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金尧

作品数:44 被引量:222H指数:10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化学工程
  • 23篇理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8篇催化
  • 24篇催化剂
  • 12篇甲酰化
  • 11篇氢甲酰化
  • 8篇混合醇
  • 7篇低碳混合醇
  • 7篇红外
  • 6篇低碳醇
  • 6篇碳醇
  • 6篇氢甲酰化反应
  • 6篇酰化反应
  • 6篇甲酰化反应
  • 5篇甲醇
  • 4篇丁醛
  • 4篇一氧化碳
  • 4篇乙醇
  • 4篇原位
  • 4篇原位红外
  • 4篇甲醛
  • 4篇共沉淀

机构

  • 44篇清华大学
  • 5篇天津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北京石油化工...
  • 1篇国家工程研究...
  • 1篇大庆职工大学

作者

  • 44篇刘金尧
  • 34篇朱起明
  • 16篇贺德华
  • 10篇刘崇微
  • 8篇王同恩
  • 8篇刘晔
  • 5篇陈瑜
  • 4篇夏云菊
  • 4篇吴晓晖
  • 4篇黄卫国
  • 3篇潘伟雄
  • 3篇高鸿锦
  • 3篇庞东成
  • 3篇何菲
  • 3篇梁瑜
  • 2篇张继炎
  • 2篇李东洲
  • 2篇邱显清
  • 2篇刘殿求
  • 2篇张鎏

