,〈0.01 mm土壤微团聚体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难氧化有机碳含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与传统耕作比较,深松和旋耕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而免耕和秸秆还田+传统耕作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较小。旋耕和深松使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难氧化有机碳含量在0.05~0.25 mm和0.01~0.05mm微团聚体中显著增加,而在〈0.01 mm微团聚体中有所降低;深松和旋耕对微团聚体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免耕明显降低了各粒级微团聚体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全土和0.05~0.25 mm,0.01~0.05 mm微团聚体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与〈0.01 mm微团聚体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土娄土总有机碳含量和氧化稳定性主要取决于0.05~0.25 mm微团聚体,深松、旋耕有利于总有机碳含量的积累及有机碳氧化稳定性的降低。
王彩霞刘帅王勇王旭东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微团聚体有机碳
粪肥腐解过程中不同溶性腐殖质态铜、锌变化及其结合竞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鸡粪腐解过程中铜、锌与不同溶性腐殖质的结合竞争。【方法】采用H2O、NaOH和Na4P2O7+NaOH连续浸提粪肥中的腐殖质及其结合态铜、锌,分析不同溶性腐殖质及其结合态铜、锌随腐解时间的变化。【结果】随着腐解过程中有机碳的矿化分解,粪肥中铜、锌元素含量增加。H2O溶性、NaOH溶性和Na4P2O7+NaOH溶性腐殖质结合态铜分别平均占粪肥全铜量的6.7%、26.7%和19.2%左右,腐殖质结合态锌分别平均占粪肥全锌量的2.7%、13.3%和17.3%左右。在粪肥铜、锌含量基本相等的情况下,水溶性、NaOH溶性腐殖质结合态的Cu/Zn比分别平均为2.56、2.05,Na4P2O7+NaOH溶性腐殖质结合态的Cu/Zn比平均为1.15。【结论】粪肥中的水溶性、NaOH溶性腐殖质与铜的结合竞争力大于与锌的,且富里酸和胡敏酸都主要与铜结合;而Na4P2O7+NaOH溶性腐殖质与铜、锌的结合机率相近。铜或锌在胡敏酸和富里酸中的分配与其HA/FA(胡敏酸/富里酸)比呈显著正相关。
刘帅卢丽兰张俊峰刁世勇王旭东
关键词:粪肥腐解过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