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橹

作品数:51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1篇诗歌
  • 7篇新诗
  • 7篇生命
  • 6篇艺术
  • 6篇诗性
  • 5篇诗歌创作
  • 5篇诗人
  • 3篇艺术品
  • 3篇诗坛
  • 3篇现代诗
  • 3篇境界
  • 3篇旧体
  • 3篇旧体诗
  • 2篇言说
  • 2篇艺术品质
  • 2篇意味
  • 2篇语言
  • 2篇语言词汇
  • 2篇中国新诗
  • 2篇审美效应

机构

  • 36篇扬州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评论》编辑...
  • 1篇江苏省高邮师...

作者

  • 37篇叶橹
  • 1篇敬文东
  • 1篇张子清
  • 1篇何同彬
  • 1篇董迎春
  • 1篇杨四平
  • 1篇森子

传媒

  • 9篇诗探索
  • 7篇扬子江(评论...
  • 3篇中国当代文学...
  • 2篇理论与创作
  • 2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淮南师范学院...
  • 2篇江汉大学学报...
  • 2篇扬子江(诗刊...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写作
  • 1篇大庆社会科学
  • 1篇华文文学
  • 1篇淮南师专学报
  • 1篇百家评论
  • 1篇语言与文化论...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85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旧体诗的“懂”与现代诗的“不懂”
2013年
诗的懂与不懂的问题,在我国旧体诗的阅读和欣赏中,似乎并不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人们对日体诗的理解,除了一些文字典故的障碍会造成所谓的懂与不懂的问题,在对诗的主题和意蕴的把握上,大体都不会有太大的分歧。有一些诗固然可以有多义歧义的理解,但既然能说出它的多义和歧义,证明只是在"懂"的程度和范围上有所不同,而不会用一个"不懂"来做出判断以示对此类诗不屑和轻蔑。可是在现代诗的阅读和欣赏中,一些人则非常理直气壮地以"不懂"为旗帜,公然地宣泄他们对现代诗的轻易地否定。这种情况在对"朦胧诗"的争论中已经有过非常突出的表现。如今时过30年,
叶橹
关键词:现代诗生命形式诗歌现象中国诗坛悲悯情怀
《漂木》:神秘的时间之旅被引量:2
2007年
"致时间"一札,可以被认为是《漂木》的最具"形而上"思考性质的部分。从来的哲人们都曾经在面对时间之流时萌生过他们的奇思玄想。时间之所以会成为历代哲人们热衷于探究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大概就在于它是与人们的生命过程同在的。时间的流逝即是人的生命的流逝,所以它才会牵动那么多的人为之感喟,为之咏叹。从"逝者如斯"到"天地之悠悠"。
叶橹
关键词:时间意象生命过程神秘性具象
艰涩的意味——对一种诗歌倾向的判断
2013年
当下中国诗歌创作现象的异彩纷呈,为各种具有不同阅读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多层次选择的可能性。人们不能不注意到,在各具独特艺术品位和追求的诗歌创作中,所谓的"艰涩化"倾向正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对于诗歌的"艰涩化",历来大抵都是被作为一种负面现象而加以评价的。但奇怪的是,尽管负面评价不断,
叶橹
关键词:中国诗歌意味负面评价诗歌创作艺术品位负面现象
一只不停滚动的桶——绿原诗歌艺术的衍变被引量:1
2006年
被称作“七月派”的一批诗人,由于“胡风事件”的牵连而纷纷沦为阶下囚。经历了长期精神煎熬的绿原,以他饱经沧桑的诗笔重现自身的精神风貌时,已经把许多苦难的记忆熔铸在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之中。从嘲笑呵斥“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到同情理解“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是绿原从革命者到思考者所走的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绿原作为一个诗人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何等正确的思想观念,而是他以自己的诗歌坦诚地描述了他的存在方式。因此,一个诗性的绿原,知性的绿原,理性的绿原,当他在诗中时而如此时而如彼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诗性直觉时,我们所看到的便是他的丰富复杂,他的斑驳陆离。
叶橹
关键词:绿原胡风事件
生活培育诗性——曹利民近年诗歌印象
2023年
二十多年前,经庄晓明介绍,我认识了曹利民当时,她还像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姑娘。岁月匆匆流逝,如今的她大概也到了知命之年。以前她写的诗虽不失优美,但总感到缺少点生活的沧桑感,现在读到她近几年写的诗歌,不禁令我产生一种刮目相看的感受。
叶橹
关键词:沧桑感诗性诗歌流逝
诗禅互动的审美效应——论洛夫的禅诗被引量:1
2009年
从洛夫的禅诗中不仅读到了许多妙悟和顿悟的诗语,更能读出他对现实和人生的强烈关注。丰盈的意象和独到的神思,与禅的意境融为一体,形成"诗禅互动"的审美效应,扩充了读者的审美视野,丰富了当下现代诗歌创作。
叶橹董迎春
关键词:禅诗审美
诗性弥漫的珞珈山——读《珞珈诗派》有感被引量:1
2018年
《珞珈诗派》是有武汉大学共同求学背景的诗人结集出版的系列诗集,其中绝大部分出自文学院,以其对精神寄托的追求而独具特色。"珞珈诗派"的形成,无需纲领和主张的倡导,其存在本身即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诗歌现象。诗人们受珞珈山氛围的影响,其诗性品格具有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感悟和认识上的穿透力。诗人们始终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地在探求的道路上努力耕耘,这正是诗的未来希望之所在。
叶橹
关键词:诗人诗性品格
存在之诗与思--读向以鲜长诗《生命四重奏》
2021年
作为一个不时写些有关诗歌文字的人,我自然会比较关注一些诗歌创作中的现象。在日常的阅读中,有读到优秀之作的喜悦,也会有对平庸之作的厌恶。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却往往是那些令我“绞脑”之作。它们在我初读时或一知半解,或迷惘困惑,但在“绞脑”之后,终于恍然有所悟而深受启迪。最近读到向以鲜的《生命四重奏》,使我又一次获得这种艺术的感受。
叶橹
关键词:四重奏诗歌创作
流变的诗体 不变的诗性
2016年
有关“诗体建设”的话题,我曾经零星地写过一些文章。在武夷山的诗体建设的讨论会上,我甚至说过它是一个“伪话题”,因此而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其实,有些看起来很热门的讨论话题,在当事者看来,似乎是生命攸关的问题。可是,若干年后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礼,终于发现这种讨论不过是徒劳的努力而已。
叶橹
关键词:诗体建设诗性
马新朝论
2015年
当今的中国诗坛,写诗的人可谓不计其数,然而能够在真正的意义上称之为诗人的人,只能说是很少的。不过我并不反对有众多的人来写诗,没有众多的基数,也不可能造就拔尖的少数。只是要从难以计数的诗人诗作中,发现和选择出类拔萃者,也确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叶橹
关键词:写诗诗人诗坛诗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