传媒

  • 14篇天然气化工—...
  • 5篇分子催化
  • 5篇Chines...
  • 4篇煤化工
  • 2篇石油化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第十届全国催...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化学进展
  • 1篇北京石油化工...
  • 1篇第八届全国青...
  • 1篇第七届全国高...
  • 1篇全国第六届分...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3
  • 1篇2001
  • 9篇2000
  • 2篇1999
  • 5篇1998
  • 7篇1997
  • 5篇1996
  • 1篇1995
  • 3篇1992
  • 2篇1991
  • 3篇1990
  • 1篇1989
  • 2篇1986
  • 1篇1982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新的振荡体系的研究 Ⅰ.在铑膦催化剂存在条件下的丙烯氢甲酰化振荡现象
1986年
丙烯氢甲酰化过程(以下简称氢甲酰化过程),可以用如下反应式表示: 作者在进行氢甲酰化动力学研究中发现,在接近工业生产条件,特别是使用了适当聚合度的正丁醛做溶剂时,只要控制一定的操作条件,即可在反应的母体转化期和诱导期内检测出反应体系的气相中各组分浓度的振荡变化。
李升平袁伟刘殿求潘伟雄刘金尧
关键词:丙烯聚合度三苯正丁醛
Rh/Ph_3PO催化剂体系的辛烯氢甲酰化反应性能考察和原位红外表征被引量:12
2000年
考察了反应温度、CO/H2 压力和 P/Rh比等因素 ,对 Rh/Ph3PO催化剂催化混合辛烯氢甲酰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优化出最佳反应条件 .并采用加热加压的原位红外表征方法 ,跟踪了在 1 -辛烯反应中 Rh/Ph3PO催化剂的活化、中间活性物种的产生和分解消失等瞬态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 ,Rh/Ph3PO体系对产物异壬醛的收率明显优于 Rh/Ph3P催化剂 ;原位红外表征结果表明 ,催化反应活性物种 HRh( CO) x( Ph3PO) 4 - x( x=1~ 3)的产生、浓度以及其动态稳定性 ,是影响 Rh/Ph3PO催化剂反应性能的重要原因 ,并对 Rh/Ph3PO催化剂体系的辛烯氢甲酰化反应活性优于 Rh/Ph3P体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
刘晔贺德华刘崇微王同恩刘金尧朱起明
关键词:辛烯铑催化剂氢甲酰化原位红外
常温常压气-固光催化CO_2加氢合成一碳化合物的研究被引量:3
2000年
大气中CO2 含量的增加是导致最严重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因此 ,人们对CO2 的固定及利用越来越重视 ,目前对水溶液悬浮体系光催化还原CO2 研究得比较多 ,气 -固光催化体系中 ,常温常压下合成CO2 +H2 为有机物少有报道 .通过对几种TiO2 型催化剂在悬浮体光催化体系中CO2 催化活性的比较 ,选择了活性较高的Pd/RuO2 /TiO2 催化剂 ,采用原位红外的实验方法对CO2 加氢反应及其产物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常温常压下光催化CO2 加氢合成一碳化合物是可能的 ,以Al2 O3 为载体的Pd/RuO2 /TiO2 催化剂表面光催化CO2 加氢合成了一碳化合物如甲酸 .甲醛 .甲醇等 .
徐用军周定姜琳琳李向久刘崇微刘金尧
关键词:加氢光催化常温常压
混合C_8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对几种铑膦络合物催化混合 C8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作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一定反应条件下 ,[Rh( CH3COO) 2 ]2 、Rh( CO) PPh3( acac)和 Rh6 ( CO) 16 均是有效的催化剂前体。配体、铑的浓度及溶剂对催化体系性能影响的实验证明 ,外加 OPPh3、选用适量 Rh浓度及加入二乙二醇二甲醚或四乙二醇二甲醚等溶剂对 C8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生成 C9醛是有利的。实验表明 ,对于 [Rh( CH3COO) 2 ]2 - OPPh3催化体系在 1 40℃及 1 0 .5MPa反应条件下 ,混合 C8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生成 C9醛的收率可达 90 %以上。
王同恩贺德华刘晔刘金尧蔺洪振梁瑜刘崇微朱起明
关键词:氢甲酰化催化剂
由Co+H_2合成低碳混合醇反应中间物的“原位”发射红外光谱检测
1998年
应用“原位”发射红外光谱技术对于Cu/ZnO/Al_2O_3(La)催化剂作用下的CO+H_2反应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到表面—烷氧基(M-OCH_2R)、表面酰基物()、表面烯醇()、表面羧酸盐()等中间物,提出CO插入表面—烷氧基生成低碳醇的反应机理;对于CO_2存在下CO+H_2反应过程的动态检测表明:CO_2增加了表面羧酸盐的生成途径,表面羧酸盐可以作为低碳醇合成的一种中间物,开辟了一条新的合成低碳醇途径。
李东洲刘金尧
关键词:低碳混合醇动态检测
焙烧温度对超细CuO/ZnO/Al_2O_3催化剂性能及结构的影响被引量:9
1997年
草酸盐胶体共沉淀法超细催化剂的后处理条件(焙烧温度)明显影响催化剂的性能,发现焙烧温度为350℃的催化剂活性最高。催化剂的结构分析表明,ZnO2和Cu4O32种物相对催化剂活性有重要影响。
吴晓晖刘金尧朱起明吕越峰何菲
关键词:共沉淀法焙烧温度超细催化剂制备
铜-锌系共沉淀催化剂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被引量:7
1995年
研究了Cu-Zn系合成醇类催化剂的共沉淀方式、温度、陈化时间及对其母体(氧化物形式)的超声作用、共沉淀复盐形式的物理性质等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XRD、IR及表面分析结果表明,共沉淀条件与催化剂复盐物及母体的物相、晶粒大小及其比表面密切相关。作者对催化剂复盐物、母体的物理性质以及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共沉淀条件进行了关联和讨论。
刘金尧刘崇微张宝新朱起明
关键词:催化剂
Pt(111)表面上CO氧化反应与表面氧分布的相关性
1997年
服从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的某些表面催化反应,因其在基础理论研究及工业应用方面的重要性而被广为研究.Pt(Ⅲ)表面上的CO氧化是典型的表面催化反应,而且在汽车尾气转化反应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O氧化一般服从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反应发生在化学吸附的CO和O原子之间.即使在低O覆盖度下,Pt(Ⅲ)表面上解离吸附的O原子即形成O岛.早期研究认为CO氧化反应在O岛周边优先发生,后经修正认为反应在整个O岛内均匀进行.有关研究表明,表面氧结构与表面反应紧密相关.
M.XuF.Zaera刘金尧
关键词:一氧化碳
全文增补中
铑膦络合物催化丙烯醛化反应机理的研究被引量:8
1989年
应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以正丁醛为溶剂的丙烯醛化反应过程,采用反应气逐个引入的方法,当催化剂母体活化生成活性组分HRh(CO)_2(PPh_3)_2 后.检测到它与丙烯配位后生成的烷基物C_3H_7Rh(CO)_2(PPh_3)_2;引入CO后.可检测出生成的酰基物(C_3H_7CO)Rh(CO)_2(PPh_3)_2;并证明.酰基物可与H_2发生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反应.因而生成正丁醛与异丁醛,同时.催化剂恢复其活性组分.实验证明.该过程可反复进行.由此.初步验证了铑膦络合物催化丙烯醛化反应的缔合型反应机理;实验结果也支持体系中存在另一种解离(CO)机理的观点.
潘伟雄刘金尧刘殿求
关键词:丙烯丁醛醛化催化
多种Rh配合物在1-辛烯中活化的原位红外研究
1999年
应 用 原 位 红 外 光 谱 技 术, 研 究 了 Rh ( acac) ( C O) ( P Ph3) 、 H Rh ( C O) ( P Ph3) 3 、 Rh 6 ( C O) 16 和( Rh( C H3 C O O) 2)24 种催化剂,在 C O/ H2 气氛中催化1辛烯氢甲酰化 反应时 Rh 催化剂的活 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以 O P Ph3 为配体的情况下,催化剂的中间体均为 Wilkinson 型配合物 H Rh( C O)x( O P Ph3) y( x + y = 3 或4) ,此外,同时还存在有二聚体、多羰基铑配合物等。当4 种催化剂在无配体的情况下,醛化反应的活性仍然较高,此时观察到在使用( Rh( C H3 C O O) 2) 2 及 Rh 6( C O)16 时, 最终生 成 H Rh( C O)4 的活性中 间体。当使 用 R H(acac) ( C O) ( P Ph3) 及 H Rh( C O)( P Ph3) 3 时,活性中间体仍然以 H Rh( C O)x( P Ph3) y 型配合物为主,同时可能存在少量的 H Rh( C O) 4 中间物。
刘崇微李映伟贺德华刘金尧朱起明
关键词:氢甲酰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