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新民

作品数:147 被引量:520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0篇医药卫生
  • 20篇生物学

主题

  • 68篇纹状体
  • 59篇边缘区
  • 33篇纹状体边缘区
  • 29篇大鼠纹状体
  • 24篇学习记忆
  • 18篇神经元
  • 15篇磁共振
  • 14篇记忆
  • 12篇记忆功能
  • 12篇功能磁共振
  • 12篇成像
  • 12篇磁共振成像
  • 11篇脑功能
  • 10篇丘脑
  • 10篇海马
  • 10篇P物质
  • 9篇学习记忆功能
  • 9篇咽肌
  • 9篇功能磁共振成...
  • 8篇HRP

机构

  • 8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3篇华南师范大学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5篇深圳市儿童医...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广州市妇婴医...
  • 2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解放军第17...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作者

  • 147篇包新民
  • 120篇舒斯云
  • 23篇吴永明
  • 17篇江刚
  • 13篇郑金龙
  • 12篇张增强
  • 10篇李耀宇
  • 10篇刘颂豪
  • 10篇李胜修
  • 9篇常铉
  • 9篇陈旭红
  • 8篇马翰章
  • 8篇郭周义
  • 8篇吴文龙
  • 8篇张魁华
  • 5篇梁振江
  • 5篇曾建新
  • 5篇温志波
  • 5篇鞠躬
  • 5篇杨文科

