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瑾

作品数:10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乙型
  • 7篇免疫
  • 6篇乙型肝炎
  • 6篇乙型肝炎病毒
  • 6篇肝炎
  • 6篇肝炎病毒
  • 6篇病毒
  • 5篇母婴
  • 5篇母婴传播
  • 3篇蛋白
  • 3篇乙肝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球蛋白
  • 3篇联合免疫
  • 3篇免疫球蛋白
  • 3篇病毒母婴传播
  • 2篇乙肝免疫
  • 2篇乙肝免疫球蛋...
  • 2篇妊娠
  • 2篇胎儿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0篇周瑾
  • 9篇尹玉竹
  • 8篇张培珍
  • 4篇侯红瑛
  • 1篇邓妮
  • 1篇章钧
  • 1篇周水生
  • 1篇腾奔琦
  • 1篇李小毛
  • 1篇吴玲玲

传媒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产科急救...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儿乙肝指标预测宫内感染价值评价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时乙肝指标用于预测和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HBsAg阳性孕妇分娩新生儿1360例,于出生24 h内行主被动联合免疫,并随访至12个月龄,检测0、7、12个月龄外周血HBV标志物及HBV DNA。将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HBV DNA阳性、HBsAg和HBV DNA双阳性、HBsAg和(或)HBV DNA阳性等4项指标纳入ROC曲线,分析其对宫内感染的预测和诊断价值。结果 (1)出生时HBsAg和(或)HBV DNA阳性145例,随访至7和12个月龄仅剩21例阳性,均为从出生至7和12个月龄HBsAg持续阳性者,宫内感染率为1.54%。(2)4项指标中,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预测宫内感染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100%);HBsAg和HBV DNA双阳性特异度和阳性似然比最高(99.6%和214.25)。结论新生儿经联合免疫,可分别将出生时HBsAg阳性、HBsAg和HBV DNA双阳性以及出生至7个月龄HBsAg持续阳性作为宫内感染的筛查、预测和诊断指标。
尹玉竹周瑾张培珍周水生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联合免疫宫内感染
HBsAg阳性的1355名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随访调查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婴儿的HBV感染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血清HBsAg阳性孕妇1355名及其所分娩的新生儿1360名(包括5名双胎)的资料,所有新生儿均于出生6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并按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随访新生儿至12月龄,检测0、7、12月龄婴儿外周血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定量。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360名婴儿随访至12月龄时,21名发生HBV感染,总的宫内感染率为1.54%。其中母亲为HBeAg阳性者的宫内感染率为4.44%,HBeAg阴性者未发生宫内感染(X^2=5.99,P〈0.05);母亲为HBVDNA阳性者的宫内感染率为3.13%,阴性者也未发生宫内感染(X^2=21.84,P〈0.05)。母亲血清HBVDNA≥1×10^7IU/mL者的宫内感染率为6.01%,较HBVDNA〈1×10^7 IU/mL者明显升高(X^2=39.43,P〈0.05)。结论新生儿经严格的主一被动联合免疫后,仍存在HBV的宫内感染。其中母亲为HBeAg阳性者及HBVDNA高复制水平者的宫内感染率明显增高;宫内感染是导致HBV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
周瑾尹玉竹吴玲玲张培珍李小毛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胎儿疾病免疫球蛋白类
联合免疫失败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突变的母婴配对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在当前联合免疫方案下,发生乙肝母婴传播免疫预防失败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选择15例分娩免疫失败婴儿的孕妇及其联合免疫前的新生儿和免疫后的7月龄婴儿,将母亲、新生儿和婴儿分别配对,对其外周血中HBV的S基因(包括前S和S)分2个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对比母亲、新生儿及婴儿3组间HBV基因型、前S和S基因突变率及突变位点的不同。结果:(1)新生儿和婴儿体内HBV的基因型与母亲完全相同。(2)3组2个片段的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源树簇集分析中,母亲与所分娩的新生儿和婴儿体内HBV均形成各自独立的簇集。(3)突变位点:母亲-新生儿(13对):7例新生儿与母亲体内的HBV存在不同的突变位点(共15个位点);新生儿-婴儿(13对):3例婴儿与新生儿体内的HBV存在不同的突变位点,即nt273A→A/G、nt512C→C/T和nt1139C→A(共3个位点),前2个位于S区的"a"决定簇之外,后1个则在与X编码框重叠的区域;婴儿-母亲(15对):有9例婴儿与母亲体内的HBV存在不同的突变位点(共25个位点),但仅1例是母亲、新生儿和免疫后婴儿均存在不同的突变位点。结论:(1)新生儿及免疫后婴儿体内的HBV均源自于母亲;(2)HBV的S基因在联合免疫前和免疫后均可发生突变,主要发生在联合免疫前,是否与免疫失败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张培珍尹玉竹邓妮周瑾侯红瑛
关键词:突变
影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探讨影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陛收集血清HBsAg阳性孕妇1355例及其新生儿1360名(双胞胎5对)的资料,所有新生儿于出生24h内尽早进行主一被动联合免疫,并随访至12月龄。于0、7、12月龄采集婴儿外周静脉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水平。根据是否发生母婴传播分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影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60名新生儿随访至12月龄时,发生HBV感染2l例,未感染1339例,母婴传播率为1.54%。其中母亲为孕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者与未注射者的感染率(2.2揣与1.11%)、剖宫产和阴道分娩者的感染率(1.73%与1.3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母亲为HBeAg阳性者的感染率较阴性者明显升高(4.44%与0);母亲为HBVDNA阳性者的感染率较阴性者明显升高(3.13%与0);母亲血清HBVDNA≥1.0×10^-7 IU/ml者的感染率较1.0×10^-7~1.0×10^-6 IU/ml者及〈1.0×10^-3 IU/ml者明显升高(分别为6.01%,0.5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HBVDNA≥1.0x10^-7 IU/ml是发生HBV母婴传播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1.74(95%可信区间为3.88~259.38)和22.58(95%可信区间为4.75~107.40)。结论新生儿经严格的主一被动联合免疫后,影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HBVDNA≥1.0×10^-7 IU/ml。
