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文波

作品数:7 被引量:92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市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貌
  • 2篇水土
  • 2篇土壤
  • 2篇土壤侵蚀
  • 2篇黄土高原
  • 1篇地貌演变
  • 1篇地震
  • 1篇指标体系
  • 1篇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效益
  • 1篇水土流失
  • 1篇塌滑
  • 1篇统万城
  • 1篇侵蚀模数
  • 1篇汶川大地震
  • 1篇问卷
  • 1篇问卷调查
  • 1篇西晋
  • 1篇历史时期
  • 1篇流域

机构

  • 7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安市社会科...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作者

  • 7篇姚文波
  • 2篇刘文兆
  • 2篇侯甬坚
  • 1篇赵安成
  • 1篇李怀有
  • 1篇孟万忠
  • 1篇高松凡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汶川大地震陇东黄土高原崩塌滑坡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5.12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调查,发现此次地震造成的崩塌和滑坡,以小型为主,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现代侵蚀沟边缘部位的断崖和陡坡上。地震在塬面、缓坡丘陵和川台地上所造成的崩塌,与窑洞住宅和采矿业的分布基本一致。此次地震虽未造成大中型崩塌和滑坡,但对该地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可改变微地貌、使未来几年内的土壤流失量有所增加等。认为在黄土高原地区,地震烈度到达Ⅳ度以上,就会引起较为严重的重力侵蚀。对于我国地震高发区之一的黄土高原而言,探讨水土流失的成因时,须要关注地震的影响。
姚文波刘文兆侯甬坚
关键词:陇东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环境效应
赫连勃勃墓地考被引量:4
2008年
经实地考察、查阅史料,对史书所载大夏赫连勃勃的四个墓地作了考证。初步认定赫连勃勃嘉平陵位于统万城遗址附近;山西赵城县霍山最高峰是勃勃第五子、大夏最后一个皇帝赫连定之墓;陕北延川县城南杜甫川白浮图寺前墓葬群是勃勃长子、前太子赫连?墓;而甘肃省镇原县南川方家沟则是勃勃第四子、准太子赫连伦之墓。之所以皆被称为赫连勃勃墓,各有其原因,共同点是战乱造成史籍佚失、人们只知勃勃而不知其子,以致讹传成真。期望该项研究对今后的考古工作指出一条可资参考的线索,对进一步辨别统万城遗址的真伪提供证据。
姚文波
关键词:赫连勃勃统万城墓地
唐以来方家沟流域地貌的演变与复原被引量:1
2010年
以方家沟沟掌台地上的十六国末期赫连伦墓地和沟口汉墓群为依据,确定出方家沟流域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上限为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425 A D)。结合现代侵蚀沟地貌年龄计算公式,最终确定其现代侵蚀沟初始侵蚀年代为唐贞元五年(789 A D)前后。根据洪河流域20多年来的侵蚀模数值,计算方家沟流域1 129 a来的侵蚀总量。在1∶10 000地形图上测得方家沟流域现代侵蚀沟的空腔体积。在此基础上,以今天地貌为基准,复原其地貌至唐初,并虚拟绘制出地貌复原图。结果显示,至少到唐初,方家沟流域还是低丘宽谷地貌,不存在深陷的V型谷,V型谷形成的时间要稍晚一些。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陇东盆地泾河的三、四级支流和部分一、二级支流流域。复原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这一结论。
姚文波侯甬坚高松凡
硬化地面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被引量:24
2007年
在界定硬化地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硬化地面分为道路、城镇街区、农家场院三大类。并利用黄土高原400-600mm集流能力试验公式,对甘肃省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硬化地面的集流能力、侵蚀量进行分类实例分析研究,发现硬化地面集流能力远大于自然地面,因此城镇、道路、村庄附近的土壤侵蚀尤其严重。在黄土高原地区,不仅与之相关的沟壑的形成和发育,而且相关沟谷和河流的溯源侵蚀之力度大小也要受其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加,硬化地面面积越来越大,受其影响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这是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须将防治水土流失与解决水资源紧缺有机结合起来。其最佳解决途径,就是用硬化地面所集中的雨水,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以解决黄土高原水资源之不足。
姚文波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侵蚀模数集流
历史时期董志塬地貌演变过程及其成因
作为中国黄土高原最大的残留黄土塬董志塬,其地貌演变和土壤侵蚀情况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这是因为:1)历史时期黄土侵蚀地貌的侵蚀过程是单向的,不会出现反复,通过董志塬地貌演变的研究,可以进而了解整个黄土高原的侵蚀状况;2)黄...
姚文波
关键词:历史时期土壤侵蚀地貌演变
文献传递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研究被引量:37
2009年
基于对陇东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大多数群众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事业及其各项措施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小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虽有成效,但因非示范区、非项目区效果不明显,大尺度地域范围内综合治理的成效就有限。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重视综合治理实施者的经济利益;因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评价,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利用综合治理的经济利益调动实施者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把引导群众致富与其客观上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以达到综合治理目的。基于此,提出了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姚文波刘文兆赵安成李怀有
关键词:指标体系水土保持问卷调查
西晋以来彭原古城附近沟谷的演变与复原被引量:1
2010年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确定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的两座古城遗址分别是后汉富平县城(GC1)和唐宋彭原县城(GC2),唐宋彭原县是北魏永和元年(434年)以后从今庙头嘴村搬迁到南庄村。据此推断泾河四级支流、马莲河三级支流彭原沟(当地称湫沟)流域的现代侵蚀沟,是在此年以后开始发育的。利用黄土高原现代侵蚀沟地貌年龄计算公式,计算出彭原沟主干沟道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为1669±819年,沟口附近的现代侵蚀沟发育于西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前后,其主要分支沟谷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介于900±442~1300±638年之间。沟头平均延伸速度为3.367m/a,沟谷平均下切速度为0.063m/a,平均加宽速度0.19m/a。公式计算结果与考古结果基本相符,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依此结果,将彭原沟及其支流地貌复原至西晋时期。
姚文波孟万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