传媒

  • 29篇第一军医大学...
  • 26篇解剖学报
  • 14篇神经解剖学杂...
  • 1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0篇中国组织化学...
  • 8篇解剖学研究
  • 6篇中国行为医学...
  • 5篇中国神经科学...
  • 5篇解剖学杂志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广东解剖学通...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生理学报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9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0篇2005
  • 7篇2004
  • 7篇2003
  • 14篇2002
  • 12篇2001
  • 14篇2000
  • 5篇1999
  • 9篇1998
  • 12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3篇1992
  • 4篇1991
  • 3篇1990
1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学生数字长时记忆的脑功能磁共振定位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检测健康人脑数字长时记忆认知功能的脑区.方法 22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进行一项数字长时记忆任务时行fMRI扫描.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并选用统计参数图(SPM99)软件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记录各激活脑区的像素值并计算偏侧化指数LI值.结果 采用单样本t检验,阈值设为P<0.0001时,主要激活的脑区为左额中回(激活强度T值=9.68)和右侧小脑(激活强度T值=9.85),皮质下的丘脑(激活强度T值=6.72)和尾状核(激活强度T值=6.58)也被激活.激活脑区像素值的LI值为0.51.结论 数字长时记忆认知过程是由大脑、小脑及皮质下结构共同协作完成的,且存在左半球优势现象.
郑金龙舒斯云刘颂豪包新民关永明张增强韩立新
关键词:数字记忆长时记忆功能磁共振成像
大鼠小脑—丘脑投射的起源和终止——HRP法研究
1983年
本实验用HRP法研究了大鼠小脑—丘脑投射的起源和终止。大鼠所有小脑核(齿状核DN、间位核前部AIN、间位核后部PIN及顶核FN)都发出纤维投射到丘脑,其中DN投射的范围最广,其次是PIN及AIN,FN较小。大鼠小脑—丘脑投射终止在对侧丘脑的腹侧核群(腹前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及腹后外侧核VPL),内侧核群(中央外侧核CL、束旁核Pf及背内侧核MD)以及后核群(内侧膝状体MGB、丘脑后核PO)。小脑DN到丘脑腹侧核群的投射有相应的颅尾局部定位关系,但有部分重叠。FN到丘脑的投射仅起自FN的尾侧部,投射到丘脑的VM、VPL、CL、Pf及PO。除AIN外,小脑的DN、PIN及FN均有少量纤维投射到同侧的丘脑VM、CL及Pf。
包新民邝国陶
关键词:HRP小脑核丘脑间脑
边缘系统相关膜蛋白在大鼠脑纹状体边缘区表达的Western blot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研究边缘区与边缘系统是否存在共同的分子特征。方法 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边缘区及有关脑区中边缘系统标志分子———边缘系统相关膜蛋白的表达。结果 边缘区及边缘系统脑区边缘系统相关膜蛋白有强表达 ,而非边缘系统脑区甚少或无表达。结论 边缘区与边缘系统具有共同的分子特征 。
宁群舒斯云包新民刘永红
关键词:边缘区纹状体
猴脑内一个细胞形态和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特殊的区域──纹状体边缘区被引量:3
1999年
我们曾在大鼠和猫脑的纹状体尾内侧发现一个形态和功能特殊的区域——边缘区。本实验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神经细胞染色法,研究猴的纹状体,发现其壳核尾内侧有一层以梭形神经细胞为主的区域。该区域富含乙酰胆碱以及P物质、脑啡肽、胆囊收缩素等与学习记忆相关的肽类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纤维和终末。该区域与我们在大鼠和猫的纹状体内发现的边缘区的形态、位置以及免疫细胞化学特性相似,证明猴纹状体内也存在边缘区,可以认为边缘区是哺乳动物脑纹状体内的共有结构。
舒斯云包蓉包新民徐重张长远刘永红杨文科
关键词:纹状体边缘区免疫细胞化学
大鼠P物质在纹状体内的正常分布及其与脑内其他结构延续的免疫组织化学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了解大鼠纹状体内 P物质的分布及其与脑内其他重要结构如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内 P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 .方法 对大鼠脑进行连续冠状和矢状组织切片 ,尔后进行 ABC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结果 冠状切面上 ,大鼠纹状体内 S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纹状体的边缘区内 ,主要为背腹走向的阳性纤维 .苍白球的内侧缘亦有一条呈背腹走向的 SP免疫阳性纤维带 .杏仁核的 SP免疫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杏仁中央核和杏仁内侧核 ;其中杏仁中央核的 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与边缘区内的阳性纤维相联系 ,而杏仁内侧核的 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与苍白球内侧缘的阳性纤维相联系 .边缘区内的 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在背侧又与终纹床核内的 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相联系 .矢状切面上 ,黑质网状部和致密部内有较多的 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分布 ,黑质的 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向嘴侧通过未定带、底丘脑核跨过内囊与脚内核、苍白球、无名质与纹状体边缘区、斜角带水平部和嗅结节岛内的 SP免疫阳性纤维或细胞发生联系 .结论  SP在纹状体、苍白球、杏仁核。
李耀宇舒斯云包新民吴文龙
关键词:P物质纹状体边缘区黑质杏仁核
大鼠中缝核群中生长抑素样神经元对咽肌前运动神经元的支配-PRV和SOM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用PRV和SOM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研究了大鼠中缝核群中SOM样神经元对咽肌前运动神经元的调控。PRV注射大鼠咽肌后,在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中缝大核和中缝背核中可见少量PRV和SOM双标记细胞。首次证明了大鼠中缝核群中SOM样神经元对咽肌前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推测中缝核群中的SOM可能和咽肌运动的精确调控有关。
包新民舒斯云包蓉
关键词:咽肌中缝核群假狂犬病毒
大鼠缰核的传出投射——WGA-HRP法研究
1987年
向40只大鼠缰核的不同部位(外侧缰核外侧部和内侧部及内侧缰核)微电泳WGA-HRP后,观察顺行标记纤维和终支在脑内的走行和分布。缰核的传出投射经吻侧、对侧及尾侧三条通路。吻侧通路起自外侧缰核,经髓纹向吻侧走行至丘脑背内侧核、带旁核及外侧视前区。对侧通路经缰连合至对侧外侧缰核。尾侧通路主要起自内侧缰核和外侧缰核内侧部,投射到脚间核,并有背腹局部定位,部分纤维向尾侧走行终止于中缝核群及网状结构等处。
包新民
关键词:缰核WGA-HRP
纹状体边缘区和海马学习记忆功能关系的研究
2003年
包新民舒斯云江刚常炫
关键词:纹状体边缘区海马学习记忆功能
SOM和NOS样神经元在大鼠孤束核咽肌前运动神经元中的共存──PRV、SOM、NOS三标记研究
1998年
用PRV、SOM及NOS三标记方法研究了SOM和NOS样神经元在孤束核咽肌前运动神经元中的共存。将PRV注射于大鼠咽肌后,先进行PRV和SOM免疫荧光双标记,再进行NADPH司反应。结果在孤束核的中介亚核和中间亚核中观察到有少数细胞呈PRV、SOM和NOS三重标记。SOM和NOS在孤束核咽肌前运动神经元中共存的意义还不清楚,推测可能和咽肌运动的精细调节有关。
包新民舒斯云
关键词:咽肌孤束核运动神经元
下腔静脉异常(一例)
1964年
标本是一个男性胎儿,解剖所见如下:(一)左侧下腔静脉(图1)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五腰椎体左侧合成,右髂总静脉较左侧者为粗(右髂总静脉宽0.6厘米,左侧宽0.5厘米)。然后紧靠腹主动脉的左侧垂直上升,至第二腰椎下缘的高度接受上、下两条左肾静脉,在上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汇合处有一条左精索内静脉注入。此部的背侧由下腔静脉发出一条静脉成为奇静脉之异源枝。
包新民
关键词: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奇静脉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