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信峰
- 作品数:10 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 “关亡”在丧亲者哀伤平复中的作用
- "关亡"是一种民众向某个灵魂附体者进行"咨询"的活动,具有召唤死者灵魂能力的人(通常是中老年妇女)应"关亡者"的要求,将死者的灵魂召来附在自己身上,然后用已故者的口吻来与亲人对话[1]。目的:对"关亡"在丧亲者哀伤平复中...
- 唐信峰贾晓明
- 文献传递
- 解释现象学分析在中国的运用:一项系统评价
- 背景:解释现象学分析(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是过去二十年间蓬勃发展的一个质性研究取向,它起源于心理学领域,致力于通过研究者的视角去诠释人们如何理解他们自己的生活...
- 侯力琪唐信峰
- 文献传递
- 失独母亲哀伤历程的个案研究
- 近年来,失独父母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关注对象。失独父母的定义是指其独生子女因疾病、车祸、犯罪、工作、自杀、灾害等原因死亡,从而永远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且一般情况下,由于年龄或其他等原因他们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因为独生...
- 唐信峰何丽贾晓明
- 失独母亲哀伤历程的个案研究
- 近年来,失独父母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关注对象。失独父母的定义是指其独生子女因疾病、车祸、犯罪、工作、自杀、灾害等原因死亡,从而永远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且一般情况下,由于年龄或其他等原因他们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因为独生...
- 唐信峰何丽贾晓明
- 文献传递
- 殇痛:失独父母哀伤反应的质性研究被引量:39
- 2014年
- 目的:研究中国失独父母的哀伤反应。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4名失独父母进行深度访谈,并收集实物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失独父母的哀伤反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感反应有思念/想念、孤独/孤单、后悔/自责、无奈/无助/无望、不舍/可惜、害怕过节、空、烦躁、震惊、痛苦;认知反应有不相信、不公平、自己倒霉/造孽/赖自己、幻觉、闯入性想法、反刍、自我贬低、自杀意念;行为反应有哭、社交退缩与回避、回避提醒物、冲动行为、整理或者保存遗物;生理反应有疲倦、睡眠问题、梦见已故者。结论:失独父母经历极其强烈的哀伤反应,其哀伤反应有其普遍性和独特性。
- 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王建平
- 关键词:哀伤
- 农村丧亲个体应对策略的定性研究:以江西省上饶县某农村为例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初步研究中国农村丧亲个体的哀伤应对策略。方法:选取9名江西东北部某农村丧亲个体进行深入访谈,将访谈资料逐字转录,使用Nvivo 7.0管理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后的个体会经历强烈的哀伤,他们采用的应对策略包括葬礼仪式、处理遗物、归因、背鬼、压抑、回避、投身事物、社会交往、葬礼后仪式和保持联结。这些应对策略又可以归入到两个更高级别——丧失指向的应对和恢复指向的应对——的分类中。每个丧亲者均会使用不同形式的丧失指向的应对和恢复指向的应对,随着时间的变化,丧失指向的应对变少,恢复指向的应对增多。丧亲者在两种应对之间有良好的摆动。结论:农村个体的哀伤应对策略有其独特性,对哀伤平复有良好的作用。仪式对哀伤平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唐信峰贾晓明侯力琪
- 关键词:哀伤仪式
- 农村丧亲个体哀伤反应的质性研究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研究中国农村丧亲个体的哀伤反应。方法:选取9名江西东北部某农村丧亲个体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丧亲者的哀伤反应主要为四个方面,情感反应有伤心、想念、舍不得、痛苦、愤怒、无助感、孤独感、内疚、后悔、失落感和平静,认知反应有不相信、不公平、羡慕、反事实思维、闯入性思想、感觉逝者存在和对生命和物质的态度的转变,行为反应有退缩、人际冲突增加或减少以及回避提醒物,生理反应有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和失眠。结论:农村丧亲者的哀伤反应有其普遍性和独特性。
- 唐信峰贾晓明
- 生死相连:失独父母持续性联结的质性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中国失独父母在哀悼过程中的持续性联结现象。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11名失独父母进行深度访谈,并收集实物资料,采用解释现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失独父母的持续性联结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看见逝者、整理与保留遗物、祭奠与纪念、梦的联结、内在化联结。结论:中国的失独父母在孩子离世之后依然保持与孩子的持续性联结,持续性联结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及文化的特殊性。这对于失独父母的哀伤辅导具有启示意义。
- 何丽唐信峰王建平
- 解释现象学分析在中国的运用:系统评价及指南被引量:16
- 2019年
- 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解释现象学分析在心理学及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中逐渐兴起。目前在中国,运用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对这些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可以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指导。通过对中英文数据库的检索及筛选,最终纳入49篇期刊文章。根据Smith(2011)为解释现象学分析提出的4个标准对这些文章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6篇研究明确提及了解释现象学的理论原则,33篇文章的资料收集及分析过程清晰透明,大部分研究(n=40)条理清晰、言之成理,但只有约1/4的研究(n=13)提供了足够强的证据来支持其提取出来的主题。只有4篇全部达到质量标准,11篇基本达到标准,大部分文章没有达到标准。最后,本研究尝试提出一份解释现象学分析的使用指南,供将来的研究参考。
- 侯力琪唐信峰何丽贾晓明
- 持续性联结及其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6年
- 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在逝者离世之后,生者可能继续与逝者保持持续的、内在的联结,这被称为"持续性联结"。持续性联结在不同文化中均普遍存在,已有研究从联结控制点、联结的引发者等维度对其进行分类,近年来,持续性联结对丧亲后适应的影响成为丧亲及哀伤研究中的热点。持续性联结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呈现出复杂且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去探索持续性联结的表现及特定意义,思考持续性联结的分类并编制本土化的测量工具,与此同时,应该在理论驱动下去开展持续性联结与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 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