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龙
- 作品数:15 被引量:151H指数:8
-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近28年金昌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模拟预测被引量:14
- 2015年
- 基于1987、1999、2006和2014年的4期Landsat TM/ETM+和Landsat-8 TIRS遥感影像,综合运用RS与GIS技术手段,在Workstation平台下选择Arc Tools和Arc模块,获取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再利用IDRISI Selva 17.0软件平台下的CA-Markov模型对金昌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发展趋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近28年来,金昌市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增加,其中建设用地增加最突出,增加了96.98%,且增加主要集中于人类活动强烈地带——城镇和工矿业所在地及交通线附近;而未利用地、草地和水域减少,并以未利用地和草地减少较突出,分别减少5.13%和4.32%;在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中,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草地向未利用地和水域向未利用地的转变规模最显著;未来16年,金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大致保持原有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增大,即建设用地、林地、耕地和水域将处于增加趋势,而未利用地将减少并处于被高度开发阶段,草地将减少且还会有明显退化趋势;因此,保护草地对金昌市生态环境及防风固沙显得尤为重要。
- 李丽刘普幸姚玉龙
- 关键词:土地利用遥感
- 近51a甘肃省水分盈亏量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研究
- 利用1960-2010a甘肃省26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实测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进而求得气候水分盈亏量。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累积距平及小波分析,并借助ArcGIS的kri...
- 姚玉龙
- 西北绿洲典型城市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
-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明成果最集中的地域空间,是地球表层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最活跃的场所。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
- 姚玉龙
- 关键词:地表温度反演
- 文献传递
- 51 a来甘肃省水分盈亏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0
- 2014年
- 利用甘肃省27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再用同期降水量减去潜在蒸散量求得气候水分盈亏量。通过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ArcGIS的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了研究区水分盈亏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水分盈亏量变化的气候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1 a来,甘肃省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在-194^-1 293 mm,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6.48 mm·(10a)-1〕,且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空间变化格局。水分亏损量自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增加,70年代减小,80年代以后持续增加,2001年以后达到最大。各个季节平均水分盈亏量:夏季>春季>秋季>冬季。M-K突变分析表明,甘肃省平均水分盈亏量在2008年左右发生突变,是水分变化的敏感期。小波分析表明,甘肃省平均水分盈亏量存在4.87 a和4.52 a显著周期,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降水、日照时数和平均湿度对水分亏损量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 姚玉龙刘普幸卓玛兰草
- 关键词:潜在蒸散量
- 近27年来格尔木绿洲“冷岛效应”时空变化及其与NDVI和LUCC的关系被引量:9
- 2014年
- 利用1987、2000、2006、2013年4景Landsat TM/ETM+/TIRS遥感影像反演了格尔木绿洲的地表温度,并对地表温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地表温度等级图,构建了相邻两景地温等级区转移矩阵。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分析了格尔木绿洲冷岛效应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7年来,格尔木绿洲地表温度呈以高覆盖植被区为低温中心,沿低温中心逐渐向四周升高的空间分布格局,绿洲冷岛效应显著,且具有强-弱-强的变化特征;归一化地表温度(NLST)与NDVI存在显著负相关,并与冷岛效应的强弱变化相吻合,表明植被是影响绿洲冷岛效应的重要因素;2000年林地与耕地增加,2006年林地减少、水体萎缩,2013年城市绿化及耕地、林地增加,反映了LUCC对冷岛效应的影响显著;林地、耕地、草地和水体处于地温等级最低的3个等级中,其低温作用对维护绿洲冷岛效应的稳定性意义重大。