尹玉竹周瑾张培珍侯红瑛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疾病传播联合免疫影响因素
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无助于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被引量:15
2012年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往有学者报道,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可降低HBV母婴传播率,但亦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妊娠期使用HBIG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无效。本研究分析了538例妊娠晚期使用HBIG和817例妊娠期未使用HBIG的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资料,旨在探讨妊娠期使用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尹玉竹周瑾张培珍
关键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乙肝免疫球蛋白妊娠晚期阻断HBV母婴传播注射HBV携带
HBV-DNA高水平孕妇的HBV前S和S区基因突变及基因分型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HBV-DNA高水平孕妇的HBV前S(前S1和前S2)及S区的基因突变模式和基因分型,为从病毒因素探讨HBV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取血清HBsAg阳性且HBV-DNA≥105 IU/mL的孕妇41例,提取血清HBV DNA,靶向设计HBV各基因型的前S及S区通用引物,经PCR扩增测序进行序列分析,检测和分析前S及S区基因的突变情况,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①在41例样本中,共有29例(70.73%)样本存在前S1、前S2及S区基因突变,突变方式以碱基置换为主;前S1、前S2及S区基因的突变频率分别为8.96%、9.88%和3.24%,前S1和前S2区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S区(P<0.05)。②对41例样本根据S区点突变的特点进行基因分型及同源树簇集分析,结果B基因型22例,C基因型19例,两基因型在全S区的基因突变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基因型分别形成独立的簇集,簇集间同源性<90%,但簇集内B、C两个基因型的同源性分别达96%和95%。【结论】①HBV-DNA高水平孕妇的HBV前S及S区的基因突变普遍存在,突变形式以碱基置换为主,突变频率以前S1和前S2区常见,S区则相对稳定;②不同HBV基因型间同源性差异较大,按HBV不同基因型分别进行前S和S区基因突变模式的分析将更有意义。
尹玉竹张培珍章钧周瑾侯红瑛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
HBV基因型、前S/S基因突变与HBV母婴传播免疫预防失败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前S/S基因突变与HBV母婴传播免疫预防失败的关系。方法:选择血清HBsAg阳性且HBV DNA定量≥1×1010IU/L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以新生儿是否发生免疫预防失败将孕妇分为免疫预防失败组(15例)和免疫预防成功组(45例),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对2组孕妇血中HBV进行基因分型和前S/S基因突变的检测,对比分析2组的不同。结果:(1)基因型:2组孕妇血中HBV的基因型均为B和C型,均以B型为主,2组基因型分布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突变率:HBV前S/S基因2个片段的突变率在免疫预防失败组与免疫预防成功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基因型与C基因型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同一基因型内,2个片段的突变率在免疫预防失败组与免疫预防成功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HBV前S/S基因2个片段的遗传树分析也显示不同基因型的基因突变率不同,但同一基因型的突变率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突变热点:在免疫失败组的4个病例中发现4个突变热点:529G-A、530A-G、826A-G1和166het-dupC各1例;在免疫成功组的6个病例中发现3个突变热点:A530T 1例,A530G 2例,T531C 3例。结论:(1)不同HBV基因型间前S/S基因突变率不同。(2)HBV前S/S基因突变普遍存在,但并不是每个突变都与母婴传播免疫失败有关,仅分析基因突变率对研究免疫失败并无意义,寻找与免疫失败有关的特异性突变位点可能更有意义。
尹玉竹张培珍腾奔琦周瑾侯红瑛
关键词:乙型母婴传播突变
胎儿脐动脉舒张期脐血流缺失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20年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及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围产儿的预后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及时、高效的宫内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以便选择最佳的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改善妊娠结局。胎动计数、胎心电子监护是目前比较常用的监护方式,但对于反映胎儿的宫内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发展,已能够监测宫内胎儿脐血流,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分析评判胎儿的宫内情况,以改善围产儿预后。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缺失(absent end diastolic velocity,AEDV)是胎儿-胎盘循环障碍的表现,与围产儿预后有密切关系。
姚琳周瑾何田田
关键词:脐动脉血流缺失
孕晚期注射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有无作用。方法选取538例孕晚期注射HBIG和817例未注射HBIG的孕妇及其婴儿,比较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结果 (1)HBIG组和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2%和1.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当母亲同为HBeAg阳性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4%vs.4.92%,P>0.05);当母亲同为HBV DNA阳性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3.14%vs.3.10%,P>0.05);(3)进一步将孕妇血清HBV DNA按浓度高低进行分层分析,当HBV DNA浓度相同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无明显作用,不推荐孕期使用HBIG。
尹玉竹周瑾张培珍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传播宫内感染
妊娠合并肝衰竭的产科处理被引量:5
2014年
妊娠合并肝衰竭严重影响母亲和胎婴儿健康,治疗上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积极恰当的产科处理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母亲和胎儿死亡率。临床上应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针对肝衰竭的病因、病情的严重程度、孕妇和胎儿情况选择终止妊娠的时机和方式,同时做好分娩期的综合处理。
尹玉竹周瑾
关键词:妊娠肝功能衰竭产科处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