- 王林林刘普幸姚玉龙高原
- 关键词:冷岛效应NDVILUCC遥感数据
-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黑河中上游绿洲农业旱灾近20年风险评估被引量:2
- 2015年
- 基于黑河中上游绿洲各县(区)1991—2010年农业旱灾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统计数据,利用信息扩散理论风险分析模型和风险等级划分,对农业旱灾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农业受旱灾影响的受(成)灾风险估计值随风险指数增加而减小,当受灾风险水平在50%以内时,临泽受灾风险估计值最小,为0.000 29,山丹受灾风险估计值最大,为0.811 12,风险频率达到每1.2年一遇。当成灾风险水平在30%以内时,成灾风险估计值以山丹最大,为0.765 50,达到每1.3年一遇,甘州区最小,为0.118 95,旱灾几乎年年发生。旱灾发生具有高频率和集中性特点,受损度主要集中在15%以内,受损程度在30%以上可能性很小。当旱灾受(成)灾指数为10%时,高台、民乐、山丹的灾损程度最大,而超过50%时灾损程度很小;成灾风险等级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以甘州区、临泽为中心,风险等级水平向外围增加,即山丹、民乐风险等级水平最高,属于高、较高风险等级,甘州区、临泽风险等级水平最低,为低、较低风险等级。
- 高原刘普幸王允雍国正姚玉龙陈丽丽
- 关键词:旱灾风险分析
- 河西绿洲城市干旱脆弱性评价被引量:6
- 2014年
- 用熵值法和贡献度模型,对河西绿洲城市的干旱脆弱性及主要贡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张掖市、酒泉市和金昌市城市干旱脆弱性均处于中等水平,嘉峪关市干旱脆弱性水平较低,武威市干旱脆弱性水平很高;河西绿洲城市干旱脆弱性的空间分异与城市化水平基本一致,敏感性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密切,应对能力受经济水平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自然条件发挥防御干旱的应对作用更大;各市干旱脆弱性指标层的主要贡献因子不尽相同,但总体呈趋同态势,主要集中表现在社会干旱敏感性及应对干旱的技术、自然条件等因子上。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
- 雍国正刘普幸姚玉龙陈丽丽高原王允
- 关键词:河西绿洲干旱脆弱性
- 近30年来合肥市城市扩展遥感分析被引量:39
- 2013年
- 利用1981、1989、1995、2000、2005和2010年6景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结合城市扩展评价指标、土地利用变化和热岛效应,对合肥市近30年来城市扩展时空分异特征、驱动力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中期合肥市城镇用地扩展呈低速增长趋势,其余时间均为快速增长时期。合肥市人口增长与城市用地之间的关系较合理,城市的发展得到了人口的有力支撑。城市用地扩展形态由紧凑稳定型向偏离紧凑,形态复杂化发展。城镇用地扩展由同心圆式扩展、重心基本稳定转变为组团式扩展、重心明显向南和西转移。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交通牵引和政府决策驱动着城镇用地扩展。合肥市热岛效应面积随着城镇用地扩展不断增加,但热岛强度呈现减弱趋势,高温区和极高温区面积减少,呈现多中心成片分布态势。城镇用地扩展所侵占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农用地,1995—2010年面积减少了23.61%。
- 姚玉龙刘普幸陈丽丽卢李朋
- 关键词:时空分异驱动力遥感影像
- 西北绿洲典型城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
-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明成果最集中的地域空间,是地球表层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最活跃的场所。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
- 姚玉龙
- 关键词:地表温度热岛效应
- 文献传递
- 基于遥感影像的合肥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被引量:22
- 2013年
- 利用1995年、2002年和2010年3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的热红外波段数据反演合肥市地表温度,并对地表温度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标准差分类法得到地表温度等级图。再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合肥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热岛效应总体呈现出东北—西南高、东南—西北低的空间特征,强热岛效应地区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并不断向东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区扩展,表现出多中心的片状分布新特征。1995—2010年合肥市热岛空间分布与延展基本与城市建成区的布局相一致,热岛范围不断扩大,高温区、极高温区所占面积比例不断减少,热岛强度呈减弱趋势。LST与NDVI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建设用地均温最高,耕地、林地次之,水体最低。建设用地处于地温等级最高的3个等级中,对热岛效应的贡献最大,水体和林地对降低城市地表温度的作用最为稳定。
- 姚玉龙刘普幸陈丽丽
- 关键词:地表温度热岛效应遥感